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学术界在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管理领域仍显薄弱。本文在梳理目前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困境的基础上,认为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可从促进社会包容、增强认同感等。因此,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协同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模式,将是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会组织;城市公共空间;角色
一、问题的提出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城市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发展受到总量和结构性的供给不足、功能异化等问题的阻碍,影响了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为了弥补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引入政府部门之外的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一方面有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绩效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是对社会组织新功能的探讨,拓展社会组织的研究领域。本文就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二、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存在的困境
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政府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既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生产者,又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者,这一管理模式有诸多弊端。
1.城市街道缺乏细致管理
路易斯·康认为“城市始于作为交流场所的公共开放空间和街道,人际交流是城市的本原。”[1]街道对于促进街区活力、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的道路设计过多注重提高机动车的通行能力,却对关注行人的出行服务考虑不足,特别是广场、人行道等步行空间被压缩,道路虽然宽阔却缺乏活力,本应该在街道这一公共空间安排的活动却因设计等原因而不能进行,行人只是行人,街道的社会交往功能基本丧失。
2.街区缺乏活力
乔尔·科特金认为,任何一个城市的全面健康发展,有三个关键因素决定,即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2]在大规模城市化之前,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可以轻松步行,到达菜场、便利店等生活必需场所,闲暇之时,还可以与邻居攀谈、交流生活信息。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面积越来越大,但人们的交往空间越来少。城市化带来的是孤立的写字楼、表面繁华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集中的办公区、封闭的社区等,人们的社会活动被转移到相对孤立的地块内部,致使街区缺乏活力。
3.城市生活质量下降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急剧膨胀,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病成为现代城市人不得不承受,但人们又不可能重新回到原始的自然环境,但安静、休闲生活的追求一直未变。人们渴望在城市能够实现这一追求,城市公共空间承载了人们的这一理想。目前,城市公共空间因片面、畸形发展,大而空的广场、缺失的公共绿地、封闭的购物中心等,使得现代城市人的活动范围大大缩小,生活质量无从谈起。
三、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功能分析
1.社会组织的利益表达功能
社会组织在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功能,这与它自身的属性密切相关。社会组织代表着组织化的、集中化的利益,能有效地凝聚和表达公共利益,是民众与政府沟通的中介。过去,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直接管理城市,扮演着决策者、执行者和监督者的全能角色。随着以单位制、户籍制为主的城市管理制度的松动,基层社会的活动空间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得以成长。社会组织能有效弥补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不足,能比较灵活地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需求。
2.社会组织的沟通功能
社会组织能调动民众参与公共事务和服务管理的积极性,激发社会活力。人们有交往、舒适和松弛的需求,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一种生活场景,寻找到特殊群体,发现有用信息等等。人们对生活品质,社区文化内涵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需要优化。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环境的美,社区的美,进而积极参与到改变社区公共空间和环节的活动中去,将社区内的闲置地块,小微空间进行再造,进而改善社区空间环境。
四、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框架思路
随着社会组织的兴起和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提出,上海、深圳等地积极探索了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为城市管理的提供了新的思路。上海田子坊,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融合了居住、商业、旅游,在它形成过程中,有租户、行业协会、街道等多主体共同协商,使得田子坊成功转型,成为上海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等社会组织也在本城市内整合资源,开展各项活动,共同维护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杭州市借助G2峰会提升城市形象,大关路至石祥路5.3公里的路程,30米宽健康步道串起10个街区小公园,15.5万方绿化供市民亲密接触,在提倡道路维护中,夜跑协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居民和社会的力量的共同参与,已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必然趋势。在城市公共空间管理过程中,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居民自治的制度设计,其中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基础。以政府为主导,当今,政府是公共资源的配置者、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和公共事务的主要管理者。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是政府应有之责,加上我国是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因此,在城市公共空间管理过程中,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为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提供平台、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
社会协同管理。单一依靠政府管理城市公共空间有诸多问题,以社会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可以发挥有效,专业社会组织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维护提供专业咨詢和服务,志愿型社会组织为城市公共空间提供人力资本。居民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者和使用者,应给予居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机会,为居民自治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婧怡.基于地域视角的街道景观文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8.
[2]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修订版[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高聪颖.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探索——以宁波市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7(1):59-61.
[4]陈菊红.流动人口合作治理的发展机理与框架设计[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5(6):107-112.
[5]吴晓林,郝丽娜.“社区复兴运动”以来国外社区治理研究的理论考察[J].政治学研究,2015(1):47-58.
基金项目:2016年度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6011)
作者简介:徐安岭(1989—)男,助教,宁波工程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