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桃 杨娆 喻仁贵
【摘 要】大学时期是个人正式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是大学生社会化发展非常关键的时期。大学生社会化的顺利发展有助于大学生毕业之后迅速适应社会,奉献社会。本文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化不足的原因,例如:家庭因素、学校教育、人际交往等原因,进而对症下药,分别从家庭、学校、人际、个人四个角度提出对策,从而有利于加快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使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不足;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02-0012-004
【Abstract】University is not only a transitional period of students entering the social but also a very crucial period of students socialization development.If the students socialization development is smooth,they will quickly adapt to the society and contribute to the society.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ause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zation inadequate,such as:family factors,school education,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so on.Then we prescribes the solutions from the four perspectives of family,school,interpersonal,personal angles,which will help to speed up the Soci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become qualified successors to the socialist cause.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Inadequate of Socialization;Reason;Strategy
0 前言
社会化[1]就是指在特定的文化与环境中,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成为能够履行一定社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对于个体来说,社会化是持续一生的发展过程,其中大学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在这个阶段,角色由学习者到劳动者演化、场所由学校向社会转变,逐步完成从生物机体意义上的“自然人”向承担一定社会责任,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过渡。大学生社会化要求大学生能够实现心理的成熟,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奉献社会。然而,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搜狐网教育频道开展的一项调查发现[2]:2180名参与者中有56.8%的人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社会化不足,仍然纯朴无知,尚无法很好胜任工作。徐娟认为[3]:社会化不足主要表现为缺乏自我认知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社会意识淡化、职业准备不足。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许多大学生由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内外环境的影响,要么不敢踏入社会、要么缺乏社会技能、要么缺乏社会道德责任意识、要么不能很好的内化社会准则规范。这些对于即将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社会化不足无疑给他们更好的与社会接轨设下了一道坎,很可能造成他们的心理冲突,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工作。那么究竟是哪些具体因素导致了大学生社会化不足?针对这些不足,大学生要注意哪些问题以实现自身的社会化;作为外界的关注者,又该如何努力去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本文探讨的大学生社会化不足这个问题,对于如何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大学生社会化不足的原因
1.1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社会化不足的影响
1.1.1 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会化不足的影响
沙莲香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三类[4]: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前两种教养方式很容易造成大学生社会化的不足。在权威型教养方式家庭里成长的大学生,由于父母过于支配孩子一切,则养成了凡事依赖服从别人的性格,做事情缺乏积极主动性。他们在大学生活中面临新的环境,又远离父母,则不能很好适应大学生活,对以后的工作也不能很好的胜任,产生一种挫败感。放纵型教养方式成长的大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受到父母的过度溺爱,且常常被身旁的人捧着,形成了他们野蛮、任性、无礼的性格特点。当他们走向社会,不容易遵守社会准则,唯我独尊,常常和人发生矛盾,不懂得协作,也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
1.1.2 家庭的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社会化不足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成长在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里的大学生,由于很小就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他们从小就能幫父母去分担一部分事情,很早就和社会接触,这些经历锻炼了他们的独立自主的性格,也提高了他们为人处事的能力。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说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社会化进程更快一点。成长在家庭经济条件非常优越的大学生,虽然一部分家庭确实可能会为他们提供社会锻炼的舞台,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认为家里条件优越,不思上进,认为家长都把自己的未来规划好了,自己不用去培养自己的社会生活的能力,再加上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缺乏和社会的真正接触,自然不能亲身体验生活的艰辛不易、不能经历社会的磨练。丁斌在研究中[5]就认为富裕大学生对社会劳作几乎没有深刻的体悟, 对就业择业没有充分的考虑和理性的分析。如果将他们短时间置身于社会,他们肯定手足无措、缺乏社会生存技能,社会化不足的现象是很容易出现的。
1.1.3 家庭的出生顺序对大学生社会化不足的影响
在家排行老大的大学生,通常社会化程度要高一些。因为排行老大的大学生会认为自己是老大,就要起好带头的作用,凡事都要力求做好,在弟弟妹妹面前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而且要照顾好弟弟妹妹,事事让着自己的弟弟妹妹,因此老大得到锻炼的机会就很多。瞿卫星也在其论文中称[6]:长子能认识到作为大哥或大姐在家庭中应该担负的责任, 他们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尽到看管弟妹的家庭义务,这些都有利于家里老大社会化的发展。然而,家里排行靠后的大学生,在家里被认为是弱者,受到父母的庇护,经常受到照顾,凡事无论对错都被大家谅解,要么容易造成凡事依赖的性格,缺乏主见;要么自私、蛮横、缺乏责任意识,不利于社会化的发展。
1.1.4 家庭所在地是农村还是城市对大学生的社会化会产生一定影响
据崔万秋等人的研究表明[7]:农村大学生在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视野狭窄、行为呆板、协调社会关系能力以及适应社会能力都较差。一般来说,生活在城市的大学生,由于城市各方面的条件设施比较齐全便利,接受的刺激信息通常要比农村的大学生多一些,懂得也要比农村大学生多一些,遇事底气足,不怯场,在这个方面来讲,社会化程度一般高于农村的大学生。然而,农村条件设施比较有限,不论这部分大学生如何的努力促进自己的社会化,毕竟他们缺少城市学生拥有的接受各种刺激信息的优势。故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会影响到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
1.2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社会化不足的影响
1.2.1 大学之前学校教育的重点对大学生社会化不足的影响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主要是在学校度过的,学习是大学生从小到大主要从事的工作。现代的教育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非常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尤其在高中时期,学校将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控制在学习文化知识上,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很高。至于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情绪控制与识别、社会角色这些并不是考试考查的对象,学校对这方面也不太关注。学生社会化不足的情况在这个时候表现的也不是很明显,可是当这些学生走进大学校园这一个多元化的舞台,由于之前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社会化不足的现象就会很容易表现出来,大学生往往还会表现出除了学习不知道还能做什么的现象。我们完全可以从贺才琼等人的研究中得到证实[8]:现代教育强调的是科学理论的识记,而非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和技能的掌握。虽然当代的教育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是德体美劳并没有从实际上得到落实。学校很少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很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即便有些学校开设心理课程,也没有发挥出它的预期作用。
1.2.2 学生对现有教育制度的应对对社会化不足的影响
高中时期,在当代这种教育制度下,学生为了考出好的成绩,让家长开心,让自己得到某种奖励,或者是要考上某个名牌大学,他们也十分的努力学习。衡量学生是否成功的标准恰好就是他们考取的分数,因此他们会因自己努力学习而获得成功感到很有成就。他们会把这一特性沿袭到大学。虽然在大学时期,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可是各种评优评先、奖助学金的竞争,研究生公务员考试的压力又促使他们把学习始终放在第一位。大学里面的学分制计划也考虑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过在实施时,好像没有办法有效达到。因而他们缺乏实践的锻炼,当他们走向社会的舞台,环境由简单的校园过渡到复杂多元的社会。学生从一个理想化的环境突然转移到一个讲究工作绩效非常现实并且又有自己不同的运作模式的环境。先前看似无关紧要的人际关系现在变得不可或缺,评价一个人是非成败的标准也变得多元化。分数在这个时候又不是特别重要。社会要求更多的是工作能力,虽然大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而且学习能力是工作能力的一部分,但是学习能力毕竟同工作能力有很大差别。很明显,这些学生会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实践锻炼而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走向社会,他们不懂如何与人和谐相处,不通人情世故,理想和现实有很大的落差。
1.2.3 学校的校园文化對大学生社会化不足的影响
虽然校园文化有其积极作用,但是校园文化也有不利于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一面。正如陈洁君所言[9]:校园文化是一种高雅的书香文化。它偏向于真理善念美德、追求一种心灵的精神高境界;它轻视现实世界中的追名逐利,尔虞我诈、不够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但是它却与社会有很大的脱节,学生毕竟是要步入社会的,一旦学生发现社会并不是学校生活中的那么理想化,往往还有很多是格格不入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愤世嫉俗,不通世事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此外,校园文化是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的,由于很多学生长期在学校里生活,养成了一种总想呆在学校不愿意离开的惯性,他们对外界社会关注的并不是很多,对社会采取不参与的方式。一些学生在毕业之后并没有明确的打算,看别人考研觉得自己也要考,认为除了上学之外,好像找不到还有什么可去做的事情。一些学生根本就不愿意离开学校,甚至是毕业了,还住在学校附近,不愿意找工作。这些现象一方面充分表明部分大学生害怕面对现实逃避踏入社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这些大学生社会化不足的情况很普遍。
1.3 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不足的影响
1.3.1 团体或同伴交往中的某些局限性阻碍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大学生仍然不能很好的去辨别是非。冉冉等人强调[10]: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若经常与一些道德素质不高的闲杂人员混在一起,拉帮结派,时间已久,通过效仿,他们的行为规范就会偏离了社会的准则,就不能被社会容纳。再者,大学生交往会形成一个交往团体,若团体成员都比较消极、人人过度追求安逸享受、崇尚超前消费、无所高尚追求、不劳而获,那么这种团体文化必然导致大学生社会化的不正常。还有便是,大学生交往的对象,若都是一些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人,那么他们就会以身边的人为榜样,不断学习,有助于自己的社会化。可是,当他身边交往的都是一些社会化程度低的人,那么他们就不容易在身边找到自己学习的人,也不利社会化的发展。
1.3.2 网络人际交往的弊端阻碍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网络人际交往一方面扩大了大学生交往的层面,大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来源也十分的丰富。但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网络能够被广泛参与这种特性却给人际交往带来了复杂问题。网上有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怀有不同目的人参与活动。那里肯定不乏错误片面极端的观点,若大学生长期与这种思想接触,必然会受到腐蚀。而且,网络人际交往中,低俗言语、暴力倾向等现象时而有之。若没有对这些不良风气进行有效控制,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会影响大学生社会化正常的发展。此外,网络交往具有匿名性,虚拟性[11]。匿名性让参与者得以享受在现实中不能享受的自由,他们可以轻易抛弃道德法律的约束和限制。如果他们在网上的某些恶习成为了一种习惯,并反映在现实生活中,肯定会导致为社会所不容的结果。而虚拟性又使大学生在网上学到的某些技能、扮演的某些社会角色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真实的社会生活。然而提升大学生社会技能,促使大学生正确认同自己的社会角色,又是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网络人际交往的这些弊端可以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
2 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对策
针对以上各种原因,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2.1 从家庭因素着手,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化
2.1.1 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应该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4]。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独立和自由,在必要的时候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指导。通过民主的教养方式,才能培养孩子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2.1.2 提供子女社会锻炼的舞台,进而促进社会化
针对家庭经济状况,出生顺序,父母文化水平,户籍所在地等因素造成的大学生社会化不足。实质上也就是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让大学生减少了一些实践锻炼的机会。因而,家庭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为避免优越家庭容易使孩子过分安逸而不能适应社会,家长可以有意让孩子体验生活的艰辛,多让他们尝试创业的不易,指导各种生活的技巧,让他们学会在社会上独立生存的技能。针对部分家庭子女得到锻炼的机会不一致这一情况,家长可以让各个子女都能得到与他们实际年龄相符的锻炼。此外,农村的孩子可以通过书刊、电视、报纸等渠道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长见识,关注社会动态,进而能跟上社会的发展。
2.2 从学校教育入手,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化
2.2.1 现有教育体制应该从根本上从实际上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发展不在于分数的高低。既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那么考核学生的标准就不应该单单是成绩的好坏,更要去考核学生心理发展的程度以及是否健康发展、思想道德品质是否健康形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否真的能够与他的年龄相匹配。教师在教导学生时,不光光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让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使学生能够时刻与社会接轨。也就是实现张如梅所强调的[12]“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进而促进自己社会化的发展的思想”。
2.2.2 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社会化价值标准的取向和未来人生的定位。学校应该本着校园文化的导向性、高雅性,倡导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13]。学校要引导学生远离毒害身心健康的一些文化,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通过教学,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评价自我,学会调节自我情绪和心态,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增强社会适应性。
2.2.3 学校要协助学生做好人生规划
当前部分大学生不敢或不愿去找工作,以考研究生或工作不好找为理由来逃避工作,没有规划自我人生意思和方法就是其中一个原因。学校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各种形势[14]、正确看待社会、树立良好的职业观,有根据的进行未来人生的规划、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为自己的人生设计好蓝图。
2.3 从人际关系开始,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化
2.3.1 规范现实人际交往
大学生交往的团体是成员在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基础之上构建起来的。一旦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并不为社会所接受,长期发展下去,并不利于大学生的社會化。作为大学生,应该多交益友,远离损友。作为家长、校方,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交往态势,因势利导,提高他们交往中的辨别能力。学校可以多树立一些典型的形象,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以便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2.3.2 规范网络人际交往
对于网络的不利信息广泛传播的现状,相关机构应该努力健全网络法规,坚决惩处网络上的非法分子,以防垃圾信息腐蚀大学生的身心[15]。利用网络的使用无人可查,相关机构监管的力度又不够,很多人在网络上为所欲为、不受约束。因此,相关机构还必须尽快构建网络行为监察机制,监测、量化上网行为和上网对象的对应关系,从而为大学生使用网络建立一个相对有利的环境氛围。作为大学生,在正确使用网络的工具的前提下,要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健康的进行网络交往、养成网络自律精神。大学生要明白在网络中学习到的某种社会技能扮演的某种角色和现实社会中存在差异,时刻以真实社会为基准。这样才能促进自身的社会化发展。
2.4 从自我教育角度,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化
2.4.1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走进大学之后,有相当宽松的时间。这一部分自由时间可以专门用来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社会,通过实践,大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既加深了大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又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还能从社会里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16]。在大学里,有很多实践的机会。比如:大学生可以做志愿服务、去慰问养老院的老人、也可以到贫困山区义务支教,这些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直接接触社会;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的种种现象,引起他们的思考;让他们懂得自己有义务有责任为建设美好社会贡献力量。大学生还可以从事兼职工作,去打工挣一些钱,感受挣钱的不容易,为家长分担一份压力。从自己打工挣钱的艰辛中,大学生提高了自己的各种技能;增强了心理承受能力和勇气;懂得了如何生活、如何正确看待金钱、如何消费;更学会了承担。此外,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能够遇到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他们能够从自己交往的成功与失败中感悟到这个社会的准则,掌握到如何去应对形形色色的人,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将事情做好,怎样做才容易被人接受。
2.4.2 关注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当今中国发展非常迅速,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现象也各有不同。迅速获取信息成了当代人不可或缺的能力。大学生不要只呆在校园里只是看书,可多关注社会变化、多了解搜集各种信息,这样可以实现和时代同步。大学生也可以主动走向社会、深入社会劳动建设的前线,用自己双眼观察社会,使自己能很快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种种现状[2]。
2.4.3 加强自我监督,促进社会化
大学生受过高等的教育,具有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具有自我监督的能力。大学生应该从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更要本着爱己爱人的态度去促进自己的社会化发展。最好的自我监督,就是把自己的发展与社会准则结合起来。让自己去适应社会,对于自己某些不符合社会准则的缺点,要及时的摈弃,将社会承认的那些意识形态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加强自我监督,完全在于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自身的责任意识。因此大学生要责无旁贷的为自己负责。
【参考文献】
[1]黄磊.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待大学生社会化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10(07) ,177.
[2]迟明珠.高校大学生社会化影响因素与对策[J].大庆社会科学.2010(12),148,150.
[3]许娟.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研究[J].实践与探索,2009(06),259.
[4]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70,371.
[5]丁斌.出生富裕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教育纵横,2005(05),102-103.
[6]瞿卫星.出生顺序与成才[J].东岳论丛,2008(07),131.
[7]崔万秋,曾秀敏,杨倩茜.农村贫困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08),72.
[8]贺才琼, 邹树梁,付孝泉.我国学校教育社会化的问题与对策[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99-100.
[9]陈洁君.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05),54.
[10]冉冉,李吉文.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J].基础理论研讨.2010(03),53.
[11]马晓辉.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01),38.
[12]张如梅.试论如何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功能[J].精论集锦,1995(05),59.
[13]王福军.浅析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的关系[J].科技文化.2009(05),209.
[14]陈洁君.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探析[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05),133.
[15]纪维谦.网络人际传播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不良影响分析[J].信息传媒.2009(11),199.
[16]王順茗.志愿服务: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途径[J].文学教育.2010(0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