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凤
语文教学公开课中,有不少老师把多媒体课件映示当作语文课本的简单再现,一页一页的文字就是文本的“电子版”,或是成为一块“小黑板”。这样的课件与使用语文书又有何区别呢?因此,课件中的映示内容,是我们在备课与制作课件时首先要认真考虑、选择的。
一、映示内容是走近文本的导火线
语文课文,特别是高年级的部分文章,在情节与内容的展开上,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作者试图抽丝剥茧,让学生在朗读的逐层深入中,揣摩出文章的主旨所在。教学设计时,老师如果能找出理解上的“黄金点”,以课件映示来强调、引领,那学生定能在理解文意上一马平川。
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我重点抓住了文章的两段话来映示:
(一)“女孩子、男孩子,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在这段话中,学生较易体会出在知春亭畔的孩子非常多,所以显得特别热闹。平时自己春游时那幅欢乐的画面自然地出现在了眼前。我选择这一段,除了让孩子感受这一层的意思,还特别强调了“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喷发”等词,让学生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充满活力” “朝气蓬勃”都是学生瞬间迸出的词语!于是,在下面的文字里,老师不用过多地讲解,学生总能从“一群一群的”“撞个满怀”“匆匆说了声对不起”“匆匆往前跑”等词句中读出这么多的孩子都是如此活泼可爱,充满活力。
(二)“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在第一段文字的同一界面,我映示了以上这第二段话。孩子们在朗读之后,能抓住“开满”“密密层层”“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像喷花的飞泉”等词语,体会这海棠花开得特别旺盛。在想象画面说出体会时,学生想到了“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两相对比,学生发现了花儿与儿童之间的共同点:都是如此地有活力,有生气。要知道,这是本文理解的一个难点,却被我在这精心地映示安排中巧妙化解了。这些映示的话,就像是一根导火线,在逐步燃烧的过程中带着学生与目标接近,最终“引爆”了学生对全文的理解。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有理解上的“战略要地”,老师如果能很好地抓住,并且在课件中强调映示,那它定能带领着学生攻下文意理解的“制高点”。
二、映示内容是理解文本的沥沙器
与上面提到的有所不同,教材中的有些文章可能要求学生在理解上学会提炼,去芜存精,找到文本主旨。《雾凇》一课,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其中,第二自然段讲述雾凇形成原因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在多媒体课件的映示中,老师帮助学生一起来找准关键词,提炼出最精炼的语句,更好地掌握了其形成原因,并且体会到其独特的美。
映示的第一组词是表示江上雾气多的:弥漫、涌向、笼罩、淹没等。通过这些词,学生感受到了松花江上雾蒙蒙的一幕。第二组词语是“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最初”“逐渐”“最后”等词,让学生仔细朗读体会。于是,“气”变成“针”和“柳”的“快进播放”模式出现在了学生眼前。学生边想象着松花江上的气体逐步变成固体的画面,边感受着这独特的奇景。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老师再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雾凇形成的过程,学生很容易找出这一句“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再配上一段江上雾凇的录像,学生完全沉浸其中。老师的映示内容,就如同一个沥沙器,帮助学生抓住了本段中的关键字词,最终浓缩成一句话,更精准地掌握了雾凇的成因。
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小学阶段还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老师在语文课堂中如果能利用好多媒体的映示内容,经常进行这样的能力训练,相信将大大提高课堂效能,对他们以后的各科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映示内容是走出文本的望远镜
多媒体课件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来,原因还在于其有着强大的内涵,它能网罗天南海北,涵盖古今中外;它让我们的课堂能够跳脱出书本,或追根溯源,或展望未来。如果语文课中能够通过多媒体这架“望远镜”,帮助学生看得更远,学得更多,那这就是我们传统的书本所不可比拟的。
《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作家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内容主要是回忆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以此表达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读讲课文,“我”的天真、活泼及顽皮的形象在学生面前已然浮现,而那份眷恋与怀念,老师总觉得学生会流于表面,不能很好地深入体会。于是,在课的结束环节,老师在课件中穿插映示了这一段:
“萧红:18岁,最疼爱她的祖父去世,20岁因不满父亲的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从此她的生活几乎陷入绝境,连最起码的衣食住都成了问题。29岁的时候她和第三任丈夫到了香港。疾病加上寂寞、苦闷。1941年她就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31岁。《呼兰河传》就完成于她过世的前两年。”
有了这些知识的铺垫,学生也才能更好地体會《呼兰河传》中的这一段文字: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一个个的“也许”,学生读出的是作者对于小时那段生活的无比怀念,而“物是人非”或是“物非人非”多少让人有些伤感,再联系到此时作者的境遇,或许,这一段“我”和祖父园子的回忆成为她最终的精神寄托。文字原来真的是有温度的,它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
综上所述,你可能也发现了,语文课中看似随意的多媒体映示,其实应该是老师深入思考、全盘考虑后的选择。它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我们单一的语文教材发挥不了的。这也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分析教材,切实找准重点,巧妙分解难点,提升多媒体课件的效能。唯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个语文课堂的成效。
【作者单位:昆山开发区晨曦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