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初探

2018-03-28 10:45梁洪健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学信息技术

梁洪健

【摘要】 如何用新课程教学理念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做好课前准备、活用教学方法、重视课堂评价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关键词】 小学 信息技术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2-197-02

0

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而“高效课堂”的根本目标正是为了让每位学生全面发展,其价值正是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获取新知。那么如何构建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初步的探讨。

一、做好课前准备,提高教学效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想向40分钟的课堂要效率,想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精心备课。既要备教材教法又要备硬件软件,还要备学生,这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

(一)备教材教法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备教材,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清楚各章节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其次,尽量把讲授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因此对教材内容要进行浓缩、提炼,只讲其精华所在。备教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等,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灵活地设计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备硬件软件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操作为主的课程,其教学环境比别的学科要求更高,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课前对计算机的检查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将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备好硬件软件,确保计算机硬件设备能正常工作,所有教学软件都能正常运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教学中还经常需要用到各种优秀作品范例,大量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素材及相关网站的网络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意收集积累和整理存放,并且善于制作教学所需的优秀素材资源,按需要在课前分发到学生机中。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半成品”进行加工补充,确保学生按要求在学生机上完成上机任务,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体会到操作要点,提高课堂讲授、概念理解和实践练习的效率。

(三)备学生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备课时我们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记忆力、注意力、理解能力、学习态度等,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全体学生在层次性的任务中“因材施教”,完成有意义的学习。

二、活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当。”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巧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性和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注重设计适合教材内容的“任务”,又注重选择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得兴趣盎然,更注重因材施教,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起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信息技术课程“情境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把信息技术知识有机地融入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采用情境教学法或者说创设合理的情境,巧妙地导入能迅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性和形象化,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情境的创设要自然真实,贴近学生的实际,创设合理有效的、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才能达到信息技术中从生活中来,技术应用生活的真正的教育目的。

(二)运用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任务驱动法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和实践性,特别适合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符合信息技术课程层次性和操作性的教学特点,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充分运用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对于激发学生潜力,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提升学生满足感具有很好的效果,也能够有效激发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任务驱动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组间竞争等教學法结合使用,这样课堂教学有效性将会更加明显。

(三)采取分层教学,注重学生学习差异

由于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有难易不同程度或同一任务对各层次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学生足够大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达到因教施材的目的。这样,低层次学生面对自己的作品很有成就感,而高层次的学生面对自己在班集体里脱颖而出的成果,更加充满自豪与成功感,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完成任务的喜悦,激发了全体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激情和信心。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除了创设多样化、分层次的学习任务外,教师必须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实现组内、组间资源共享。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可起到相互取长补短的作用,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这种相互合作的学习,增加了学生相互信赖、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相互负责的团队精神,促进了个人目标的完成,协作性学习成果的实现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整体效果。

(四)重视学科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整合多学科资源,各学科知识的互相渗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也是很好的发展。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重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

例如,在教学《金山画王》、画图软件时,可以让学生结合美术课的相关知识进行;在教学Word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语文课录入一首古诗,写一篇日记、作文等;在教学上网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各学科的学习进度,在网上搜索有关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中完成了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重视课堂评价,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有助于学生锻炼能力,弥补不足,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及时、恰当的评价是为课堂增色添彩的必不可少一环。在学习中,可以结合展示、提问、指导和交流进行过程评价。过程评价主要侧重在学生的接受程度、反应情况和参与意识等检测与记录,要针对评价的结果及时进行调整讲、学、练,让评价得到落实。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作品演示、评比、网络实时检测等手段来进行。评价要注意发挥学生自主、协作的精神,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相互展开评价。课堂评价是成功有效教学的一部分,课堂评价要坚持以学生的持续性发展为本,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

总之,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思考、探索和总结,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爱学、乐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打造高效课堂。

[ 参 考 文 献 ]

[1]张子济.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内驱力”的有效性[J].中小学电教(教学版),2015,(1).

[2]茹兵山.新课标理念下中学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4,(11下).

猜你喜欢
高效课堂小学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