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穗繁
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然而,现在的孩在语文课堂上朗读课文,经常会出现“读一遍新鲜,读两遍不耐烦,读三遍就厌倦”的现象。让老师头痛不已的是同学们在课堂上不愿意举手读书;有的同学愿意站起来读,但声音太小;还有的同学读书结结巴巴等等。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较低,缺乏朗读兴趣。不过,我们也能在一些示范课上看到有些班同学非常喜欢读书,不仅争先恐后地举手,而且读得响亮,读得流利,无论是个别读,小组读,还是齐读,同学们都兴趣盎然地读着。那种声情并茂的感觉确实能感染每一个人,仿佛自己也是他们班上的一员,在一起美美地读。
那么,怎样的朗读评价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共生教育理念倡导教育各要素的互动共生,共生课堂要求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存,同生同长。我认为,在“共生”这一新理念的倡导下,低年级语文老师应采取富有鼓励性、点拨性、多元化及入情入境的方法点燃学生的朗读热情,让孩子们的朗读水平更上一层楼 。
一、鼓励学生敢读
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的情况,正视孩子们水平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这就要求教师怀一顆爱心 ,常常面带微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鼓励。例如,对于中下层次的学生,送上几句“你的朗读有进步了”“你比以前读得流利多了”“相信自己,你也一定能读好”。而对于中上层次的学生,当他们读完时,送上几句“ 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读懂了作者的心声”“你不愧是我班的‘小小朗读家 ” 。这种激励性的评价,能够让学生从中意识到老师在时刻关注着自己细微的进步,并和他一起感受着这种进步所带来的快乐,如此,他们才会敢于开口大声朗读 。
二、点拨学生“会”读
我认为, 成功的课堂之所以存在着吸引力,是因为教师善于运用自己幽默、机智的语言来点拨学生,注意他们的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或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巧妙地点拨,春风化雨,使学生豁然开朗,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如教学寓言《揠苗助长》的第一自然段时,为了指导学生读出农夫的急,我先让学生默读,并想想从哪儿感受到农夫很着急?读后可以画一画,或和同桌交流看法。在重点指导“他在田里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它们长”一句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悟出语感的:
师:这农夫多急呀,谁能读好这一句?
生1读。
师:谁来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2:我觉得叶玉同学读得还不够急。
生3:我觉得“焦急地”应读得重些,才能体现农夫的“急”。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有道理, 请你试试。
生3读,把“焦急地转来转去”读得急、快且重。
师: 我听出了你的 “急”,可“自言自语地说”又该怎样读呢?你能再来试吗?
生3 稍作思考, 再读这句,读到“我得想办法帮它们长”时,稍微放慢了语速,像在思索。
师:你不但读出了焦急,我还感觉到你在那儿想办法呢!能上讲台模仿农夫的样子读读这句吗?
生3兴致勃勃地模仿农夫读。
师:同学们,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小小表演家 ”,能给他一些掌声吗?(课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 老师相信你们 是出色的表演家,来,一起学学他的样子读读这一句。
就这样,在我的巧妙点拨下,同学们深刻理解了此句朗读的“点睛”之处 ——“焦急”与“自言自语地说”,自然也就能读得有滋有味 了。
三、多元化共同进步
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每一个体被评价的机会很有限。因而我们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老师、同学外,还可以是学生本人、家长等,从而促进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促使学生思想的碰撞,形成自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发展交往合作的学习能力,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入情入境更精彩
叶老说:“在教导学生读文时,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是语文教学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我们要从课文的情境出发,以情境进行朗读评价,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使学生的朗读更精彩。
记得我校张玉姬 老师在教学《女娲补天》第一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天崩地裂”带来的恐惧,在指导学生朗读“天哪,太可怕了”一句时,随着课件的展示,张老师灵活地处理第一段文字, 引导师生对读如下句子 :
生: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
师:天哪,太可怕了!
生:地也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师: 天哪,太可怕了!
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
师: 天哪,太可怕了!
生: 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师:天哪,太可怕了!
随着 张老师的“天哪,太可怕了!”一次比一次读得重, 这一次,孩子们的声音里带着恐惧,充满了不安,我觉得,此刻的学生分明就是那善良的女娲,正倾诉着无尽的担忧 ……
我很庆幸共生教育理念的提出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使我们明白了,共生课堂是拥有民主、平等、愉悦的气氛,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句赞赏的话语,虽然不经意间的流露,却可能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它可能孕育着学生创造力的萌芽。 学生的朗读千变万化,评价的语言又怎一个“好”字了得?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实践,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语文教学,让我们阅读课堂的“评”“读”更鲜活、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美”读环环扣——新课标下如何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