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社交媒体焦虑研究

2018-03-29 03:40澳门科技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澳门氹仔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关键词:社交论文期刊

胡 冰(1.澳门科技大学 人文与艺术学院,澳门 氹仔;2.华侨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一、社交媒体研究概述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概念最早出现于2007年安东尼·麦菲尔德(Antony Mayfield)所著的电子书《什么是社会化媒体》,他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等特征。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定义的模糊性、快速的创新性和各种技术的“融合”。另外,传播学教授安德里亚斯·卡普兰(Andreas Kaplan)和迈克尔·克莱因(Michael haenlein)将社交媒体概括为“建立在Web 2.0的理念和技术基础之上,即允许创造和交流来自用户产生的内容”[1]的互联网新媒体。

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和传播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在《认同的力量》中指出的,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主义异军突起,全面荡涤了社会结构,引发了政治权力、组织结构、公民社会、生产方式、工作模式和交往模式等几乎所有领域的深刻变革[2]。这场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变革不仅最大限度地跨越了时间、空间的距离,将天各一方的网络用户连接起来进行实时互动,为人们的信息交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催生了一个集互动性、体验性、娱乐性、社会性等优越性于一体的社交媒体时代。

然而,在技术便利高速提升的同时,由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而造成的受众心理及行为焦虑对社会大众也产生了更广泛而复杂的影响。早在2010年,马里兰大学的媒体和公共议程国际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Media & the Public Agenda,ICMPA)发布的研究表明,美国大学在校生已经对社会化媒体上瘾了。当不得不放弃使用社会化媒体时,他们使用了和戒掉毒品、酒精相同的词汇来描述其感受:戒瘾、疯狂渴求、非常焦虑、极其不安、痛苦、神经紧张、疯狂。媒介沉溺行为已经对人的精神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3]。

据《2017年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中的内容显示,2017年15-19岁、20-29岁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比例分别为69.4%和77.3%,较上一年持续增长。其中,虚拟社交所带来的浮躁感、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网络负面价值观等影响已经成为困扰以90后为代表的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主要问题[4]。在随处可见的“低头族”中,注意力障碍、道德恐慌、焦虑与抑郁、伦理失范、社交交往异化等现象频发,这不仅对我国网民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极大危害,同时,由此引发的受众群体意识异化与极化、社会心态失衡等现象也成为制造社会舆情危机、引发社会风险的重要隐患。

本文通过对学界以往有关社交媒体焦虑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已有研究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对网络行为引发的焦虑身心特征的调查。有学者对青少年网络使用现状与成瘾问题进行研究并发现,由网络使用带来的负面情绪同网络发展水平保持同样的发展节奏[5],网络的过度使用引发了病理性、不适应性、即网络成瘾等问题;而网络焦虑体现为:孤独感、羞耻感和焦虑感[6]。有学者对网络焦虑成因进行研究并表明,大学生网络行为容易引发焦虑情绪,依据性别、身份认同等因素的不同存在差异[7]。

有学者延续了结构分析的心理学分析思路,强调了不同社会支持因素对受众网络焦虑现象的影响。研究归纳了受众身份焦虑成因为:一是“好孩子”身份的焦虑;二是未来成功期盼者的“焦虑”;三是爱与被爱者的焦虑;四是社会资本积累者的焦虑。[8]关于网络使用焦虑影响及对策研究方面,有学者认为过度的使用社交媒体,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之前变得更加具有随意性、功利性、冷漠化、虚拟化和低俗化[9];而过度的上网行为易导致青少年在课业上花费更少精力及糟糕的学习成绩[10]。而“双模式双阶段”干预理论或通过构建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引导网络信息的合理利用和大学生自我调适等措施也许能防治网瘾问题[11],由文献综述可知,网络信息焦虑的形成有着特定的信息技术、个体主客观因素、主体行为方式和社会环境等原因,我们要从构建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引导合理利用网络信息、促进受众心理自我调适等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应对。

综观国内外学界对社交媒体使用焦虑问题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已经取得了数量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而且研究视野也不断被拓展,但仍存在着以下缺陷和不足:

一是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大部分研究为定性逻辑分析或定量调研结果呈现,鲜有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整体计量的统计、分析和预测;二是大多局限于单一学科视野,而缺乏跨学科、多学科合作的交叉综合研究,研究成果也因此缺乏整体性,传播学视角的相关研究基本呈现空白。

有鉴于此,本文尝试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在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的“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检索平台(http://www.webofknowledge.com/wos)中选择 “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数据库在1950-2014年期间收录的有关社交媒体焦虑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旨在为社交媒体使用焦虑议题的深入理论研究和进一步探讨提供借鉴和参考。在此次研究中,为确保检索结果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本文选择了两个检索主题,并构建检索式为“主题=(Social media anxiety)OR 主题=(Social Internet service anxiety)”。其检索时间为2014年11月22日,共检索到1950-2014年(截至2014年11月21日),共计888篇论文。本文采取文献计量分析法,主要从社交网络焦虑研究的论文增长规律与文献利用情况、期刊与作者分布、研究热点与应用三个方面七个维度对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数据分析采取SPSS和Excel作为统计分析工具。

二、社交媒体焦虑研究的文献增长规律和文献利用情况分析

(一)文献增长规律

某一研究领域科学文献的数量是揭示该领域科学知识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文献计量学的奠基人之一普赖斯(Price)在对各种科学指标进行了大量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文献增长的四阶段理论[12]:

第一阶段,学科刚刚诞生,绝对论文数量少,增长不稳定,很难通过统计的方法求得相应的数学表达式;第二阶段,学科进入大发展时期,专业理论迅速发展,论文数量急剧增加,较严格地服从指数增长;第三阶段,学科理论日趋成熟,论文数量增长减缓,演变为线性增长,仅维持固定的文献增长量;第四阶段,随着理论的完备,学科文献日趋减少,曲线逐渐平行于横坐标,或出现不规则各类振荡。表1列出了1950年-2014年社交媒体焦虑研究论文每年的发表数量以及论文累计数量。(由于1950年-1994年以前的主题文献在内容与数量上与社交媒体定义的非主题强相关,故将1994年以前的文献数进行加和统计)

表1 社交媒体焦虑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

自1950年以来,社交媒体焦虑主题研究论文进入web of science数据库系统以来,每年论文数量稳定增长,2001年开始,年载文数量达到两位数,2002年年累计论文量超过100篇,并于2013年出现65年来首次当年论文数量过百,占总论文数的15.3%,截至2014年11月21日,累计论文数量达到888篇。

图1 社交媒体焦虑论文数量增长趋势图

图1从每年发布的论文数量以及论文累计增长数量两个角度揭示了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950年—2014年间社交媒体焦虑论文数量增长趋势图。由数据分析可知,虽然社交媒体概念出现于2007年,但在2001年起,相关主题的研究就已逐渐出现,并在2007年前后出现较快增长,同时保持基本稳定的增长节奏。这与近年来社交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普及紧密相关。

表2 论文累计数量增长的曲线拟合度

为了进一步了解该领域文献研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增长规律,结合普赖斯的研究,笔者对社交媒体焦虑研究论文的累计数量进行回归分析,通过SPSS的曲线拟合可知,指数曲线为Y=(8.98e-150)e0.17x。指数曲线的拟合度为98.7%,拟合图像如图2所示。基于普赖斯的逻辑曲线增长理论,经过回归分析得出,目前对于社交媒体焦虑的研究处于第二阶段,即学科进入大发展时期,专业理论迅速发展,论文数量急剧增加,较严格地服从指数增长。这说明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普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正受到学界各领域的普遍关注。

图2 1994-2014年社交媒体焦虑累计论文增长曲线拟合

(二)文献利用情况

本文选取文献利用广度和文献利用速度两个方面来分析社交媒体焦虑研究的文献利用情况。

1.文献利用广度分析。科学文献的引用与被引用,从文献使用的角度反映了科学与技术之间、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13]。表3反映的是1950年—2014年间年度引文总数和年均引文数。由表3可知,自1995年以来,该主题论文引用量呈逐年稳步增长趋势。1998年,该主题研究引文数超过100次,而至2009年,引文总数超过1 000次。平均引文数从1950年的0.027次发展到2014年的21.5次,单篇文章最高引用次数达到801次。这说明随着文献数据库的开发、文献传播技术的进步, 文献传播范围在不断扩大, 某一领域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可被世界各国该领域的学者所引用,因此论文引用比率增长速度相对较快,但同时也可以看出,文献引用总量不大,文献的传播范围、利用文献的广泛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用型号为Hitachi S-3400的扫描电镜观察冲蚀后贴片表面的损伤形貌,选取部分典型损伤形貌如图2~5所示。 贴片表面的损伤形貌基本特征为:所有贴片在冲蚀后具有明显被颗粒划压及磨损的损伤形貌。布置在弯管段不同位置的贴片都存在大量压痕,并且贴片的原生纹理和沟槽基本被磨平;贴于弯管段外拱璧侧的贴片上不均匀地分布着单个或连成串状的圆形蚀坑,且呈现较多的铲削坑和犁沟型划痕。两颊处方贴片中常见的冲蚀形貌为砂粒多次撞击形成的凹坑,凹坑中和凹坑外都有明显的腐蚀。蚀坑大都清晰可辨,以点坑、铲削、划痕为主,大部分都存在腐蚀的情况。图2~4为含大粒径砂粒流动冲蚀的结果,蚀坑普遍较大。

2.文献利用速度分析。文献引用速度或时差是评价一个学科领域跟踪最新研究动态的重要指标。本文引入即年指标来测量文献利用的速度:即年指标=当年发表的论文引用当年论文的篇数÷当年引文总数。

虽然社交媒体焦虑文献引文总量增长速度较快,但通过表4数据可知,1995-1997年间年我国利用科技文献的速度相对较快,(达到0.10-0.13左右),1998年之后即年指标大幅下降, 随后几年即年指标也一直在较低水平徘徊(0.008- 0.040左右)。这说明,该领域文献利用速度总体较慢。

表3 社交媒体焦虑论文引文分布数据

表4 社交媒体焦虑论文引用的即年指标表

三、期刊、学科、作者分布规律分析

(一)期刊分布规律

1950年以来,SSCI中共有654种期刊收录社交媒体焦虑相关的论文888篇,总载文比为1.36篇。可见,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分布比较分散,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广泛。通过统计可知,刊载论文达到10篇以上的期刊仅5种(Salud Mental,Medical Informatic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PLoS One),载文量最高的期刊刊载文献16篇(Salud Mental),刊载6-9篇文献的刊物11种,刊载5篇及以下论文的期刊共632种。

20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德B.C.Bradford率先提出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布拉德福德定律。根据这一定律可认为,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对这个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个区的文章数量相等,此时核心区、相关区、非相关区期刊数量成1:n:n2的关系,可用以检验该领域研究的成熟水平。

本文根据布拉德福分散定律对国外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研究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情况进行区域分析,即将期刊按照载文量递减规律排序,可将社交媒体焦虑相关期刊分为三个区域,即第一区为刊载6篇以上论文的期刊,第二区为刊载量2-5篇的期刊,第三区为刊载量仅1篇的期刊,如表5所示。通过对社交网络焦虑相关论文研究可发现,刊载论文的专业期刊比较分散。其中刊载两篇及以上的期刊共70种,共占比10.7%,另外584种期刊分别刊载该主题的1篇论文,占总数的89.3%,明显不符合布拉德福定律。

表5 来源期刊离散分布

(二)文献学科分布情况

根据对web of science 中收录的society media anxiety论文研究方向分析,发现研究主题涉及道德学科领域丰富而广泛,研究切入点较为多元,共分为321个细分领域。其中发表论文10篇以上的研究方向有32个,5-9篇的有12个方向,5篇以下的有277个方向。

表6 文献研究方向分布

(三)作者分布规律

2.合作者分布规律.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搜索到的888篇文章中,有633篇文章作者由两位及两位以上作者合著完成,论文合作率(合作论文数/论文总数)占到71.28%,合作率较高,体现了目前社交媒体网络焦虑研究以团队合作形式为主。如表7所示,在888篇文章中,仅有7篇文章由团体作者完成,团体作者人数由3-10人构成。发表论文占到文章总数的0.78%。仅有的6个团体作者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西班牙。研究主要方向为流行病学、心理学、社会学、卫生与保健科学、医学。由此可见,目前的相关研究中,团体作者格局正在形成,但仍处在发展初期,并以北美、澳洲与欧洲国家为主。

表7 团队作者完成论文情况

美国学者A.J.洛特卡在20世纪20年代对文献信息作者分布规律进行探究时,曾引入描述科学生产率的经验规律:“科学生产率”(个体科研人员在一定时间内撰写的论文数量)来表示科研人员撰写论文的能力。笔者对社交媒体焦虑研究的论文合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答案是否定的,这是由本研究主题的高合作度以及论文随作者的高度离散分布所决定的。

四、研究热点与应用领域分析

(一)研究热点地理区域分布分析

通过分析有关1950—2014年以来社交媒体焦虑之研究可知,771名作者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发表文章超过10篇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共有16个(其中,中国指中国大陆地区,不包含港澳台,英国包含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国家和地区。(发文数量按照作者所属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统计,多名合作者的文章,如果来自同一国家或地区按照1次计算,如果作者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则重复计算)。

通过统计可知,排在前三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三国发文量总数占到总数的39.6%。其中美国作者发表文章数量最高,为197篇,占到总文章数22.2%。前五位国家发文总数占总数比为48.9%,主要为欧美发达国家。在发表论文10篇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中,亚洲地区仅有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发文总数占总数的2.7%,剩下发文的37个国家和地区共发表文章270篇。这与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主要收录英文文献有关,同时也进一步说明,欧美等国家对媒体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心理负面影响问题关注度普遍较高,是社交媒体焦虑研究的热点地区。

(二)文献利用热点学科和方向分析

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是评价期刊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检验该领域研究成熟水平和影响因子大小的重要指标。论文被引用意味着研究成果得到继承、发展或评价,被引频次越高这种效果越明显。

表8 文献利用热点学科分布

图3 不同学科文献利用年度分布

通过表8可知,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搜索到的888篇文章中,来自科学技术领域与来自社会科学领域的文献分别为611篇和655篇,占总数的46.0%和49.4%。其中,科学与技术领域年均文献引用次数最高。而人文艺术领域发表文章数量仅占4.6%。而根据不同学科文献利用年度分布分析可知(如图3),科学与技术及社会科学领域近年来文献利用发展趋势较为一致,呈现相对较快增长的趋势,而人文与艺术领域则发展较为缓慢。这说明目前社交媒体焦虑研究主要以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领域为主。

通过上表可知,目前社交媒体焦虑研究引文次数较高的研究方向主要分布于药学、人口统计学、儿科学、精神病学等领域。每篇文章引文次数在20.66次以上。在排名前20的研究方向中,仅有7个为社会科学领域,值得关注的是,传播学领域中发文量在所有学科排名中位列第9,但引文量却位列第19,每项平均引用次数仅高于护理学0.72。这说明,在社交媒体焦虑的已有研究中,自然学科论文水平相对发展成熟,而社会科学则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传播学相关研究相对处在发展初期,有待进一步深化拓展。

五、结 语

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有关社交媒体焦虑的研究也已在近年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交媒体对受众心理及行为有着复杂而深远的影响,但社交媒体焦虑的负面影响令人忧心。随着风险的演变,焦虑也从个体延伸到国家层面,形成社会范围内的“恐惧、恐慌与恐怖”。笔者认为,从理论角度深入探析受众在社交媒体使用中的焦虑心理及行为,是开展受众社交媒体使用心理及行为引导的前期基础和必要工作。

通过研究可知,目前国际学界对社交媒体焦虑的主题研究论文总体上已经进入普赖斯科技文献增长四阶段理论中的第二个阶段,即专业理论迅速发展、论文数量急剧增加的学科大发展时期,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在文献利用方面,论文年引用比率增长速度相对较快,但文献引用总量不大,传播范围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且文献引用速度较为缓慢。期刊分布呈现高度离散状态,不符合布拉德福定律。其次,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作者构成以合作者形式居多。最后,在研究热点与应用方面,文献学科分布领域丰富广泛,学科交叉性表现明显。欧美、澳大利亚等国家是社交媒体焦虑研究的热点地区,科学技术领域逐渐成为该主题研究热点领域。今天的社会科学、人文艺术尚处于弱势地位,运用传播学理论知识对社交媒体焦虑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发展初期,尚有进一步发展巨大空间。

[1] 陈力丹,谭思宇,宋佳益.社交媒体减弱政治参与:“沉默螺旋”假说的再研究[D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7-09-16)[2017-10-06].http://marx.cssn.cn/kxk/201509/t20150915_2342070.shtml.

[2] 刘卫东,荣 荣.网络时代媒介权力结构与社会利益变迁:以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为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4):20-27.

[3] 熊 宁.移动电子媒介兴起中的媒介依赖研究[DB/OL].人民网,(2013-10-17)[2017-10-06]. http://media.people.com.cn/n/2013/1017/c370015-23239225.html.

[4] 凯 度.2017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DB/OL].搜狐网,(2017-08-13)[2017-10-06].http://www.sohu.com/a/146588745_742234.

[5] Vivien S. Huan, Rebecca P. Ang, Stefanie Chye.Loneliness and Shyness in Adolescent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rs: The Role of Social Anxiety[J].Child & Youth Care Forum,2014,43(5):539-551.

[6] John P. Charlton, Ian D.W. Danforth. Distinguishing addiction and high engagement in the context of online game playing[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7,23(3):1533.

[7] 何义芳,金淑萍,计惠民.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发焦虑及身心特征调查[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12):33.

[8] 刘永存.大学生身份焦虑研究:一项网络实证调查[J].教育学术月刊,2010(4):26.

[9] 陈 叶.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的关系及情绪启动+效应的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5.

[10] VivienS.Huan,RebeccaP.Ang,StefanieChye.Loneliness and Shyness in Adolescent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rs: The Role of Social Anxiety[J].Child & Youth Care Forum,2014,43(5):539-551.

[11] 陶峰勇,晏 萍.大学生网络信息焦虑的特征、成因及应对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13(6):76.

[12] 邱均平,王菲菲.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外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比较[J].情报资料工作,2011(1):33-37.

[13] 张翠英,安美荣,王建芳.Web引文数量探析[J].情报科学,2004,10(23):566-570.

[14] 姜春林.普赖斯与科学计量学[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9):20-22.

猜你喜欢
社交论文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期刊问答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