李 江
(南京广播电视集团,江苏 南京 210000)
在媒体融合发展语境下,通过“广播+”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实现多元化传播格局的科学布置,成为广播内容传播创新发展的客观需求与必然趋势。短音频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新的流量高地。对此,如何促进广播的有效融入成为广播电视台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思考的重点。基于此,本文试图从短音频内涵与特征入手,掌握发展广播类短音频市场前景,探寻广播类短音频制作与传播策略,提升短音频在广播内容传播中应用的价值。
“短音频”是基于信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创新发展与结合应用下形成的信息传播模式。短音频能够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并适合在移动状态下或短时间休息情境下收听。其时间长度通常在3~15分钟左右,能够单独成段,也能够组合成系列信息传播栏目。与此同时,短音频内容包容性强,涉及脱口秀、社会热点、亲子教育、市场潮流、街头采访、公益宣传、广告传播等众多主题。
对短音频特征进行归纳与总结,具体如下:其一,短音频内容短但逻辑完整,且伴随性强,适宜碎片化收听;其二,短音频传播主题鲜明,传播内容品质高,易感染受众情感,满足受众个性化、多元化收听需求;其三,短音频场景化显著,能够基于场景进行细分,实现分类搜索,提高信息获取效率。因此,短音频传播价值相对较高,能够将需要传播的信息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二次传播。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产生为传统广播电台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传统广播节目及其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受众需求。对此,广播根据自身所具有的交互性、信息传播及时性等特征,进行了内容与传播渠道的创新,实现传统广播收听市场与移动互联网收听市场的有效连接。基于此,广播类短音频得以产生,成为广播内容与多媒体平台相融合的重要手段。
与此同时,从当前短音频实际情况来看,发展广播类短音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与应用,信息传播形式发生巨大改变,已经由传统媒体传播进入移动网络传播时代。在此背景下,用户注意力日渐分散,对碎片化内容具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更多的需求。据赛立信调查显示,基于移动智能终端收听信息,已经成为新时期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2017年“听音乐/音频”用户比2015年增长了16.7%,“听网络广播/在线广播”用户增长了5%。而短音频具备音频所有优势,且能够将完整单元进行细分,以碎片化信息传播形式满足用户需求,给予用户全新收听体验。其次,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更倾向于通过快餐式消费方式获取信息,能够随时随地通过娱乐排解心理压力。而广播类短音频所具有的碎片化、场景细分化、伴随性等特征,能够有效满足用户需求,将用户从海量信息中解放出来,随时随地获取自身所需的高质量信息。最后,新媒体融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等战略的提出,为广播类短音频行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加之互联网覆盖范围的拓展,移动设备、智能音箱设备的普及为用户收听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利于推动广播类短音频与听众的有效连接。
面对广播类短音频所具备的优势与市场发展前景,多数广播电台进行了尝试与创新,但由于广播类短音频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人们对其的认知存在不足,不可避免遇到诸多问题,如广播类短音频内容分散,客户端不稳定,缺乏成熟、稳定变现模式,短音频优势发挥不明显等。基于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出发,进行广播类短音频制作与传播。
由短音频特征可知,短音频在形式上追求“短小精悍”,要求能够利用短音频实现内容的有效传播。对此,在广播类短音频内容制作上,为保证内容“短”,但主题鲜明,逻辑完整,应进行广播内容传播主体的明确,增强广播节目伴随性、碎片性。例如,常州交通广播以“城市温暖人心”为主题,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创新提出时长为九十秒的系列作品《纸短情长》,以喃喃自语的表现形式,向晚高峰至深夜时段的人们诉说心情,并将广播内容同步到微信公众平台,促进听众在节目中的有效参与,增强听众体验性。在《纸短情长》中,为给出行人群带来温暖,使其在视听体验中获得心理慰藉,作品内容与广大受众日常生活存在密切关联性,注重赋予作品情感属性与想象空间。像作品《到家为什么不下车?》则是通过讲述“不下车状态”即“你为什么不下车?拉手刹、熄火、坐着,你皱着眉,似乎想了很多,又似乎什么都没想,就是发呆。”引出心理慰藉“这是你和自己独处的时间,毕竟很多事情只能你自己去想通、去解决,工作也好,生活也罢”。又如,河北广播电视台以亲子教育为主题,创新推出《金话筒妈妈亲子故事》广播类短音频作品。即针对3~6岁幼儿家长,通过3分钟小故事,指导家长如何有效与孩子进行亲子互动,在互动中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广播类短音频需要能够嵌入应用场景中,通过场景细化分解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与此同时,广播类短音频应让内容更具“爆点”,使内容更富有生命力与感染力。以新闻类短音频制作为例,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对短音频制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保证创作精确、精良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需根据新闻题材的不同,进行短音频作品的有针对性制作与传播。江苏新闻广播在对新闻人物(第六届江苏省道德模范称号获得者)及其事迹进行宣传时,创新推出每集时长在1.5~3分钟左右的系列新闻类短音频作品《靠近你,温暖我》。工作人员为能够在短时间内讲明故事,阐明新闻人物传播要义。设计以最为简洁的语言,搭配具有感染性的音乐进行故事叙述,实现人物形象的有效塑造。例如,关于道德模范徐振理,则是以其自身的话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红色文化不需要我这样小人物去做……立志把我们家乡的红色文化挖掘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乡”让听众了解其形象与品质,不仅保证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也有利于引发受众情感共鸣。又如,在关于道德模范余美芳时,作品侧重剖析新闻人物品质特征,以家风传承塑造典范为视角,赋予短音频更高传播价值。
在广播类短音频制作与传播过程中,应立足广播内容传播本质,能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短音频内容创作基调,善于利用移动网络平台、微媒介等进行传播渠道的丰富,以实现内容的延伸与途径的拓展。例如,在新闻综合类广播中,将短音频与公益朗读相结合,推出“四季歌”系列作品,并在微信公众平台推动。在此过程中,选择与季节相契合的文学作品,由新闻广播主持人进行有感情播读,并配以相适宜的音乐,增强短音频感染力,实现优秀文化有效传播。又如,在新闻故事类短音频制作过程中,将节目拆分并加上标签,联合“蜻蜓.fm” “喜马拉雅FM” “网易云”等平台进行新闻内容传播,进行广播类短音频与网络短音频的有效转化,推动流量变现。从前年开始,南京新闻广播《报刊选读》栏目就在网易云上推出了节目的网络版,节目形式更接地气,在内容选取上紧跟热点事件,贴近新闻人物时代命运,传播正确的价值导向,受众反响热烈,截至目前其推出的940集节目总播放量已突破了2千万次,完美诠释了“把小空间阅读变成大空间分享”的节目宗旨。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针对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对受众信息接收存在的影响,加强广播类短音频的生产与培育已经成为广播电台创新发展的客观需求与必然趋势。对此,广播电台应注重内容传播思维的及时转变,提升广播类短音频制作品质与传播质量,以满足广播内容消费需求,提升广播在媒体市场中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