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聪聪
教学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学生单纯接受的被动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交往的互动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均是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师与生、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使得师生共同达到对文本深刻理解的过程。那么,有效对话就成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一、平等对话,和学生心连心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 于是,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与学生进行对话活动,但往往是“话”对不起来,“霸权对话”仍屡见不鲜。我国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说道:“当老师的,俯下身子为学生服务,让学生一寸一寸朝前走。”既然语文教师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那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我们,就不能关起门来在教材上动死脑筋,做花样文章,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该努力去研究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他们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发展需要。语文教师应该和文本、学生组成富有活力的铁三角,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呼吸。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平等对话呢?最主要的就是,语文教师应放下架子,和学生“心连心”。所谓的“心连心”就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平常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心目中已经拟定好了“标准”答案。教学中,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课文形象的感受一般少有自己的东西,往往喜欢等同于大家的观点,长此下来,逐渐形成了大家的意见肯定是正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的权利,这与我们倡导的平等对话是相违背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老师不应该“一统天下”,应该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当然,学生多元化的解读,绝不是提倡天马行空,而是要以文本解读为根本,对文本进行科学的解读,与文本展开科学的对话。
二、科学对话,与文本手牵手
教师、学生、文本构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这三者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对话的基本形式,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等等。而如何使这些对话有效,“科学”二字实为必需。因为,只有科学对话,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的思维而任由学生的思想游离,也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说着说着就扯远了,偏离了主题,这样的教学对话不仅不科学,而且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序低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应该是主题式的对话,对话的双方不是在两条平行线上滑行,而是围绕一个主题互相碰撞,不断深入,共同成长。
例如我在教学李白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时,一开始故意在黑板上板书《看庐山瀑布》,学生提出疑问,说与课文不符,但我坚持“看”與“望”意思相近,换换无妨。学生不同意,认为李白是个极其伟大的诗人,用的每个字必定有其意义,心中一下子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这首诗到底是怎么样的?写些什么?到底能不能改为“看”?学生迫不及待翻开课文,一下子迈进了诗中。
反复咀嚼,酝酿之后,学生更加理直气壮,“遥看”二字证明是“望”,庐山瀑布而非肤浅的“看”字,“飞流直下”、“银河落九天”均可说明只有远望方可凸显庐山瀑布的壮观!
三、情感对话,与心灵面对面
如果说,平等对话和科学对话是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的形貌,那么情感对话就是它的灵魂了。作为语文教师,在今天这个物化的时代,我们有责任反省自己:在和学生的对话中是否走进了学生心灵,生成学生真实、真切、必要的生命体验,并进而塑造了他们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了?为此,与学生的精神对话,作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于漪老师是闻名全国的名师,她一辈子最求“教文育人”,把育人看作语文教育第一位的任务。她明确指出,教育核心任务就是“把人的灵魂、精神用力往上拉,引向真理世界”。
如上《花瓣飘香》时,课的伊始,老师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声,深情朗读《母爱》,让学生说说感受。一首美丽的小诗演绎出一段令人心醉的神情,学生静静地听,默默地想,他们的眼神里流露出真挚的情意。当音乐声止,他们迫不及待举起自己的手。“妈妈对我们的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师又问:“妈妈为了我们操了多少心,那你是怎么关心妈妈的?”一个学生说:“我一有空就给妈妈做家务,减轻她的负担。”另一学生:“妈妈的生日,我用自己的努力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惊喜,妈妈激动得哭了。”
“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一首美丽的小诗引发了感人肺腑的表白,他们爱妈妈,因而他们有着许多美好的回忆和大家分享,让学生畅所欲言,是亲情之花处处开遍。学生在读与说,逐渐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进一步感受到了母爱的魅力,从而感悟到:爱自己的妈妈不是挂在口头上的空话。这样一来,一方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为学生进一步朗读、感悟课文培养、积蓄了情感,另一方面拉近了学生与母亲之间的距离,把母爱的种子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里,心动的亲情教育在语文的课堂上活跃。老师的深情唤起了学生的激情,情感催生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学习智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对话中,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必须用平视和环视的胸襟,通过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对话”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得语文课堂不只是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师生情感对话的乐园。
【作者单位:江阴顾山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