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纲要》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在实施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环境创设的能力、观察分析的能力、回应幼儿生成活动的能力、支持表达表现的能力。其中关键是观察分析的能力,观察分析的能力制约着教师的其他能力。
【关键词】观察;主题探究
对于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孩子们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变窘和其他的内心活动的最细微表现都逃不过她的眼睛,细微深入地通过幼儿的外部表现来了解幼儿的心理活动,并迅速准确地予以把握、解决问题。
而做为年轻教师往往在观察时缺乏经验,不知该看什么,不会观察。一次,在组织孩子们玩小凳子的活动中,孩子们站在小椅子上玩单脚站立。佳佳自如的、很平稳的站好了;文文也积极地尝试着,右脚拿起来,又放下去;冰冰站在椅子上不动,她很茫然的看着我。我看到佳佳,兴奋地说“你们看,佳佳本领真大,我们大家向她学习”。我一直追随着佳佳,因为佳佳站出了许多花样,在她身上,我觉得很成功。文文练了一会儿,高兴地叫着“我会了”。冰冰觉得玩站椅子一点不开心,干脆坐在椅子上,我说“冰冰,你去试一试!” “我不想玩”冰冰垂头丧气的说着。看到冰冰的样子,我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这是我们日常教学中的常景,我们在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只停留在表面,对孩子内心的需要也没能正确把握和满足。
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教师是一位倾听者、支持者、合作者。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环境创设的能力、观察分析的能力、回应幼儿生存活动能力、支持表达表现能力。其中关键是观察分析的能力,观察分析的能力制约着教师的其他能力。教师不善观察,在一日活动中惹出了许多的“祸”,会在轻描淡写中流过,而留给我们孩子的又是什么呢?
一、在参与中倾听,在倾听后参与
一次,我在教小朋友用三个圆做成一只小蜜蜂,孩子们兴趣很大。在孩子操作中,我一会在这桌帮忙,一会又到那桌询问情况。我很用心的观察孩子的操作,并试图发现需要帮助的孩子以便及时的提供援助。结果我并没有发现自己所认为的不会做的孩子,只能机械的等待孩子呼喊 :“老师,我不会”。
很显然,做为老师,我错过了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最好的时机。我的观察是主观的,被动的。在参与的过程中,我没有倾听到孩子真正的需要,孩子们是否需要我的参与、哪里需要我的参与,因为没有获得这些信息,所以我的观察毫无结果和意义。
教师要学会参与。所谓“参与”就是教师要学会在活动中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幼儿探索活动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建构、共同表达、共同成长的过程。没有参与,就没有观察。教师要学会倾听。所谓“倾听”就是教师要学会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在“童声”中理解幼儿的生活,在“童声”中推动幼儿的探索。只有学会了倾听,教师才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心灵感应,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不断地成长。
二、在判断中捕捉,捕捉后再判断
在一次观摩活动中,我组织了语言活动《救小鸭》,为了激发幼儿讲述的兴趣,更好的理解故事情节,我制作了动画课件。优美的音乐、美丽的动画引得孩子阵阵叫好。可是播放到小鸭子掉进枯井里,小动物想了很多办法来救它时,有个孩子就叫起来“为什么不用吊车把小鸭子救上来啊?”,我用眼神示意他安静认真看下面的动画。孩子不甘心的又问了一次,我对他做了一个安静的手势,放第二遍的时候孩子忍不住又要问了,但被我用严厉的眼神及时的制止住了。
活动过后,我在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反思:孩子的发现、孩子的大胆在教师的冷漠中被扼杀了。这个孩子的一句问话,事实上给了这个活动一个新的方向和内容,但是出于维护活动常规或是执行原本的活动计划,我把这一点想象的火花掐灭了。意大利的瑞吉欧教学思想中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它告訴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幼儿,及时捕捉幼儿中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幼儿,让他们“接过球”,投入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从而使主题活动不断深入。
教师要学会捕捉。所谓“捕捉”就是教师要学会在“童言稚语”中生成主题。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教师要与孩子同享童言稚语的乐趣,从中捕捉幼儿有价值、有意义、能激起幼儿兴趣的生成点,由此预设下一个活动。教师要学会判断。所谓“判断”就是教师要学会在幼儿活动的言语中、行为中筛选有研究价值的东西。对每一个探索型主题活动,教师一方面要以它是否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另一方面还要从“让它能促进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发展”的角度来规范它。同时教师还可以从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和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等角度来对活动进行价值判断,让每一个活动都能使幼儿的经验和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让真正对幼儿发展有价值的活动能永远伴随在孩子探索的旅程中。
三、在等待中发现,发现后再等待
在一次科学活动中,我组织幼儿认识《边孔的作用》,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两张同样大小的纸,一张是完整的,一张上面有边孔,让孩子们试着撕撕两张纸,并说说有什么感觉。孩子们很快就发现有边孔的纸撕起来比没有边孔的纸要省劲,于是我非常兴奋的夸奖了这些聪明的孩子,同时滔滔不绝的给孩子讲述了很多关于边孔的作用和制作边孔的知识,孩子们听得兴趣索然。
本次活动虽然进行的很顺利,也达到了活动的目的,但失去了孩子主动学习和活动中主导地位的色彩。孩子原来很浓厚的学习欲望和探索兴趣被老师给消磨了。我期待孩子能自己发现问题,并且为他们提供了条件和材料,孩子们发现了问题,我也发现了我们的孩子非常聪明。这时候,我却缺少了一点耐心,我可以再等待一会儿,等待孩子自己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要学会等待。所谓“等待”就是教师要学会留出时间、留出空间,等待幼儿的自然成熟,或者说是在更积极地寻找一个成熟的时机、一个更好的教育点。皮亚杰理论中的“等待思想”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有一个不断形成的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动作内化,还是新概念的形成,都依赖儿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并要有一定的时间。”教师要学会发现。所谓“发现”就是教师要学会在活动中找出问题。教师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分析幼儿的活动情况。在反思分析中调整幼儿活动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同样,等待和发现也是双向的,不能分离。在我们的等待中,孩子发现了问题,同样我们也发现了孩子探索的兴趣和方向、发现了他们的困惑和疑问。那么发现之后,请再耐心的等待,等待孩子自己探究、自己摸索,自己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不时我们机械的把着他们的手去操作。
探索型主题活动展开的过程,是幼儿表现自己已有经验和获取新经验的过程;是教师适时、适宜、适度地介入的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让教师学会了观察,使过程更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
作者简介:刘宗华(1983-),女,汉,教师,大学,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中心幼儿园,学前教育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