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甲骨文到小篆的字形沿袭与演变

2018-03-28 08:01李思琪
速读·中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演变字形传承

摘 要:从甲骨文到小篆的古文字阶段,汉字字形的发展离不开形体传承和结构演变两方面的推动。本文从历时角度,以甲骨文、金文和小篆字形为对象,从字形的传承和演变的几种情况来谈其具体表现和内在规律,以对古汉字的继承和演变做一个大体清晰的发展线索。

关键词:字形;传承;演变;音义

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字形一直处在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中。形体和结构两个层面是其调整和完善的具体表现,其中形体是视觉层面的,是外现的,而结构是架构层面的,是内含的,这两个层面的共时稳定和历时演变共同推动着汉字的发展。所以对古文字字形的分析,应该兼顾形体和结构这两个因素,本文将从形体传承和结构变化两方面来对古文字的发展演变作分析。

一、古文字字形的形态传承

(一)独体字的形态沿袭

文字的字形是作为文字的整体形态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文字形态的特征,是汉字书写的体态形式,字形首先是一种视觉层面的形态。由于书写工具和承载材料的不同等原因,古汉字形体发生过多次变化,但部分文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单字字形在部件安排、构字原则等各种属性是近乎相同的。在古文字发展过程中,最直观的发生了形态沿袭的汉字大多是独体字,这些独体字除了本身可以独立使用之外,还可以作为合体字的某一部件在类化作用下使得更多与之相关的字形得以沿袭和固定。可以说,它们是汉字系统中基础的部分,对汉字的使用和传承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举以几例说明。如木,甲骨文作如此的字还有许多,它们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形态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这些字在造字之初正如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所说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它们表现了古汉字对于周遭事物的最初描摹。在从甲骨文到小篆的历时发展中,这些文字主要表现出的是线条化,逐渐脱离图画属性,偏重于符号属性。正如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所说:“由象形变为不象形,是字体演变过程中最容易觉察到的变化。在整个古文字阶段里,汉字的象形程度不断降低。古文字所使用的字符,本来大都和图形相像。古人为了书写的方便,把它们逐渐改变成用比较平直的线条构成的、象形程度较低的符号。这可以称为‘线条化。”可以说,这些文字虽然笔势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但是核心形态未变,它们的沿袭性是非常强的。此外,除了这些字本身得到规范和传承外,还对含有此部件的合体字的继承與演变发生影响。

(二)类化作用下的合体字形态继承

古文字的字形发展中还有一种类化的现象,类化是某些字把它们在形体结构上的特点推及到别的字身上,使得被影响的字在结构上也具有此特点。如水,甲骨文作《说文解字》释:“涂水,从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繩。从水,余声。”另外还有表示水名的涪、潼、沅、洮等字,表示与水有关的动态、环境的洒、沌、澎等字,它们从甲骨文到小篆的形态也由于水字形态的固定而固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木”得到固定以后,与“木”的意义相关的柳、榆、柏等字也同步的发生相应的变化。再如女、示、食、糸、雨、马、贝、皿、刀等字在对包含其的合体字,起到了从固定部件的形态、部件的位置进而固定整个字形的作用。

类化作用使得部件更加符号化,古汉字的形体继承与发展离不开类化,它是“使汉字走向简化、整齐化、符号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类化现象比较集中地发生在汉字由一种形体到另一种形体的变革时期,这种类化,增加了字的共同点,减少了字的歧异点,在运用中便于记忆和掌握。通过字形的类化,使不同字的笔画结构由原来的歧异变为相同了,字的象形性进一步消失,符号性进一步增强。”类化作用的途径是用同一个意符把许多字聚集在一起,为许多字标义,通过推及用少数几个字符记录与之相关的义类,揭示它所记录的语言单位的意义。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首先,类化部件的规范来自于象形字的形态变化与固定;其次,类化作用的发生离不开一系列意义相关的字群;最后,类化作用为部首的确立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由上可见,汉字在继承过程中,字形之间的内部作用和文字使用者对文字字形的整理等外部因素都要求汉字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以便于识记和使用。因此当基础部件笔势抽象化以后,汉字也将从部分到整体的改造形音义统一的新局面,其沿袭是具有理据性的,并且趋于整齐划一。

在古文字形态传承方面,还有字形内少数笔画的增损、改易情况。笔画的增损与改易有区别意义、防止混淆的作用,增添或减少点划是一种保持汉字的表意明晰性的有效方式。

(三)古文字形态传承的内部因素

自甲骨文到小篆,大部分古文字并没有发生结构上的改变和分化,形态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可以说不少甲骨文字已经具备了后来汉文字结构的基本形态,这些字成为了汉字发展的基石。这种形态的传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从形体上看,字形的形态传承中逐渐趋向于紧凑的方块式字形,由不规则趋向规则,由不对称趋向匀称。从性质上看,字形的形态传承中存在着由图画性向符号性的转变。早期的象形字带有比较浓厚的图绘性质,作为文字发展的早期形式,它们比较有利于直接地达到表意作用。从职能上看,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的演变由一字多形、异字同形走向统一和规范。小篆是古文字的最终形式,这个时期用字混乱的现象大大减少,文字除了继承外也得到了规范统一。

古文字阶段汉字字形的传承情况是复杂的,但总的来说,是其象形、象意特征逐渐退化和符号化,实际上也就是独体字和基本偏旁的不断规范化和趋向定性的过程。若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汉字的性质所决定的。文字是一种符号体系,汉字是用于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因为汉字带有的表意性质没有发生改变,为求字形的清晰、规整,在字形传承中的线条化、符号化是古文字发展重要的方向。

二、古文字字形的构形演变

(一)同一结构关系中的构形变化

构形变化是构成某个具体文字字形构件的组合特点,是一种架构特征,包括部件安排和结构关系。同一结构关系中的构形变化是在不改变结构关系的前提下,为了表意的明确性或简易性而增损或者改换部件。其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情况,一是增添以及减省部件,二是部件的代换和规范。

古文字增添的部件多为意符,本字基本为会意字,少形声字。如雷,甲骨文作集或省。”小篆“集”在甲骨文、金文字形的基础上增加了“隹”的数量来表示群体的意义。通过以上两例,可以发现由于會意字的每个部件都是表意的,整体字形包含了各部件的含义和作用,而形声字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是意音的结合。因此,对于会意字来说,存在增加新的表意部件的可能,增添意符的接纳性就比较强;而对于形声字来说,添加意符或声符一般都显得累赘,不尽符合构字的原则。正如裘锡圭先生所说:“汉字是单音节的。按理说,一个形声字只要一个声旁就足够了。形旁一般是用来指示形声字字义的类别的,也没有超过一个的必要。”形声字也有增添意符的情况,但主要是通过在本字上加注表意部件完成文字职能的分化,属于文字结构的质变而不是同一个字的部件增添。与部件的增添相对,在字形简化的规律作用下也出现了文字部件简省的情况。

在古文字演变过程中,也常常有部件代换的现象。即某部件可以用甲来表示,也可以用乙来表示,或者本用甲来表示,后来改成用乙来表示。这种部件的代换主要有形声字部件的代换和会意字部件的代换,形声字部件的代换有形符的代换和声符的代换。总体来说,代换的部件为意符和音符,主要是为了使文字达到统一和规范,同时,也是汉字不断调整以适应汉语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意符通用方面,高明先生在《中国古文字学通论》一书中把甲骨文中意符通用的现象进行了统计,他认为有人女、儿女、首页、目见、口言、心言、音言、肉骨、身骨、止足等共32对。在形声字中,形符和声符都可以代换。声符代换有音同、音近和音变三种情况,音同和音近中音符的替换一方面是文字通假和假借现象产生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表音准确的需要,音变则涉及韵部的通转和文字古音的发展。对此,裘锡圭先生指出“使用跟旧声旁不同音的新声旁,似乎往往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形声字己经变化了的实际读音”。形声字在适应着汉语语音的变化改换声旁的同时体现着汉语语音演变系统的发展脉络。对于形声字形符的代换,裘锡圭先生认为形声字的形符代换主要有三种情况:义近的形旁代换、着眼点不同造成的形符代换、器物多样性引起的形旁代换。会意字的意符代换也是主要有三种情况:形近造成的代换、义近造成的代换和职能相近造成的代换。

在相同的结构关系中分析部件的变化是从历时的角度出发的,增损部件和部件的代换这两种演变情况,一方面体现了古文字在演变过程中通过对部件的变动来实现表意明确性的要求,一方面表明了文字构形中趋于内部匀称和平衡的规律。

(二)不同结构关系中的构形变化

从甲骨文到小篆的历时演变过程中,有一些文字字形在结构上发生了变化,下面主要分析象形字、会意字变变形声字和象形字或象形组合字变会意字或会意组合字两种情况。

在汉字发展的初期,汉字字形多以象形字和会意字为主。象形形体是绝大多数的汉字字符和用以构成这些字符的基础构件,而会意字是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与整体意义有关联的部件组合,由多个意符来表示一个整体的概念。下面试举几个有象形字、会意字演变为形声字的例子。如齿,甲骨文作疾字甲骨文本为会意字,在演变中疒成为形符,矢成为声符。陈梦家先生在讨论形声字产生时曾说:“‘象形字以后,‘形声字以前,文字的演变循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文的或形的发展,就是象形字的‘文因为具有一切词性而意义可以引申扩张,所以在‘文上加以符号以求意义的确定,在声音上用声调声尾做轻微的差异以示区别……一是‘名或音的发展,就是象形字的‘名有时假用其声音为别一字的‘名字,有时因为两个名字的声音相同或相近而互相替代,所以象形字复具有声符的作用。”象形字是文字发展初期的产物,因其“画成其物,随体拮诎”,所以象形字所能创造的字符必然是有限的。事物千差万别纷繁复杂,而且抽象概念、动作无形可像,象形机制无法满足造字的需求。于是由于汉字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本质规律的驱使,用字形中凝结下来的固定的语义和语音来参与构字。象形字添加形旁与陈梦家先生所说的“象形字复具有声符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而会意字改换形符的现象是比较多的,具体体现在把会意字的一部分改换成音符,如上例中“疾”字,从大从矢,改换为从广,矢声,本为意符的矢成为声符,形符进行了改换。还有的是直接把形符改换为声符的。但部件改换不是任意的,改换的声符都与被改换的形符字形相近或者字义相关。这或许是出于为了使新旧字形有比较明显的联系,才把会意字字形的一部分改成形状跟这部分字形相近的一个声旁。以上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了汉字的形声化,一是象形字的添加形符或声符,二是会意字的添加声符、改换形符。可以说,汉字在形体上既要表音又要表意,这是汉字的一种性质,也是造字的一个趋向。除了象形字、会意字演变为形声字之外,还有一类不同结构关系中的字形演变,即象形字或象形组合字演变为会意字或会意组合字,这与构件及结构的象形性淡化息息相关。

(三)古文字字形结构演变的内部规律

总的来说,造成以上这种不同结构关系中的字形演变的原因是汉字由表示物象向表示词的音义的方向发展的内在规律。当汉字形体由象形转化为音义符号后,其形体失去的仅是象形这一层外衣,但是汉字仍然存在理据,那就是结构,也就是构件间的关系。从象形字到形声字的演变轨迹所体现的是文字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形式,这是文字发展进入新的时代的表现,是文字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步骤。而从追求表意明晰的内在需求来看,古文字本为表意文字,随着意象的发展,文字的信息量增大,为了清晰地表示文字的含义就采取了形声相构或者意义抽象化的方式。汉字表音表意清晰明确的内在驱动力要求它本身不断完善和演进,表音和表意之间并不是分离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以说,虽然某些汉字结构关系发生了改变,但文字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所有表音和表意的演变需求依然统一在汉字表意性质之中。

三、总结

在时间轴上继承与演变的发展轨迹表明汉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笔势和结构上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最后字形或者趋向于统一,又或者完全分化成为不同的两个字。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古文字本身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随着时间、环境等变化,在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的相互作用下不断演进,在变革中继承和发展的历程。汉字字义与字形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也更深刻地体现了文字传承与演变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

[3]王梦华.汉字形体演变中的类化问题[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2(04).

[4]陈梦家.中国文字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5:46-47.

[5]王贵元.汉字形体演化的动因与机制[J].语文研究,2010(3).

作者简介

李思琪(1993—),女,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015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演变字形传承
“品”字形汉字知多少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添一笔变个字
用“A”字形的性质求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