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梅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1]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2]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这一重要讲话为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
微课作为新媒体新技术运用的代表产物,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等)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学活动的新型教学资源组合体。[4]近年来,随着TED的出现和可汗学院、edx等在线微课平台的发展,在国外进行的相关教育改革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也促使国内教育者推广尝试。以胡铁生、焦建利、黎加厚等为代表的国内学者在微课概念内涵阐释、微课实质解析、微课功能及作用、微课设计与开发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在应用实践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集中在中小学语文、数学及美术等学科,高等教育中主要涉及英语、数学、计算机技术等专业,微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结合当前“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新特点,结合90后大学生的新特征、新思维,结合国家的新战略、新理念进行深度的探索与思考,以引导微课研究的科学发展,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
目前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成长在互联网普及的信息时代,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个性鲜明、独立性强,不迷信权威,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能够较快适应新生事物,同时缺少历史使命感、不关心政治,专注度有所弱化。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微视频形式开展微课教学,改变传统的纯灌输式、说教式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易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微课以短小、精悍为主要特征,通常围绕某个知识点浓缩在10分钟以内,主题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能够有效规避当代大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高度集中的问题,使学生聚焦知识点,避免冗余信息的干扰。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教师是主导、是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格格不入,而微课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自主学习,自由选择,还可以通过微课平台与教师、同学进行平等对话、双向交流与有效沟通,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微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看懂、听懂、读懂学生的世界,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认知特点,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和期待。要重视学生的主体要求,重视学生的自主精神的培养,注重其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5],尤其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内在教育的需求,鼓励其参与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主体。
2016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利用全国高校(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对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0.78%的教师反馈所在学校多数思政课堂规模超过100人,只有47.73%的学校实行中班教学、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6]笔者所在学校思政课教学规模通常在120人左右,在这种规模过大、人数众多的课堂里,教师根本无法有针对性地解答每个学生的疑惑,实施差异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学需求。而课堂时间有限,通常只有90分钟,有限的时间限制了师生间的进一步交流、探讨,制约了学生的进一步学习需要。思政课作为中国所有大学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教学内容统一,这种同质化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学生的差异性。而具体到学生个体,每个学生又有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其学习需求不尽相同,接受能力、思想高度又各异,当前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微课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基础,自主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学习,并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或通过在线交流、探讨等方式解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实现按需学习。教师通过微课平台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可以清晰地掌控学生的学习进度,有效区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通过微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在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尊重学生个人选择,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必将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收到比传统课堂式教学更好的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课程,教学内容繁多,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等多门课程,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时紧张,教师往往因挤时间赶进度根本无法将所有教学内容讲深讲透,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更无法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融会贯通,灌输多、互动少,教学目标多元,教学内容繁杂,主题不够突出,教学指向不够明确。而微课将一些教学内容提炼压缩,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程度自主选择,课下学习与教师课堂讲授、点评结合,强化互动,教学内容短小精简,教学目标相对单一,重点难点突出,指向明确,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精讲重点内容,可有效解决思政课教学时间有限与教学内容庞杂、重点难点难以把握、课堂气氛沉寂、师生互动不足等教学瓶颈问题,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总体偏理论化,实证性的补充材料较少,对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内容总体上加入不够。而纯理论性知识地讲授比较困难,学生也不易接受。而大多数老师采取的传统讲授法,就很容易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微课的开放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更加灵活,教师可以结合国内外的重大时事热点,适时选择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音像、微视频等多媒体材料,丰富教育内容,契合学生的关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极大地提升学习效果。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显然,微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学生主动地自我学习,自我建构学习标,自我制订学习计划,自我控制学习进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另外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能在固定的教学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教学,而微课突破时空的限制,其立体性和交互性给大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们思维更加灵活开放。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是学习的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选择开始、中断或是结束学习的时间。学生利用线上提问,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课堂上老师在学生线下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帮助学生置身于社会各种前沿观点和思想理论中,通过对真善美丑的鉴别和批判性吸收,亲身感受世界各种文化和思想的激烈碰撞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存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不断增强。[7]
教师要进行微课的制作,学生课下通过微课学习之后,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再在课上答疑解惑,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教学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满足新媒体背景下对教师信息技能的挑战和要求。要学会制作微课,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把枯燥理性的说教通过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要紧跟时代的脉搏,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主动认识和研究新媒体时代的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挑战。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受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各项有利举措相继出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提供了政策支持。教育部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深入实施“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重点围绕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等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互动性、参与性、生动性。近日,教育部又相继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实施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明确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与运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Camtasia Studio、Focusky、Explain Everything、UT⁃Great等微课制作软件易学易用,教师不需要使用专业设备就可以制作微课,VR、AR、MR等新技术的应用能更好地增加微课的形式效果。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为思政课教师面向学生个体需求的精准化、智能化、个性化提供了可能,思政课教师可以依托大数据平台,很方便地开展学情分析和学习诊断,精准评估教学效果,使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成为现实。国内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在高校师生中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云端与手机等移动终端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环境,为微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基础。互联网资源的共享、交互、共创性,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提供了内容支持。教育部近两年将推出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7000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线上线下高等教育精品课,中国微课网、全国微课程大赛网、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等优质微课资源全面开放,各种MOOCs网站上优质视频、课件、案例更是丰富多彩,思政课教师可以很便捷地充分利用庞大的网络教学资源库,丰富的教学资源打开校际屏障,打破国界、区域壁垒,教学内容得以逐步充实、多样。
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微课为载体,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交错,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必将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提升教学效率、提高师生的素质与能力、提升教学质量、解决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瓶颈问题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1]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
[2]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01).
[4]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库调查问卷[DB/OL]http://szll.sdut.edu.cn/vote/list.
[6]张巍.论大学生责任教育[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11):69.
[7]施丽红,苏洁.高校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