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熙睿 天津师范大学
随着时代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社会转型速度加快,社会风险也日益凸显。媒体是化解社会风险中很重要的一环,它可以通过化解一定程度的社会风险,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文环境。然而目前,我国部分媒体面临信任危机:传递的价值观不正,只重视短期利益,部分信息缺乏调研,难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这样的媒体,显然就不能够化解风险,甚至会加剧风险。本文就以“媒体信任危机的社会风险及其化解途径”为主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意见。
媒体公信力源于长期累积,所谓的公信力,其实就是指媒体的权威性,以及公众对媒体的信任程度等等。现阶段,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媒体商业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层出不穷,由此引发的一些问题致使其公信力大不如前,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媒体传播的部分内容媚俗。据悉,我国部分媒体为了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注意力,选择发布一些猎奇的标题,以及媚俗的内容,比如过度发布明星的各种八卦、未经调查的社会阴暗面等,更有甚者,某些网媒链接监督管理的工作不到位,直接连接到一些黄色网站。有些新闻报道真假并存,内容泥沙惧下,非常不利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媒体的社会公信力也面临巨大挑战。[1]
第二,媒体传播过程中存在不良广告。现阶段,我国部分媒体在对商品进行广告宣传时,一味地配合商家,没有做到真实严谨的宣传,导致消费者冲动消费、错误购买,这一行为其实已经侵害了其他经营者以及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比如,某些保健品、药品等,在进行广告活动的时候夸大其疗效,误导公众错误购买,这些保健品药品很可能不起促进作用,还会对公众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对媒体公信力也有恶劣影响。[2]
第三,媒体向公众传递虚假信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媒体运作逐渐趋于市场化。在此背景下,我国部分媒体开始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顾及信息的真实性,导致“坏”新闻层出不穷,新闻报道缺乏准确性、真实性、公正性、以及全面性。还有某些媒体过于追求轰动效果,炮制出许多虚构的“新闻”。据悉,某些媒体为了在众多媒体之中获得关注,不是选择通过深入挖掘来发现更有价值的新闻,而是选择猜测、杜撰来创作出所谓的“新闻”。除此之外,媒体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出钱就能够驱使媒体报道或不报道一些新闻,帮助促成某些不恰当,甚至违法的危机公关。如果有关部门及媒体人不重视此类现象,那么,媒体的公信力将会逐渐消失殆尽。
正所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明确媒体信任危机的社会风险,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寻出相应的化解方法,这才是保证媒体公信力,使媒体能够长远发展最需要做的。针对“媒体信任危机的化解途径”这一问题,提出以下见解:
第一,做好媒体内部管理工作。媒体在进行信息传递的时候,对于有关社会风险的信息,在追求快速报道的同时,也应该保障信息传递的真实性,最大程度上化解社会风险。鉴于此,政府应该加强对媒体的监管,而媒体则需要做好内部的管理工作。对于政府而言,应该切实掌握话语权,控制保证信息来源真实准确,做好媒体监督管理工作,保障媒体传播能够有序进行。除此之外,为了保障信息的透明度,在报道一些突发性事件时,媒体必须保障报道的透明性、公开性、以及详实性,并及时澄清谣言,让公众安心。
第二,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家应该结合现状完善法律法规,并严格遵循相关规定来监督、管理媒体,以此提高媒体的社会公信力。根据查询相关资料可知,现阶段,我国传媒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较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主要包含有《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报纸出版管理规定》等。[3]现行法律法规要求媒体不能够报道有偿新闻、要求媒体保障报道的真实性、以及要求报道需要保障公民的隐私权等。然而,这些现行法律法规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不够完善,缺少有力的监督机制,导致现行法律法规不能够落实,成为“空头支票”。鉴于此,国家应该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监督力度,深化落实法律规定,以此来保障媒体的公信力。比如,建立记者站任职轮流守岗制度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出现“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等恶劣现象。
综上所述,媒体是公众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公众对媒体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媒体应该做好自身的信息传播工作,保障信息的真实性。然而,部分媒体目光短浅,为了一己私欲,报道虚假新闻、有偿新闻,进而导致媒体出现信任危机,媒体公信力面临挑战。鉴于此,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这种状况,提高媒体公信力,促使媒体能够在化解社会风险中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