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
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自古以来,中国与南亚、中亚、北非及欧洲的往来,除了有陆地上的通道(即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外,还可以通过海上航线来实现。自秦汉以来,中国人就开通了经南海入印度洋,通往西亚、中亚和欧洲的海上商路,同时欧洲人和西亚人、中亚人也从海上向东方开拓商路。至迟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丝绸等物产就已经开始由海上商路向外销售和传播,并从海上引进外国异邦丰富的物产。这条途经南海传播丝绸的海上商路,就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是法国汉学家沙畹(1865—1918)。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形成期——秦汉;发展期——魏晋;繁盛期——隋唐;鼎盛期——宋元;由盛及衰时期——明清。
与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要晚一些,而持续的时间却比陆路要长得多;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和朝代更替,时通时不通,而海上丝绸之路却自开通后从未中断。唐朝中期以前,中国对外主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势力范围退出了西域,失去了对陆上丝绸之路的管控,致使丝绸之路一度中断和衰落,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的主通道。唐代时中国东南沿海有一条叫作“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在宋元时期,海上通道成为范围覆盖大半个地球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隋唐时期,通道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后世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逐渐成为主要出口货物,因此该通道又称为“海上陶瓷之路”。同时由于输出商品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香料,所以也称之为“海上香料之路”。而海上丝绸之路是约定俗成的统称。
两千多年来,丝绸贸易从未中断,且越来越发达——这几条航线通到哪里,哪里就有丝绸贸易,中国的丝绸就传到哪里。中国丝绸通过这条南海丝绸之路向各国传播,不但比西域丝绸之路的使用时间更长,而且范围更广,影响也更大。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通过这条航线,不仅是中国举世闻名的丝绸,而且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和伟大的发明创造,也借此传播到世界各地。海上丝绸之路在促进我国和各国的海上交通、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友好往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8世纪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经济体系”出现之前,早在13世纪以前,由于海上丝绸之路带来长期的贸易往来,以及文化、技术与人员的交流,环印度洋地区已经形成“第一个全球性经济体系”,这个经济体系对当时及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都产生过深刻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在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的远航能力。这一时期,中国同世界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商贸往来。
中国境内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由广州、泉州、宁波三个主港和其他支线港组成。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两千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宋末至元代,泉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也是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东汉初年,宁波地区已与日本有交往,至唐代成为中国的大港之一;两宋时期,靠北的外贸港先后为辽、金所占,或受战事影响,外贸大量转移到宁波。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海上交通。到了秦代,我国已经具备了远程航海能力,关于徐福东渡的故事,说明那时候已经有了大规模的远洋船队。秦末汉初,在南方的南越政权积极发展海上交通。考古发现的资料证明,汉代南越人精于造船,擅长航海。南海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最早使用船舵、船锚的海区之一。汉代番禺是南海的造船中心,所建造和使用的木板船,能在海上进行远航和作戰活动,在我国造船和航海史上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在航海技术方面,指南针虽未被实际使用于海上航行,但舟师用“观星定向”方法指导航行,还出现了不少总结航海经验的著作,如《海中日月彗虹杂占》《海中五星顺递》等。秦汉之际已有可能与东南亚甚或南亚地区建立了航海贸易关系。
汉武帝时代,国力雄厚,武帝七次巡海,鼓励海洋探险和交通活动。他在统一东南沿海,扫清沿海航路后,即利用雄厚的航海实力,大力开拓南海对外的交通和贸易活动,从日南、徐闻、合浦通往都元国、夫甘都卢国、黄支国、皮宗国、已程不国等地,扩大汉王朝与海外各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
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条印度洋远洋航路,是在班固所撰《汉书·地理志》中: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航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流离、奇石异物,赉黄金杂缯而住。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不程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这段记载是我国航海船舶经南海,穿越马六甲海峡,在印度洋上航行的真实记录。当时中国的南洋航海已由朝廷遣黄门(即皇帝的近侍内臣太监)执掌,并招募富有远洋航行经验的民间海员一起出航,说明民间的远洋航海活动必早于汉武帝时期。中国商人运送丝绸、瓷器经海路由马六甲经苏门答腊来到印度,并且采购香料、染料运回中国,印度商人再把丝绸、瓷器经红海运往埃及的开罗港,或经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到达安条克,再由希腊、罗马商人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加沙等港口经地中海运往罗马帝国的大小城邦。汉船在异域航行途中,“所至国皆禀食为耦”,受到热情接待,还时有外国航海者或使节参加进来,结伴同行,甚或还有外国海船沿途护送,“蛮夷贾船,转送致之”。
西方人很早就开辟了一条从埃及红海沿岸起航,出曼德海峡,横越阿拉伯海,到达印度西海岸的航线。这样,欧洲人乘船从海上西来,中国积极开拓海域,双方开辟的航线在南亚一带交汇,便成了东西海上交通的大通道,成为古代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在它的西端,以地中海为中心,其触角延伸至西非、西欧和北欧各地;在东端,从中国的广州等东南沿海各城市,向东亚、东南亚各国延伸。这样,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至地中海东岸的陆上丝绸之路,形成了早期的国际贸易网络,共同担负起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任务。
宋元两朝,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尤其是元朝,其统治范围几乎把欧亚大陆合为一体,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由以前朝代的国际线路变为国内线路,管理和交通也就更为便捷。
明代初期,郑和率庞大的远洋船队七下西洋,最远抵达今东非索马里。郑和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武装舰队和商船队。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和麦哲伦大航海都早了近一个世纪。但是,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回国后,明朝皇帝下令禁海,郑和的宝船被烧毁,同时被付诸一炬的还有郑和使用的海图及七下西洋的相关文字记载。郑和远洋船队留给世界的,只是东方古老帝国的最后的帆影。
从此之后,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就不见了中国商船。虽然直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并未真正完全闭关,仍保持了一口通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也并未中断,但此时在海上丝绸之路上航行的,只有来自欧洲等地的外国商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