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在良
认识“三跳”
湖州三跳,是湖州地方曲艺曲种之一。“三跳”的名称来自于它的演唱伴奏乐器三跳板,亦称三敲板,因所用板的形狀类似行船背纤用的纤板,故民间又俗称为纤板书。主要流行于以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地区为中心的湖州、嘉兴各县、区,是浙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代表性曲种。
三跳的起源和形成与宣卷有一定的渊源。明嘉靖时徐献忠所撰《吴兴掌故集》记载:“近来村庄流俗以佛经插入劝世文俗语,什伍相聚,相以倡和,名曰宣卷……湖人大习之。”这种“相以倡和”的“劝世文俗语”应该就是三跳的前身,依据是三跳演唱的唯一曲调就名为“劝世调”。三跳演唱有一唱一和的特点,与宣卷相类,三跳唱腔中有词句后添加若干衬词作为拖腔的特点。三跳的形成时期现不能详考,但结合老艺人讲述的传承谱系进行推测,三跳的形成至少在19世纪初的清嘉庆时期,比湖州琴书的起源略早,距今至少有200年历史。
三跳最初流传于湖州东部乡镇和江苏交界处。20世纪初流入湖州城中,最早在湖州府庙内的茶室书场演唱三跳的艺人有杨阿培、王仁堂等。当时不仅受到普通劳动群众的欢迎,还得到了士绅富商阶层的赞赏和支持。尤其是杨阿培,因其演唱技艺高超,演出久盛不衰,被艺人尊为“杨老天牌”(“老天牌”是湖州方言中对长辈特别是某行业内有影响力的长者的尊称,现在一般简称为“老”,如“杨老”“马老”等)。在祖辈艺人的影响和传帮带下,三跳艺人开始增多,演唱活动迅速发展,以湖州城为中心逐渐向郊区四乡及德清县、长兴县、嘉兴石门县、桐乡县(现桐乡市)等地辐射。其中德清县发展尤其快,民国初年即成立三跳艺人的行会组织“正古社”,主要艺人有宋银林、宋法林、张银林等。20世纪20年代初,湖州市双林镇艺人沈少芳进入桐乡,传带了桐乡的第一代三跳艺人陈金生、陈富贵,开启了桐乡演唱三跳的历史。1924年,湖州地方曲艺、小戏艺人的行会组织“明裕社”在湖州成立,在近200名入社艺人中,专营或兼营三跳的艺人占半数以上。
至30年代中期,湖州地方曲艺逐渐形成以地域为区分的艺人帮派。这种帮派划分的产生的原因是,各个地方尽管都属于大概念上的“湖州方言区”,但各地的土语与湖州城范围的“湖州话”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各地艺人演唱的琴书、小戏、三跳也就或多或少有不同的韵味。逐渐三跳在各地形成了风格差异较明显的唱腔流派。琴书、小戏所使用的小戏调、本摊调属板腔体,曲调相对固定,尽管各地土语有别,但演唱曲调还是大体一致。而三跳属杂曲类,曲调旋律行进有较大的变化空间,在各地土语音韵的影响下,三跳曲调各有变异,逐渐自成一派,而派与派之间则有较明显的差异。因此湖州曲艺的地方帮派实质上就是三跳唱腔的地方流派。当时三跳艺人的帮派有:以王广源及其学生许云天、董云魁为代表的“湖州帮”,以宋连忠、宋法林、张银林为代表的“德清帮”,以沈阿连及其学生李连宝、吴四宝为代表的“南浔帮”,以陈金生、陈富贵、沈致和为代表的“石门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为“桐乡帮”)。此时还出现了第一位三跳女艺人周再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三跳演唱达到鼎盛,活动范围扩大到东至嘉兴平湖及上海西部乡镇,西至安徽广德,北至江苏宜兴,南至杭州余杭等在内的广大地区,成为浙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曲艺曲种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跳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湖州、长兴、德清、桐乡等地先后成立了曲艺组织,艺人队伍保持在百人左右,演唱活动十分兴盛。三跳的艺术性进一步提高,唱腔旋律加强,更为优美动听。说表吸收评话的手法,更为细腻、讲究。出现一批艺术上较为成熟的中青年演员,如沈莲卿、王祖良、沈梅英等。三跳曲目也进一步丰富,产生一批新编现代曲目。三跳在全省崭露头角,如德清艺人宋法林所演的《天宝图·李三宝救嫂》在省汇演中获演出奖,胡荣林、朱月天合演的现代书目《折扁担》于1959年由省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特别是1958年,许云天出席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和第一届中国曲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和其他代表一起与周恩来总理合影。“文化大革命”期间,三跳作为“四旧”遭到打击,几乎绝迹。80年代初恢复,演唱较为兴盛。90年代起渐趋衰落。目前嘉兴桐乡市、湖州德清县艺人稍多,其他县区已少有踪影。
三跳作为一种单曲体的有说有唱的曲艺曲种,使用湖州各地方言演唱。演唱形式有双档、单档之分。双档演唱由二人组成,一人主唱,称为“前场”,另一人敲扁鼓伴奏,称为“后场”,并从主唱曲调落句的尾字开始帮腔,帮腔中衬字含“嗯—— 哩云啊—— ”,因此习称为“拖哩头”。单档一人演唱并自敲三跳板伴奏,也有自己“拖哩头”的,但较为少见,多数是用三跳板敲出节奏作为间奏,填补“拖哩头”的乐段。在三跳各帮派中,桐乡帮艺人采用双档形式较为普遍。
三跳曲目与湖州琴书一样亦分“开篇”与“正书”。“开篇”亦称“堂书”,曲目与湖州琴书混用。正书曲目繁多,一般从话本小说或弹词唱本移植而来。早期以历史演义、武侠公案题材为主,如《小金钱》《粉妆楼》《金台传》《玉连环》《隋唐》《三门街》《彭公案》《施公案》等。后来受湖州琴书和摊簧小戏的影响,渐多才子佳人、传奇故事题材的曲目,如《珍珠塔》《孟丽君》《大红袍》《庵堂相会》《双珠凤》《十美图》等,有60余种。
三跳采用的曲调为“劝世调”一种,演唱时单曲往复,夹以道白。“劝世调”风格质朴平和,似唱似吟,具有较强的地方乡土气息。据有关专家考证,60年代,“劝世调”曾传入绍兴而为早期越剧所吸收,演变为越剧中的“令哦调”。在各地三跳艺人的应用过程中,“劝世调”的旋律、节奏产生了不同的变化,逐渐形成各自的地方性流派。各流派的主要特点是:湖州帮旋律简洁,节奏紧凑;南浔帮歌唱性强,高亢明亮;桐乡帮音域宽广,节奏舒缓,旋律曲折起伏,优美动听。
三跳演唱无旋律性乐器伴奏,主要用三跳板敲击出节奏进行伴奏。三跳板为三块长短不一的长方形竹板或木板。湖州艺人用的三跳板,三块板各自分离,左手夹握较短的两块“夹板”分合碰击;右手持较长的“帽板”,转动手腕在夹板顶端击打,敲出节奏。而桐乡艺人则用铁钉在“夹板”底端穿连,使用起来更显方便。
接触“三跳”
我第一次听“三跳”是在90年代中期。当时湖州市举办了“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會上讲话”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湖剧、越剧、评弹、三跳等剧目、曲目的片段同台演出,我在伴奏乐队中弹三弦。那时我对湖剧、越剧和评弹比较熟悉,三跳还是头一回听到。当时演唱的是湖州三跳代表性人物许云天的小女儿许丽鸣老师,师承其父亲,她演唱的是三跳的传统赋子《十二月花名赋》。
在大乐队伴奏时,乐队指挥强调伴奏评弹和三跳时要以三弦、琵琶为主。对于评弹,由于当时湖州还有评弹团,我也认识许多评弹名家,听得比较多,而对于三跳,从未听到过,三弦如何在伴奏三跳时更好地发挥作用,确实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所幸,排练和演出下来,乐队指挥老师对我的三弦伴奏还算满意。
时隔多年,2008年我任湖州市文化馆副馆长,分管非遗保护工作,便对湖州诸多非遗项目中的“湖州三跳”有了更多的接触。
我走访了湖州三跳湖州帮的代表性传承人许丽鸣和德清帮的代表性传承人朱子松,对湖州三跳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在文化遗产日非遗专场演出中,我请两位传承人表演了湖州三跳。许丽鸣湖州帮的三跳,演唱起来文绉绉的,敲着三跳板,对着立杆话筒亦唱亦表,娓娓道来;而朱子松德清帮的三跳,则戴着耳麦,表演空间、动作幅度都比较大。两位老师的演唱形成了“一文一武”的表演风格。
创作之路
曲艺创新发展离不开创作。2010年初,我主持了湖州市曲艺创作研讨会,邀请全市多位曲艺前辈参加。会上没有讨论出什么结果,我想,可能是会议的形式太拘谨,大家没有放开来谈吧。于是晚餐后我约大家到茶室喝茶聊天。“功夫不负有心人”,宽松的环境打开了前辈们的话匣子。刘大海老师聊起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个小故事:春运期间铁路运输繁忙,大多数人一票难求,而有一位妇女却因没买到卧铺票而买了三张硬座票,一个人可以躺在三个座位上休息,悠哉悠哉,逍遥自在,此举引起旁边只买到站票的旅客的围攻。网络上的小故事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纷纷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创作题材,并商议由程建中老师执笔,创作湖州三跳《三张火车票》。作品完成后排演时采取双档表演的形式,“前场”由省级三跳传承人许丽鸣担任,“后场”则由湖州市越剧团知名花旦戴育莲担任。戴育莲戏剧功底深厚,虽然从未接触曲艺,但凭着一股韧劲,她虚心讨教,仔细推敲,配合许丽鸣老师完成了《三张火车票》的排练和演出。
排演期间我们邀请了翁仁康、马来法、卢和乐、倪齐全、施莉萌等名家来湖州指导。大家都非常看好湖州三跳,希望我们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广大曲艺观众。绍兴莲花落国家级传承人倪齐全诙谐地说:“虽然我第一次听到湖州三跳,但是非常亲切,似乎找到了绍兴莲花落娘家的感觉。”
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我们根据传统越剧《梁祝》,创作了“英台系列”作品。2014年创作了《英台担水》,2016年又创作了《英台妆装》。湖州三跳传承人许丽鸣把接力棒交给了戴育莲,之后的两个作品改成单档表演,由戴育莲独立完成。特别是《英台妆装》,戴育莲将戏剧功底发挥到极致,祝英台的任性骄纵、梁山伯的敦厚多情、祝员外的霸道专横、丫环银心的聪明可爱以及书童四九的伶牙俐齿,多个角色跳进跳出,表现得非常到位。
几个新作品参加全国曲艺牡丹奖、浙江省曲艺新作大赛以及长三角曲艺邀请赛,均获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伴奏创新
在创作湖州三跳《三张火车票》时,我想起了90年代大乐队伴奏三跳,建议改变以往“无旋律性乐器伴奏”的模式,用小乐队来伴奏三跳,此建议得到刘大海老师的首肯,也得到省曲艺名家马来法、施莉萌等老师的认可。唱腔由许丽鸣、刘大海两位老师设计,组建了由二胡(比常规二胡低四度音)、三弦、琵琶为主奏乐器,加上中胡和大阮的五人伴奏小乐队。三跳中的“拖哩头”由乐队帮腔,效果更好。作品在省内外亮相,小乐队伴奏的三跳让业内人士赞赏有加。翁仁康主席夸奖说:“湖州三跳的伴奏乐队太专业了,很少听到如此专业的曲艺小乐队。”
之后在创作“英台系列”作品时,由于表演形式从双档改成了单档,曲艺名家马来法老师又提出,精简伴奏乐队,去掉中胡和大阮,由原先的五人小乐队改成三人小乐队。伴奏形式的改变,没有显得力量单薄,反而使得曲艺演员与乐队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效果也出乎意料地好。由三人小乐队伴奏的湖州三跳参加长三角曲艺邀请赛,得到曲艺界人士的高度评价。伴奏音乐也随之有了更加大胆的变化,除单一的托腔外,在许多念白间也加入了与背景契合的音乐,更加衬托出演员的表演和故事情节的气氛。
湖州三跳虽然只是一个小曲种,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正朝着健康发展的方向继续前行。结缘湖州三跳是我人生中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我愿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使这朵艺术小花得到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