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当下我国儿童教育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通过对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分析,在家庭、学校、社区及政府三个维度,提出对于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解决方式。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是儿童教育中的关键之一,在我国现阶段经济环境下,留守儿童成为一类具有一定特性的教育对象,并成为我国教育环节的一个重要问题点。目前我国整体留守儿童整体规模已经超过6000万,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农村为主的留守儿童。另外在更多的家庭中也出现了另外一种留守儿童现象,即虽与父母同住,但相处时间少,以及父母教育缺失严重,也造成了潜在的更多的与留守儿童一样的心理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现状及问题
(1)自卑心理明显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情况在于与父母的长期异地生活,缺乏互动性。另外一方面父母受制于家庭生活和财务压力,家庭整体现状普遍较差。而在18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学校成为儿童生活的绝大多数场景和时间。在学校教育和生活过程中,涉及家庭教育、涉及孩子交流的部分成为孩子生活的常态。在这样过程中,儿童心理上缺乏父母的鼓励与爱护,天然在心理上认为自己的生活状态不够完整。在社交过程中,往往因为家庭整体情况较差,也造成了儿童心理上的自卑感。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相对较为明显的原因,核心在于对于自卑情绪的引导相对缺乏。
(2)社交能力普遍较弱
就目前留守儿童心理状况问题而言,比较典型的特征在于留守儿童的整体社交能力普遍较弱。留守儿童在成长和学习环境中,缺乏基本的分享对象和诉说对象。往往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在交流和社交指导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爷爷、奶奶等教育主体,与当下整体社会现实,学校现状,人际关系的理解能力都无法与父母层面的教育能力相比。成长过程中无法实现情感上的交流,长期压抑,造成心理一定闭塞,主动减少对外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主动社交能力。
(3)负面情绪重且稳定性不足
留守儿童心理良好的核心在于通过一定亲子关系的处理给予孩子内心更从容的心理状态。从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来看,另外一个显著特征在于负面情绪较重,在学校和家庭的关系中,情绪化特征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一些容易发怒,学习缺乏耐心,与同龄人的生活和相处中情绪变化快,难以融入生活圈。长此以往造成被团队和朋友排斥,进一步造成负面情绪加重,缺乏对于解决问题的耐心情绪。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家庭经济结构压力与家庭教育的缺失
我国的留守儿童重点区域仍然集中在以西部中西部区域为主的省份和相应的城市,以及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和经济发展现状造成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带集中。经过多年的发展,这样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城市缺乏持续的增长动力和劳动力消化能力,在这样的背景基础上,就是大量劳动力向外迁移,也造成了空巢型家庭和留守儿童的现实情况。第二在于整个社会经济所造成的家庭伦理结构的变化。目前对于大量的这个年轻一代父母而言,独生子女的抚养,面对着较大的家庭经济压力。在这样的经济压力下,作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不得不选择更具有发展可能性和收入增长可能性的区域。
家庭经济结构的问题还主要是客观原因,另外对于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核心原因还是在家庭教育和亲情的缺失。留守儿童多由跨代长辈监管,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最重要核心,当儿童在学习成长的关键阶段,缺少跟父母直接的沟通和互动。无法从父母身上寻找到相应的认同感和安全感,因此造成相应心理问题的几率大大提升。
2、配套政策的缺失
在整个城市化加速进程中,人口向城镇流动造成,造成了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已造成了家庭许多社会问题的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应的能够满足农村籍流动人口家庭在就业入学福利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一直相对缺乏。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大量的流流动人口及留守儿童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流入城市儿童无法享受到相应合理的城市教育配套,是一定意义上造成相关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客观原因。另外一个角度,作为留守儿童的家庭及社区配套政策而言,缺乏对于相应的留守儿童在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及政府福利政策上的支持。
(1)留守儿童所处教育阶段的客观事实
我国的大量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区域以及相对不发达的农村区域。在这样一些区域对于儿童教育的理解往往与目前主流城市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思路有着巨大的差异。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大量的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教育理念,依然是以升学为核心目的。对于儿童所自身而言,学习压力普遍较大,对于升学率和应试教育的要求也普遍更高。对于教育的师资团队,教育配套,学校的硬件设施等各方面而言,也相对匮乏。基于这样的教学情况和教育背景,往往造成了留守儿童心理难以平稳。而当出现留守儿童一定的心理问题是在师资教育团队中,缺乏具有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师资配置。这也是一定意义上造成了后续大量的留守儿童出现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对策分析
对于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而言,也存在对于多个主体方的解决方案和方式,也需要社会家庭以及学校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合作,通力协作,以实现对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
1、对于留守儿童父母与监护对象教育能力提升
对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来看,父母对于孩子本身教育和引导的作用和功能性远远超过于其他任何主体。因此作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核心方式是要加强父母与相应孩子之间的心理沟通和一定意义上的方法解决。父母应当在异地,对于孩子进行一定频率上的鼓励支持,甚至互动与沟通。可以多通过书信、电话等各种载体,让孩子尽可能的感受到父母亲情。第二是对于整個监护对象而言,应该加强其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虽然留守儿童多面临跨代监管主体的教育,但对于跨代监管对象的教育理念,引导和能力辅助也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的方式,进行提高。儿童父母与相应的实施监护人之间也应该保持更高频率的互动交流,核心针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心理问题,应该保持时刻的敏感,家庭教育中很多时候父母因考虑到在外务工而对于孩子本身的愧疚感,主要考虑在物质上的满足和纵容。作为对孩子的补偿,但往往因为这样的原因,反而造成儿童心理上的变化和相应问题的出现。
2、学校心理教育提升改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对于目前绝大多数相应的学校而言,缺乏对于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专业师资,力量配置和硬件条件。因此对于学校而言,应该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作为教育课题进行相应的持续研究,并通过教育实践加以解决。这需要学校制定相应的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核心模式以及师资投入。首先从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上,针对相应的具体对象,可以到足够多的心理辅导课程内容支持,在教学内容中对于健康心理的引导作为基础。并通过师资的培训,让尽可能多的师资力量具备儿童心理问题发现和基础服务业的培养和辅导能力。在师资能力提升的同时,积极解决已经存在相应心理问题的孩子。此外,在针对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而言,应该在整体教学内容规划上对于健康心理的教学内容加以重视。
3、社区与公益
对于社区和社区相关的政府及单位而言,应当定于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链接器。针对相应的留守儿童,当地政府和相关社区,给予单独的福利支持和政策支持,尽可能在外部环境中为留守儿童家庭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此外,社区可以同更多的公益组织和儿童相关机构,形成良性互动,探索针对留守儿童的公益组织构建,让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到留守儿童的心理解决问题中,参与到对于留守儿童监护主体的支持,增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葛爱荣,田丰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2).
[2]曾倩.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市场周刊,2017,(4).
作者简介:
陈晶(1974.7—)女,汉族,重庆人,编辑,大学学历,研究方向:编辑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