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 促进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水动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18-03-28 23:15:31罗南华杨晓菊
关键词:动力工程双师产教

罗南华,杨晓菊

(长春工程学院,长春 130012)

一、引言

长春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水动方向)原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其前身为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简称水动专业)。水动专业始建于1953年,是我校最早创建的专业之一。迄今为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水动方向)是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仅有的本科专业,不仅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同时也具有很强的专业垄断性,并且已经为吉林省的地方水电事业输送了大批建设人才,体现了专业方向的地域性和行业垄断性、人才培养的唯一性和市场特殊性。我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吉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基础。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水动方向)主要培养面向水力发电生产与建设一线,具有扎实的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到水力发电企业、风力发电企业从事运行、检修、调试、技术管理和创新改造等工作,也可到设计院、水电工程局、制造厂等单位从事设计、制造、安装和技术管理等工作。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水动方向)从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现已有15届本科毕业生500名左右,毕业生都在吉林省以及全国水力发电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适应生产一线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定位,使本科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上手快”、“适应能力强”,而且后劲十足,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已经有不少本科毕业生走上领导岗位,成为单位的生产技术骨干。

在60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水动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多次的改革,每次改进基本上都能满足当时的教育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点可以从1953年起始的历届水动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中得出结论。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几代水动教师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教育滞后于社会需求的现实始终存在。

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的30所高校专家对新时期工程类人才培养进行了讨论,探讨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最终达成了“复旦共识”。从“复旦共识”到“天大行动”再到“北京指南”,无一不是在为“新工科”的培育打基础。总体而言“新工科”(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3E)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其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水动方向)产教融合的实施进程

在工程教育认证以及“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我校开始了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与其他具有较长历史的工科专业相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水动方向)当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如何在“新工科”建设形势下开展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因此,由上述“新工科”内涵中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出发,如何在专业教学的各环节中进行产教融合成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所在。

通过多年的专业实践及总结,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水动方向)的产教融合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奠定产教融合基础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双师型教师队伍更是产教融合的关键。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实训,能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并能及时地将本专业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技能与方法及时地教授给学生[1]。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按照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锻炼实施办法”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实践锻炼,如采取将实践锻炼时间计入年终考核工作量、为青年教师介绍并推荐对今后事业发展有利的实践环境(如有意识地安排青年教师参与指导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措施,通过有效引导使青年教师不仅愿意并且积极计划并组织好自己的实践锻炼。

在新教师走上教学岗位之前,要求每位新教师完成半年到一年的生产实践,真正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联系,从而使得日后的教学能够做到有地放矢;其次注重教师个人素质的培养,利用一切可能为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通过多年的培养和锻炼,目前水动教研室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已经达到了80%以上,专业教师中已有2人获得博士学位,3人获得硕士学位,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项教学工作也得以顺利实施。

(二)发挥产教融合优势,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利用产教融合优势,既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也可以有效利用企业实际的生产环境,不仅能极大地丰富教师的教育理论与专业基础知识,还能够通过实践锻炼的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操作与实践指导能力。

教师应该带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科研项目进入企业,围绕解决问题和项目需求,确定实践的重点内容,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企业可以指派技术能力强的员工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在教授学生实践技术的同时,还可以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2]。

目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水动方向)已经与国内许多水电厂(如白山水电厂、丰满水电厂、云峰水电厂、恒仁水电厂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合作关系,使得产教融合工作顺利实施。同时也为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使得实习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包括实习时间(3周的实习安排在现场工期最紧张的时段)、实习地点(选择有多种类型机组的水电厂)、实习现场安排(利用厂校之间良好的沟通使得学生可以充分地深入现场)等,通过实习学生对常规水电站的机组状况以及抽水蓄能电站的机组状况(对白山三期实习的学生而言)都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同时教师通过不断的实践也使得自身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优化课程体系,适应行业的技术进步

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需要对课程体系不断持续改进,因此,在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应该不断找问题,定期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目前已有不少高校进行了此项工作[3]。

目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水动方向)共承担专业课程为13门,根据国内各高校的实践经验,首先根据水电生产现场对毕业生的要求,优化了课程体系,在主要课程设置中加强了电气部分的内容,增加了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等微机应用方面的课程;其次在各专业课中尽量采用现代技术内容对现有教材及教学内容加以充实。为适应近年来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的快速发展,在课程中还增加了抽水蓄能发电技术等相关课程。与其他许多名牌大学相比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水动方向)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赞赏。

(四)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

实践性教学环节过去一向是学生培养中的薄弱环节,重理论轻实践是过去学生培养中存在的普遍弊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要通过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入手,使各环节相互衔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4]。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水动方向)教学改革中始终重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目前建有水力发电实验室、水电站运行及仿真室,可完成水轮机调节实验、水力发电综合实验、水电站运行仿真实训等实践教学工作,在各实践教学环节中始终坚持以企业需要为导向,以学生的素质教育为中心,使本专业毕业生在水电生产现场得到“上手快”、“适应能力强”的称赞。

三、结论

总体而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企业的全程参与。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转变教育发展理念,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从而使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只有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为导向,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要求,切实加强对专业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产教融合系统化设计,才能真正保证毕业生的各项能力与行业人才要求相适应。

[1]曲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双向融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研究——以长春财经学院管理类专业为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45-147.

[2]王宏志,王珺楠,等.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9-121.

[3]谢宏全,周立,等.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J].测绘工程,2015(5):77-80.

[4]侯丽华,张允.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2-74.

猜你喜欢
动力工程双师产教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38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4:28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26
林秀娟 茶业“双师”
海峡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5:54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24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56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0
热能动力工程在电厂锅炉中的应用探讨
工业设计(2016年1期)2016-05-04 03:59:21
能源与动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