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静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2017年网络上出现很多新的流行语,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流行语之一当属“打call”。我们于2018年5月17日使用百度搜索引擎对“打call”进行检索,得到最近一年的搜索结果约有7,250,000条。在此之前,微信公众号“语言研究”在网络上发起了2017年流行语的调查问卷,其中有效填写人次为2524人,这次调查共总结了25个流行语供人们选择,并让网友选出自己心中所认为的2017年十大流行语,其中选择“打call”的人数最多,共有1612人,占总比例的63.8%。从以上数据可知,网络流行语“打call”在2017年的流行程度,因此,该词理应受到我们的重视。
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我们发现“打call”这个词来自日本,是日语借词,日文写作“コール”,在日语中,“コール”的基本含义和英文中的“call”意思相同,都是“打电话”,且其音标为[kouru],而“call”的音标为[k蘅:l],读音也比较相似,因此,“コール”是直接音译英文“call”而来的,中国网民就在翻译成中文时采用了音译加意译的方法,加上了一个动词“打”,译为“打call”。[1]指的是在歌手的演唱会现场,粉丝根据歌曲的歌词喊口号,跟着歌词复唱的行为,他们为了表示对偶像的支持,随着音乐的节奏挥舞荧光棒,在舞台下呼喊口号,与表演者进行互动,共同营造出热烈欢快的氛围。它用义素分析法可以这样分析:[+对偶像歌手][+支持][+统一的动作和口号]。[1]
从汉语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打call”是由汉字“打”和英文单词“call”组成的,我们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分析。首先,“打”字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说文·手部》新附:“打,击也。从手,丁声。”[2]小篆字形左边是一只手,后边是“丁”,表示钉子的意思,同时“丁”也兼表声符。由此可知,“打”的本义为用手或器物敲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打”字有三种词性[3],一是作量词读作[dá],一般十二个为一打,例如,“一打铅笔”“两打啤酒”等。二是作动词,读作[dǎ],共有 24 个义项,三是作介词,读作[dǎ],后面加处所宾语或时间宾语。查找这些意思,可以看出“打call”中的“打”字是“放射、发出”的意思,是动词,与“打信号”“打电话”中的“打”的词性和含义都相同。[4]
英文单词“call”作为动词,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意思:(给……)打电话;认为……是,把……叫做;名叫,叫做;给某人或某物取名;呼唤,召唤等。[5]结合“打call”的实际含义,我们认为其中“call”应为“呼喊、喊叫”的意思,明显也是一个动词。
结合“打call”的具体语境可知,它是用来表示为某人或某事物加油助威的一种行为。其中的“打”字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实际意义,只是一个形式动词,并不表示具体的动作性行为,这个动作性行为已经转变为由“打”后面的宾语“call”来承担。“打”字主要是为了适应汉语中双音节的用词习惯,使词语的形式更加完整。[6]
“打call”在语言环境中主要用作不及物动词,后面几乎不出现其他附带成分,主要是可以用形容词或副词来修饰,或者可以在其前面加上“为”“给”等介词引导的介宾短语等,主要有几下几种形式:
1.形容词 +“打 call”。如:疯打 call、疯狂打 call。
让吃货们疯打call的脏脏包。(搜狐2017年12月12日)
疯狂打call尔木萄蒸汽眼罩,缓解眼睛疲劳,还促进眼霜吸收。(快资讯2018年4月5日)
2.副词 +“打 call”。如:必须打 call、一起打 call、齐打 call、继续打 call。
想不到老李还有这手艺,必须打call!(新浪微博2018年4月10日)
挺羡慕一个人在舞台上其他6个人一起打call的感觉。(新浪微博2018年4月7日)
3.“给”+某人/某物+“打call”。
想要时尚出街,来副耳机给你打call。(快资讯2018年1月13日)
我一直在背后关注你,给你加油,给你打call。(新浪微博2018年4月10日)
4.“为”+某人/某物+“打call”。
詹娜现身快船主场为男友打call。(新浪2018年1月26日)
为新品打Call,免疫力软黄金健士盾正式上市。(消费日报2018年4月4日)
5.“用”+某物+打call。
用数据打call。(新浪微博2018年4月10日)
南派三叔用爱打call。(中国经济网2017年10月18日)
另外,“打call”还可以充当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如“打call界”“打call团”等,已经构成了一个新的名词,表示为某人或某事物加油助威的群体组织。此外,还有类似“打call嘉宾”“打call姐”等表示为某人或某事物加油助威的一类人。
打call界的踩点机器!业界标杆!(新浪微博2018年4月8日)
打call团实力迷弟上线。(新浪微博2018年4月10日)
由此可见,流行语“打call”从2017年发展至今,已经渐趋成熟,在交际中可以采用多种语言形式来表达,满足了人们的交际需求。
现在,日语中的“コール”仍表示演唱会上粉丝为歌手加油呐喊的行为,但我们发现汉语中“打call”的语义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发展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因为“打call”表示在演唱会现场粉丝为歌手呐喊加油的行为,因此,它发展出了“为××加油”或者“为××点赞”的意思,说明“打call”已经由实际情境下的动作行为转变为对某个人、事、物的语言行为,我们可以说“为××打call”,如果感情特别激烈,说话人想强调自己的内心感受,我们也可以说“为××疯狂打call”例如:
决战一触即发,为我校女篮队疯狂打call!(搜狐2017年12月1日)
看了这些数字,一起为中国互联网打call!(新华网2017年12月3日)
词义演变初期的“为××加油”或者“为××点赞”的意思后来演变为对于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支持,尤其是当“打call”用在表示有选择对象的比较句中时,“支持××”的语义就更为明显[7],例如:
你为格桑花打call还是为钟楼星空站台?(微信公众号“红河旅游”2017年9月26日)
民谣or摇滚?你为谁打call?(今日头条2018年1月12日)
我们发现,由于“打call”在各大媒体中的频繁使用,它的意思开始脱离于人的主观感受,并且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场合,适用范围很广。其词义有的演变为“服务于××”或“为××服务”的意思,例如:
兴国:万名人才为乡村振兴打CALL(澎湃新闻2018年3月20日)
用西安美食为你的新年打call!(千寻生活2018年2月19日)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8]模因论认为,一种信息只要能通过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和传播,它就可以被称为是“模因”。本文所探讨的流行语“打call”就是凭借其自身的独特性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并在出现后不久,越来越多的人跟风模仿和使用,使得“打call”在整个社会中广泛而迅速地传播,所以“打call”就可以被称为“模因”。
模因可以分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两类。丁安英认为:“所谓强势模因,主要指那些生命力强、被广泛复制并一定时期内在媒介上得以持续传播的模因,主要包括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习语、成语、谚语,以及当前一些流行的、强势的、有效的语言表达方式。”[9]相反,弱势模因就是指那些在复制的过程中没有引起人们很大的关注,或者虽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被人们淡忘的模因。流行语“打call”从2017年下半年起开始流行,被广大网民沿用至今,并不断被运用到各种社交网络平台,具有生命力强、复制力强、传播范围广的特点,是一种典型的强势语言模因。
根据海利根的观点,模因的复制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10]同化指的是指强势模因进入人们的记忆这一过程,只有人们认同并接受的模因才有传播的可能性。记忆指的是模因在人们大脑中保留的时长,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的机会越大。表达指的是模因被传递前须由记忆模式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的过程,具体表达方式有演说、图片、行为等。传播指的是模因的传播方式,可以通过大众媒体手段进行广泛传播。
流行语“打call”作为一种强势语言模因,它的复制过程也要经历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四个阶段。英语词“call”在前几年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意思是“呼喊、呼叫或打电话”。而“打call”是采用了汉英夹杂混用的语言形式,它源自日本演唱会现场上粉丝为他们的偶像呐喊加油的动作行为。我们现在网络上流行的“打call”虽然已由这种实际的动作行为转变为了语言行为,但是都是表示“为××加油”“支持××”的意思,演变后的语义都与“call”原来的“呼喊”义相关。由此可见,“打call”一词与人们原来对“call”的认知有一定的一致性,而且它的构词方式简单,词形新颖,因此很快可以被人们认可,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模因复制的同化阶段。之后,由于人们的口耳相传使得“打call”一词频繁使用,增加了在人们头脑中的停留时间,进而根植于人们的记忆之中。由于“打call”结构短小、表意明确新颖、富于时代性,因此在众多的潜在模因里脱颖而出,人们就会用话语把它表达出来,从而完成了模因复制的表达阶段。当“打call”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来传播时,它的影响范围就会越来越广,最终完成模因复制的传播阶段。
一个语言模因是否能成为强势模因,主要取决于它是否能在交际中得到认同,当它在交际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时,就会被广泛传播,这时就可以叫做强势模因。“打call”这个语言模因成为强势模因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语言内部因素;二是语言外部因素。
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会尽量使用比较少的、省力的、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会用最简省的语言表示尽可能多的信息,这就是语言的经济原则。说话人省力,也易于听话人接受理解,利于最大化地达到交际效果。流行语“打call”是由一个汉字和一个英语词构成,结构短小,形式简单,表义明确,容易被人们记忆,符合广大网民的语言习惯,进而得到广泛传播。从语音角度分析,“打”的国际音标是[ta214],其辅音/t/是气流冲破阻碍爆破发声的塞音,元音/a/是开口度较大的单元音,因此,“打”的发音比较响亮。而且,“打call”是汉语中比较常见到的双音节形式,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的特点,所以语音上的接受度也高。
“打call”的盛行,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网络媒体的传播。正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多数年轻人受到日韩明星的影响,接触到嘻哈文化,因此,中国出现了大量的粉丝团体,他们为自己喜爱的明星应援,“打call”就成为其中一种受欢迎的应援方式。其次,当前我国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很多官方媒体需要宣传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综合国力方面的重大成就,从而达到提高民族凝聚力的目的。“打call”刚好可以用在为党、国家、人民喝彩、加油、点赞的语言环境中,例如:新华社在2017年10月18日发布的新闻标题“十九大微评:为新时代打call”,2017年10月22日发布的新闻标题“听:世界为中国打call”等等。这些网络媒体上的使用,都大大促进了“打call”的流行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