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分类管理模式探索

2018-03-28 07:01马晓晴
科技视界 2018年4期
关键词:社团建构心理健康

马晓晴

【摘 要】随着当前高职教育形势的变化,高职学生的状况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几年来高职学生分数分布的跨度比较大,存在从500多分到180多分不同的分数分布人群,学生生源背景复杂,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较大,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学生的变化情况,特别探索建构高职学生教育分类管理的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分类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02-0053-002

【Abstract】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status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re also changes,over the past few years have a larger span of vocational students' distribution,from 500 points to 180 points of the populations of different distribution,the students come from complex background, students quality is uneven,management is difficult,in order to better adapt to the change of the current students, especially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classified management mode.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1 当前高职教育的新形式

高职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担负重要作用。虽然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依然存在许多发展问题,而近年来教育形势改变也使得高职教育发展面临严峻形式,尤其是招生形式。

2 学生分析

作为高职教育的接受者——学生,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2008年9月,各高职院校迎来第一批90后学生开始,90后甚至00后成为高职院校的主力军。他们生长的环境是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期,成长环境安全稳定,但许多人没有兄弟姐妹的成长陪伴,孤单感和孤独感更强,相比他们的父母,亲情意识要淡薄。他们普遍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也体验教育多次改革,学习改变命运的观念在他们的思想里遭到批判,但没有形成更好的观念模式。

3 分类管理模式探析

高职学院学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我们在对其进行管理时,不能经验主义和理想主义,必须遵照他们的特点,形成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进行分类管理。而我们要对他们进行分类管理,就必须先对学生有足够多的了解,包括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人格特点,学生的成长背景,学生的思维模式,认知方式等等,以便于了解学生不同行为模式的原因,作为教育者,无论是辅导员、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等,要尽快熟悉每一个学生,了解学生在课堂中、宿舍中、班集体中、其他公众场合中的行为特点、感情模式、与他人相处的模式等。在对他们进行的入学教育和相互交流中,我们能够很直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等等。方便以后对他们进行分类。

4 建构不同的分类管理模式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进行分类管理,从学科、日常社团等方面渗透教育内容,充分利用他们使用新型媒體手段的特点,拓展网络沟通渠道,依托网络资源对其开展网络中的教育。

4.1 学科课程模式和实践课程模式共同建构网格管理模式

对高职教育来说,不同于本科教育,主要偏重的是技能型的人才,必须以市场和企业为导向,培养市场欢迎,企业喜欢的人才,这样才能拥有活力,目前高职院校紧紧抓住这个特点,采用“订单教育”,这样可以让高职学生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甚至实现无缝式衔接,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容易将教学重点放在日后岗位所需的有限的、单一的知识与技能上,容易忽视潜能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需要建构学科课程网格模式。建构以就业为导向的多维课程体系,加入人文素质、潜能发展、个人特点、个人能力课程内容,以组织实践活动课程为中心,训练和开发高职学生就业技能的实践课程模式。两者交叉,形成网格管理,共同构建网格管理模式,使得学生在高职学习期间做到有本可依,减少学生学习的迷茫感和无力感。

4.2 社团活动带动模式

高职学生活跃度更高,针对这个特点,高职院校的社团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共同建构和组织的,符合学生自我发展的意愿,同时,每个社团又具有自我独特的凝聚文化,可以让加入其中的学生拥有共同话题和共同发展愿景,由此,社团活动对高职学生的带动作用不可限量。作为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社团的重要作用,并很好的利用社团的影响力,积极筹措社团的管理、组织和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其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升。从而起到培养学生,分类管理的作用。

4.3 心理健康教育分类模式

按照学生状况的不同,可以采用普及模式、发展模式和矫正模式三种方式结合。

所谓的普及模式是针对普通学生进行的,面向全体学生而言。普及模式,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普及模式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形式开展,所有进校的新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中讲授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方式方法,通过同质性破解对自己存在心理问题的独特性观念,从而对心理健康持接受态度,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性。

发展模式,主要是针对有心理发展需求的学生,他们力求获得更多的心理发展空间和自我的完善。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班级干部、学生干部的自我成长性和团队建设性、个体自我的成长需求及自我潜能开发。主要通过团体心理训练、团体心理沙盘等方式进行。

矫正模式以有心理障碍或者心理问题学生为对象,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等方式,以缓解症状为目标。建立矫正模式的程序:首先,通过心理普查,筛查心理问题学生关注人群,建立初级名单库;然后通过辅导员和二级学院心理工作站,进行二次名单筛查;随后通过团体沙盘等方式对二次名单人员进行三次筛查,同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进行辅助筛查,通过16PF或者房树人图画等形式,添加人员名单;最后对筛查出的最终人员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缓解或者消除存在的心理问题。

三种模式的建立涵盖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对象,从普通学生到存在心理问题学生或者有心理潜能占需求学生全部概括在内。

【参考文献】

[1]孙婵,魏勇.大学生分类管理与沟通交流的思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89-91.

[2]马冬梅.大中型商场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

[3]周鸿羽,郭兆明.试论传统大学精神在高职院校的个性化传达[J].职教论坛,2014(14):51-55.

[4]杜媛,周晓康,赵常学.厘清教育理念,突显核心价值——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现状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3(2):110-112.

[5]焦娇.90后大学生思想特點及教育方法探寻[J].黑河学刊, 2012(11):129-130.

[6]王自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性问题探析[J].职业时空, 2007(24):95-95.

[7]何云峰.略论高职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及发展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104-106.

[8]石根有.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要处理好四个关系[J].江西建材,2012(3):68-69.

[9]贺凌燕.《共产党宣言》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J].晋阳学刊,2001(1):8-10.

[10]王育培.高职院校订单培养“热”的“冷”思考[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36-38.

[11]李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现状调查与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08-111.

猜你喜欢
社团建构心理健康
缤纷社团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建构游戏玩不够
K-BOT拼插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