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荣臻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8)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自本世纪初的高校整体性扩建及改建热潮的兴起,全国各地的高校办学规模、校园面积以及师生人数不断增加。规模庞大的校舍经过多年的使用,逐渐产生了一些与使用功能不匹配的情况,部分时间较长的建筑,经历了长期的老化,也需要进行修缮维护。在高校中教育教学功能是高校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而维修工作则经常处在被忽略的位置,可是维修工作却是高校维持稳定教育和教学功能的基础。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就普通高校维修工程中的质量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的建议,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工程维修的水平,提高维修工程的质量。
我国普通高校建成时间较长,特别是部分历史底蕴深厚的高校甚至不乏百年前的建筑,这些建筑本身在设计时耐久性有限,老化情况严重。因此高校普遍存在大量工程维修的工作,这些维修保障工作是维持一个学校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
现在一般高校的维修工程通常有以下两种需要维修的情况,首先是功能老化失效,校舍等建筑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某些建筑材料本身具有耐久性的限制,如防水卷材、耐候胶条等相关装饰材料均可能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老化等现象,造成使用功能下降等情况需要维修。其次是使用不当造成的损坏,在日常的使用中,由于高校人员众多,很多部位不能按照使用说明的要求做到面面俱到,由于不当的使用造成一些部位的损坏,如门窗被外力破坏、乳胶漆被污染、台阶或装饰面被重物击碎等情况需要维修。
根据统计,基建维修中出现较多的具体维修内容分别是:屋面及墙面渗漏、卫生间渗漏、配电柜开关损坏、电器设备损坏、地下管道损坏及渗漏、水箱及相关设施设备损坏、屋面天沟及排水管道维修、装修如吊顶、套装门等损坏、锁具损坏等。
这些相对发生频率较高的维修工作,是维修工程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对维修工作的优劣进行评价,则更多取决于服务质量和服务时效,尤其是维修质量更是影响工程维修评价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工程维修质量成为后勤管理的重要内容。
基建维修在各个高校均大量存在,但如何进行维修质量却参差不齐。由于基建维修在各高校所属管理部门不同,管理和组织工作的机制也不尽相同。根据统计目前采用较多的方式有以下三种:部分高校将一部分维修交由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维修,进入物业管理范畴;另外有一些以学校自己成立的维修施工队进行维修,这一部分就是进行自我修缮;还有一部分采用各种招投标方式,邀请专业施工队伍进行维修。
根据笔者在所在地区高校走访情况显示,常见的工程维修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感观上修缮项目与原建项目存在明显差异、维修后的项目耐久性较差以及短时间内返修率较高。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试图从维修管理组织者的角度分析,来完善维修工作的体系,保证维修工作顺利进行,从而更好地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首先,高校对维修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维修工作是高校普遍存在的日常管理工作,且通常认为维修工程是小修小补,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依据以往经验,缺少对具体、个别、特殊维修方案的研究,缺乏根据出现的状况做出恰当合理的施工方案的能力。很多维修方案的落实经常取决于维修工人的意愿,由于施工人员的临时性及不确定性,施工人员个体素质的差异,造成维修工程质量不可靠也不可控。
其次,高校维修管理工作中,总价并不超过万元的维修项目占 80%以上。由于维修本身价体量较小,且维修工程发生时使用单位需要快速完成维修。维修工程的小体量特性造成结算时实际利润空间也较小,零星的工程按照相关的修缮定额进行审计,不可避免的人工浪费很难计入结算,因此在工程维修过程中经常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以求得利益最大化,而忽视维修工程的质量。
再次,高校维修管理工作缺少专业性,在实施过程中,多出于施工成本的考虑,选择在维修时千方百计降低成本,而导致施工质量不能保障。项目维修时不管是物业公司来修理还是其他专业施工单位修理的过程中,这些施工单位均需要进行成本降低,在低价格的指导下,通常采用降低材料等级,减少维修工时,等方法进行维修改造。而我们在维修工作实施过程中通常没有权威的检测机构实施,也没有专业的质检人员跟随作业。很多项目实施后只能满足于解决目前问题,而无法保证维修状态能达到高质量。
提高维修工程质量的路径需要从问题产生原因进行落实,工程质量的提高不外乎人员、材料、方案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何能使维修过程中的各项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第一、明确维修工程的责任落实制度。
在高校中,维修工程的数量非常多,各个学校必须有专门的部门来主导落实这项工作。维修工作能够顺利落实需要有责任制度的落实,从实施部门开始就必须有明确需要负责的内容。其他配合的如:招投标管理部门、工程审计部门、工程监管部门也必须要明确具体责任。只有在学校统一合理的制度框架下,将整个维修工程实施程序责任进行落实,是保证工程质量的第一个措施,在这样的措施下,经过合理的分工,对维修改造工程在具体实施时,能相互协助、相互监督。
落实维修工程的部门需要负责项目保修的程序,也要落实维修过程中的监管,是整个维修工程质量控制的主体。在实施前需要及时与招投标管理部门沟通,将维修工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和需要明确的要求事先在招标过程中进行约定,避免施工单位招标落实后再修改合同,造成被动局面;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加强与审计部门联系,同时联合现场跟踪审计部门对维修工程的现场实行工程旁站及跟踪确认;将维修保修部门或人员纳入工程监管项目中,让使用部门更深入参与维修工程的管理,提高工程给管理的质量。采取多部门联合,多方参与的方式通过合理的分工合作,可以有效提高维修工程的质量。
第二、强化相关人员认知及技能。
维修工程的落实离不开相关人员的充分配合。维修工程的相关人员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种是布置任务的管理人员,也就是高校相关管理部门的人员,第二种是直接施工人员。
对于管理人员,需要提高责任能力和业务能力。提高责任能力就是要求相关的维修工程从开始到验收结束都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对接和负责,维修工程实施过程中,进行全面跟踪参与,提高责任感,让管理人员主动参与到维修工程中,形成学习管理的氛围,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管理人员的不作为而造成的质量问题。业务能力提升是管理人员能够将维修工程过程管理组织好的重要一环。首先,可以将高校的管理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的技能培训,通常可以安排固定期限进行高校间的交流学习,通过交流增多维修工程的解决方案,也可以通过交流学习,了解更多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其次,可以进行专业技术能力的继续教育,让这些管理人员真正了解整个工程维修内容,从维修项目立项开始,熟悉图纸、招标文件、清单等计价文件以及相关施工规范和验收规范。避免因为管理人员的不专业行为使得工程质量有问题也无法发现。
对于施工人员的技能和责任提升,更多依靠积累,并采取管理控制措施,将已确定的工程维修程序得到贯彻落实。在施工人员施工时,应当严格要求施工操作人员必须按照操作规范和施工方案进行施工作业,如发现问题必须及时进行纠正,甚至遇见操作技术差且没有责任心的施工人员,及时进行淘汰和清理,逐渐形成以工程质量进行考核施工单位的标准,对每种维修项目适合哪些施工单位进行实施做到了解。强化对施工单位及操作人员的巡查力度,引入相应的评价机制,更多采用以合同、业务量作为考核的结果。通过规范要求,进行长期筛选后可以大幅度提高工程质量。
第三、加强工程维修的监管制度和保障措施。
工程维修的监管和保障是工程得以良好持续的根本。根据统计,经常出现的维修工程通常就是有限的几种。在实施过程中将不确定性较多的实施内容规范化、具体化,减少临时决策的内容,提高项目方案、质量控制的效益,让维修管理能有效进行。用这种标准化的施工管理方案,确保维修时能够避免非主观因素造成的失误,提高工程质量,并且可以通过多年积累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工程维修管理制度和体系,有效提高工程质量。
维修项目数量繁多,保障措施是极为重要的条件。在高校,一般的后勤保障人员要比其他部门的人员工作时间长的多,这就需要大量的保障措施跟进,配合引导后勤管理人员,正确面对工作要求。但是很多高校的维修管理人员配备不足,且人员保障不充分,而需要处理的维修事件非常之多。在这种情况下,比较突出的情况是管理人员疲于应付日常琐事,从项目立项、审批、派出、实施到最终验收过程中,都仅仅是最表层的参与,无法有效深入挖掘出保证维修工程质量的因素和条件,最终导致维修工程管理控制走流程走形式,无法使维修工程达到需要质量要求。因此维修工程需要配备合理的保障措施,能够对维修工程质量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第四、引入第三方工程管理公司。
第三方工程管理公司的引入,目的是让更多专业性强的人员充实到维修工程中。例如:可以引入专业的招标代理公司合理选取施工单位,可以引入监理单位进行专业的工程监管也可以引入环境检测单位材料检测单位对维修工程中需要选用的材料进行检测,这些单位的参与可以提高维修工程质量。
实际维修中可能出现因为工程较小而无法请到第三方维修公司,这种情况下,可以将众多小型维修工程进行合并,聘请专业的第三方公司进行专业管理控制,甚至可以采用更加灵活的专业技术人员兼职管理的方式,对实施的维修项目进行有效的专业化管理,弥补高校维修工程管理方面人员力量不足的现实情况,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工程质量。从长远来看,付出一定的管理服务费,工程的质量可以大幅度提升,对整个全寿命周期中的建筑而言,这种投入是有益的,也是对维修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高校维修工程管理是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学校教学及科研等其他工作的基础保障。高质量的高校维修工作已引起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高校维修工程质量控制的现状,从制度、人员、保障等方面进行维修工程质量管理研究,提出相对科学并有利于确保工程质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