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散文的最重要特点是格调怎么样,格调会最终区分散文的优劣高低以及美学品质。
范若丁的散文集《失梦庄园》中,流溢出对生活进行美学化处理的极高品质——范若丁以优雅庄重的散文格调、精致简洁的叙事艺术、生动纯净的抒情感和细致深刻的生命洞察力,创造出了20世纪中国的另一种生活:一种不同于剧烈的历史震荡、骄横的乡村粗鄙、自得的日常争斗的生活,无论在文学中还是在现实中,这不但是一种生活,而且是一种生活品质。
可以用精致而纯粹的生命向往与文学理想的融合来概括范若丁散文的最基本美学特点。这些散文纯粹而精致地融合了生命的诸多优雅美好的品质,也融合了诗歌、小说和散文的诸多要素与特点,诗歌意象、散文抒情与小说叙事水月雾花地朦胧一体,充满迷离梦幻的诗性情趣,呈现了一种纯净而充盈活力的生命之美、丰满而富于美学弹性的形式之美,最终给予人们充满浪漫诱惑的象征性生活之美。
我以为,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有两大方面:一是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内容要呈现一种有价值的生活,二是要在形式上对生活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有美学价值的处理。在范若丁的散文中,这两方面得到了令人惊讶的完美统一,无论从语言还是从结构、从情趣还是从格调、从气质还是从风格,这些散文都表现得精致而纯粹。
阅读范若丁的散文,会发现只需要用文学最基本、最简洁的诗性品质来看范若丁的作品,就可尽得其神韵,它们精致而恰当地融合了诸多诗性化的形式要素。这是一部散文集,集子的名字却像一部小说集,而小说与散文清清爽爽地交叉其中,就像一个精巧布置的带交叉小径的花园,可以通向小说,也可以通向散文,想象性和虚构性精粹地融于纪实之中。
因此,这些散文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很有独特韵味,它们别致曲折,有张力而回环无尽,一些文学的基本文体区别特征在其中消融,这反而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文学灵性和文学格调,我们不但可以用散文的基本要素来衡量这些作品,还可以用散文之外其他文体的形式感受去品味这些作品的情趣意味。其实,这是真正好的散文,好的散文虽然纪实,但那也是一种心性之实和性灵之实的格调。
要表现得精致和纯粹并不容易,首先,作者要有对于文学作品的精致和纯粹的美学观念,然后才能去努力实现这样的特点。文学与生活是一体化的,有了范若丁对生命的美学形态的追求,有了对生活的精致而纯粹的诗性要求,有了时时刻刻、点点滴滴地美学积累和生命积累,有了生命的美学形态与文学的美学形态的水乳交融,才能形成文学作品的精致而纯粹的美学形态。
如果生命中迷恋粗鄙丑陋,便写不出这样的精致纯美的作品,范若丁的作品决不关注粗鄙丑陋,并且排除粗鄙丑陋,而且,范若丁的作品中决不出现阴毒险恶的内容,即使写那些似乎执拗朴拙的山民,也极力写出他们的爱与美、他们的善良与尊严。
于是,每篇作品都流溢精致高雅的趣味,一种庄重高尚的格调从中浮现,纪实性现实在这些作品中变得如梦似幻,所有对生活的回顾都充满了大气和怀恋,在那些难忘的乡间习俗和民间事物中,写人物风华、演非凡故事,也从中流荡出人性情思和生存精神。每篇作品都精心构造,简洁凝重,又极为清晰流畅,起伏跌宕的情节变化蜿蜒于故事之中,既有流急湾缓、曲径通幽,又有风霜雨雪、金戈铁马。
《失梦庄园》中,有一种奇异的、久远的、充满美学灵性的生命力量和生命格调。这些散文绝不是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一个个灵动的以至充满纯美和灵性的生命形象,从中焕发出生命精神和生命品质的光芒。虽然这些散文大多写自1990年代,但令人激奋的是,这样的篇章在中国至今少见,在广东的当代文学中,则从无有过。
也许,这既是1990年代的文学激情和想象力解放的标志,也是作者个人生命力的一种回归和爆发。这些作品既不是可以放在那里品读欣赏的,也不是游离于我们生活之外的,因为它们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生命中流出来的,这些散文的美完全与范若丁生命的美以及作品中人物的美融为一体,共同融会成一种美学化的生存情景和生命形象,并且生动有力、柔美激情地进入我们的生活。
范若丁的作品中的一切,都是怀着对生命的激情和尊敬写出来的,从中可以看出范若丁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崇拜。这些作品中敬畏和崇拜的,是爱与美——即使是政治信仰和民族精神,也都跟深长意味的爱与美相连,这不但是对普通人的生命表现和记述,也是对范若丁自己的生命品质的表白和重述。
作品中的生命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基本态度:对以往的回忆不是对过去的简单记录,而是具有保持现在生命的生机的重要使命,这些作品所具有的艺术力量让生命获得了悠久的活力。这些回忆在作品中,也在作者的血液中,它们包容了作者的生活,并把它们转化为文学生活。从这些散文中可以看出,范若丁少年时代便已在不停地聚集和培育一种独特的生命力量,至他的中年时代,这些力量孕育蓄积已久,终于遇到了一个引发激情喷涌、生命飘逸的时代。
时代让范若丁的激情沉寂,时代也激发这些激情像浪漫的云一样层层飘起,在这些散文中参差错落的浪漫的云的映照下,我们会由衷地感受到生命的优美和纯粹所产生的魅力。这些在作品中发生的美学化生命纯粹,来自那些美丽少女,也来自底层的质朴人群,他们的生命之美交相映照,与范若丁的生命一起共同形成了悠久的生命魅力。多少年后,作品中的那些人已经逝去,但他们的生命精华却留在作品中让我们纪念,与此同时,范若丁也把自己的生命留在那些作品中,让后人体验,但纪念和体验的深处,却引发了我们对自己的重新感悟。
这里有深入意味的是:一方面,这样的怀恋是我们今天存在的必要方式;另一方面,我们有必要将这种回忆方式的延续看作是今天能激情生活的自我意识。因此,这些作品将诸多生活转化在现实生活中时,记忆和历史都已不再重要,历史和记忆都是生命的背景和依托,而且依靠那些一个个飘逝的人物而存在。
范若丁的人性、人格和生命与这些作品不可分离地在一起,形成了这样的作品的格调及其文学品质,与其说他写出了这些作品,不如说这些作品形成了他的生命经历,当这样的品质融入作品而呈现出生命形象时,这个生命形象便具有了人类性品质。于是,范若丁的散文不仅仅是乡土中国记忆,不仅仅是个体生命经历,而是与人类性生存息息相通的生存经验和人性感受。对人性与生命的关怀,变成了那些乡土记忆和人间烟火,既形成了作品中的人物品质,也形成了范若丁的生命品质,形成了范若丁的散文的理想主义品质。
《失梦庄园》中的生命经历就是美学经历,范若丁从生命关怀、人性关怀的角度去关注现实,在大多数人眼中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情景,在范若丁的眼中却不一样,并且被如梦如幻地加以处理。这种美学化方式的突出特征也许就是梦幻化,而这样的梦幻化具有象征意味,既象征范若丁自己的生命,也象征人类性生存和人类性品质。
范若丁的美学品质、教养和性情,让他对生命情景极为敏感,也让他有了将这些生命情景美学化的象征性。“失梦庄园”既是对梦的失落、怀想、追寻和遗憾,又是对现实的梦幻化、对刻板历史的梦幻化,这样,从范若丁的生命梦幻与美学化角度所关注和描写的生活现象与事件,就同时形成了美学化生存形式和表达形式,呈现了美学化的象征性生存品质而与众不同。
我一直认为,文学作品要进入生活、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才会有艺术价值,才会长久留存,才会让人们反复阅读和体验,这主要依靠象征性的有价值的生活和生命感受去形成一种生存品质和诗性品质。范若丁以自己的记忆将生活戏剧化,以想象和梦幻寻求中国现代历史经验中的诗性成分和抒情成分,并把它们塑造成为可以明确依托的美学化生命意志,重新进入现实生活。
这些作品中的美学化、想象化、梦幻化所形成的美学化叙事和象征性生活,形成了对现实有梦幻意味的深刻改变,以至虽然恍如隔世却与现实息息相关。奇妙而让人深信的变幻在于,不论历史怎么变化,生命的基本品质不会变,这才是文学要表达的主题,文学中的象征性和想象性所构成的生命,不是简单化的生命与历史的关系,如果要单纯表达历史,有历史著作和思想著作就可以了。
这样的美学化生存在范若丁的作品中,突出地表现为两方面的象征性特征:一方面,是生命的精神特质,一切都包含融化在作品中的生命形态和生命活动中而成为一种象征性生活,这既有对作品中人物生命活动的描写,又有作者自我的写作精神活动,它们共同体现出一种生存品质的象征化映照。另一方面,这样的美学化生存体现在文学形式中象征性的延伸中,从语言到文体都体现出与美学化生存倾向,因此生成一种与生存倾向相一致的象征性表达方式,作者和人物都因作品的象征化形式而真正存在于生活中,从而形成了美学化生存形式与文学作品精美品质的一致。
实际上,《失梦庄园》中的梦与现实、梦与庄园、失梦与寻梦等,早已不分,它们既是现实中的梦幻,又是梦幻中的现实,它们的根源在于范若丁始终不肯放弃的对生命的美好寄托与希望。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情感和思想因此而如梦似幻,在梦幻与现实的双重契合中,一种真切的生命体验反而闪烁其中,水波与月光交融般地产生了一种象征性生活感受。
爱与美的生命精神和生命依恋是《失梦庄园》的诗意中心,所有的诗意都从中而发,这一切都集中体现为他充满希望的对爱与美的追寻。
我以为,人性类性价值集中体现为爱与美,并成为人类生存的核心品质与方向。因此,范若丁的这些作品的重要,并不在于表现了民国时代的乡村政治、伦理、风情,也不在于日常生活记忆和历史变迁记忆,而在于一种生命中的爱与美的变幻与想象。作品中的庄园像大观园,范若丁在一个个女性的美好情感熏陶下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失梦庄园》的很有意味之处,在于“失梦”与“庄园”叠合,在于爱与美的激发与表现。
虽然范若丁的一系列作品所记述的,大都是历史中发生的事件,但转化为美学化事件后,其主题并不是写历史和记忆,而是借历史和记忆展开一种爱与美的回想和怀恋,回想和怀恋都是美好而且无限的,虽然在怀恋美好中有美好被历史毁坏的遗憾,但主题不是批判和谴责,这些作品通过历史变化中一些美好事物的被毁坏,去赞美爱与美在心灵和生命中的永恒不动。
这些文学中发生的记忆的最大特点,是有爱与美的主题性和倾向性,所以,记忆只是生發作品中一切的依托,这些作品中发生的,不仅是乡土中国和苦难记忆,记忆在作品中已被梦幻化、被改变,已经不是原来的生活,真正的记忆已被虚构化和想象化,而乡土、苦难等也已被改变,变成一种精神化和美学化的现象来启悟人们。
文学记忆为了爱与美而存在,爱与美变成一种记忆,也变成一种真实,是美学化的主观化记忆和想象性真实。在文学作品的记忆中发生的感受,才是真正的生命记忆,而那些没有爱与美的记忆除去资料价值,基本没什么文学价值。记忆总是被人们不断改变的,记忆对每一个人都不一样,所以,实际上的记忆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记忆让什么事情重新发生,变得神奇而抒情;重要的是记忆让生命感受长久留存了下来,不管时光有多长,这些记忆永在。
看范若丁的这些作品时,会有一种激情感、怀恋感和难忘感,在生命中,在心灵中,梦幻化中的庄园不断远逝,却纯美而无限地延伸在以后的生活中,虽岁月时光已逝,那些故事却不断变幻,仍然历历在目,已被爱与美的魅力涂抹得很有光彩,让范若丁和每一个阅读者无比怀念。
在生命存在中,吃喝住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爱与美,多少年过去,人类能够留下的,只是爱与美,这部作品气氛浓郁地体现了这一点。在生命中和生活中,如果没有了爱与美,我们将一无所有,如果说这是一部梦幻的记忆,那都是对于爱与美的梦幻和记忆,所有的生命经历都因此而高贵化、尊严化了。
这部作品的重要就在这里,即使没有这部作品中的所谓乡土中国和历史记忆,我们还有其他文献和作品,但若没有了这部作品中的爱与美、没有了这部作品中对生命的珍重,我们将失去很重要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财富,并且无可补偿。
五、宏大与个人相融的诗性意趣
正因为范若丁的散文具有强大的象征性,因此就绝不是所谓大散文的概念所能言说的。大散文和小散文的概念都是从纪实性出发的,而范若丁的散文以象征性超越了一切现实束缚和概念束缚,超越了大散文与小散文之间的界限,澄清了中国当代散文广泛扩散并以讹传讹的大小散文的言说谬误,开辟出中国当代散文的一片更广袤领域。
其实,大散文之说本来有误,散文本无大小之分,只有优劣之分。什么是大散文?是不是有宏大视野和历史概括的是大散文、描写群体记忆和民族气质的是大散文?是不是写了乡土中国、写了苦难和历史就是大散文?而专注于个人生命、从个人生命出发的是小散文?很多所谓大散文表达对历史和文化的感悟与想法,而作者自己的具体生命却不并在其中,排除了个人在历史和生活中的生存,历史和生命似乎只是一个散文作者的观察言说对象,只是一个可以依托借助表达的支架。
在范若丁的散文中,宏大和个人两者是融为一体的,个人在宏大之中,宏大在身边发生。从宏大与个人相融合的意义上出发,范若丁的散文的最突出特点,恰恰在于个体生命形象与历史中的生存现象是融为一体的,这既不是乡土、苦难与逆境所能界说的,也不是记忆和历史所能概括的,而是在范若丁的生命和他所怀恋的那些生命之中,在他自己的生命想象之中,在他的中国形象之中,也在人类性生存之中。
这样,范若丁所记述的自己所经历的人性沧桑,不仅是个体生命的,而且是整体历史的,人性在生命和历史中的神奇梦幻化,形成了这些作品,也形成了这些作品中的生命感受和人性感受,这样的美学化记忆、想象与表述,改变了现实与历史的模样。
所以,《失梦庄园》中生动的、美学的力量,既不是通常会见到的历史与现在、过去与今天的紧张关系,也不是被喋喋不休渲染的生命与存在的紧张关系。虽然在这些作品中出现的历史背景会有隐喻的意味,并且被质疑,但很少有政治化的紧张关系,反倒是在紧张环境中有一种轻快明朗、激情浪漫的生存观念和表生命现,让人怀念和依恋。
一般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历史生活是两种:要么批判、要么赞美,其主题都是政治与历史相关的生活,甚至似乎不批判就不是文学。但范若丁不肯让他对于过去生活的理解和感受服从于简单或者单一的概念化生活,在范若丁的作品里,看不到多少明确的具体批判,但又隐藏着深刻而悠久的人性思考和生命思考。
很多中國当代文学作品看待以往生活以至现在正在经历的生活时,自得于用混杂着批判、否定、质疑和讥讽的态度去看,并且以此为荣耀和深刻。而《失梦庄园》中看待过去的生命遗产,却钟情于一种纯粹的净化和美的生活眼光,这使那些逝去的生命变成了一种美学化的悠久生命感觉,变成了一种存活在今天现实生活中可触摸的生命感觉。■
(徐肖楠,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