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如何寻求新闻的真实

2018-03-28 10:20刘慧利山西师范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假新闻真实性工作者

刘慧利 山西师范大学

所谓新闻,即“经由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①,因而“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和关心人类的命运是其本质之所在”②。与此同时,作为对事实的陈述,真实不仅是新闻的原则和特点,而且是其生命之所在,是新闻写作的重要方向标。

在新闻的观念中,寻求真实性最核心的、最重要的,是它的灵魂所在,同时也是新闻观的重要理论支撑,因此真实性是所有的新闻最本质和内在要求。新闻要坚持真实、准确的原则,离不开几方面:1、纪录新闻时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寻求真相,不引诱、制造新的事端来加快事件的进展;2、在记录时,避免主观臆断,对具体的行为进行准确描写,最大可能减少真实性;3、在阐述具体的细节时,要注意不能侵犯公民的隐私权,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同时一定要合法;4、对于信息的来源,一定要明确信息的来源,确定其真实性,避免空穴来风,主观想象,在源头减少假新闻的可能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互联网、电脑的出现,更是让传统的传播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传统的纸质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到2015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到8.5亿人,大概有80%的网络用户通过网络来了解新闻,关注时事,互联网成了人们知晓新闻的重要渠道。但在这剧烈的变革之际,往往伴随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在传统媒体的表现方面,有学者研究指出,社会转型期的新闻报道,整体上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但也发生了价值迷失现象,主要表现有新闻腐败、虚假报道、低俗之风等等③。但是法律限制着媒体的真实性,因此新闻虚假性的问题也不是很严重,而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由于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法律条文,再加上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需要负责任,这就导致了在网络信息平台假消息、假新闻层出不穷,尽管目前我们主要通过网络了解新闻、关注时事,但是通过调查,大众对网络的新闻的认可度却非常的低,人们更多的把新闻当做饭后谈资,这就警戒我们必须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增强新闻的真实性。

一、假新闻

在互联网时代出现越来越多的假新闻,到底什么样的新闻是假新闻。在我看来假新闻就是没有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即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经过人为处理的空穴来风的消息,具有误导性或严重的政治偏向的信息,它的目的就是通过一些噱头来吸引大家的眼球,从而扩大传播范围,加大转载量,扩大影响力。假新闻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原则,不但损害了媒体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

(一)假新闻具体案例

举例一:2015年11月28日,在《北京晚报》有这样一篇文章,文章是这样说的:河南农民王广建一起&其他人运毒,经过两次的庭审都被判为私刑。就在快行刑的最后时候,最高人民法院罕见地、紧急的启动了暂缓执行死刑的程序。昨日,记者通过王广建的死刑复核辩护律师谢通祥了解到,最高法院发现了新的证据,通过对新证据的重新认证分析,将对王广建一案进行重新审决。

之后在2015年12月2日新华网刊发一则新闻,新闻中对《北京晚报》的这则信息进行了辟谣,最高人民法院对王广建的案子并没有进入死刑执行程序,更没有做出终止执行的判决。

之后2015年12月5日晚,《北京晚报》公开刊登,致歉。

举例二:2016年1月4日,澎湃新闻发布这样一则消息,消息称:2016年01月04日下午两点30分,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发生6.9级地震;震中经度:115.52,震中纬度:29.51,震源深度:10千米,震级:6.9。在这则新闻发布之后,许多包括人民日报客户端、网易新闻客户端在内的媒体并没有去确认它的真假,就在其网站进行推送这一则消息。

1月4日14:43,澎湃新闻发文进行辟谣,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并未发生地震,此信息经过仔细查证,之前报道不实,公开向公众致歉。

(二)网络假新闻形成原因

第一、媒体人员的职业和道德的素质参差不齐。有些新闻工作者收集相关信息时,没有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考证,但又不深入研究,在编写新闻时,不假思索,随心所欲;有些记者专业知识匮乏,对新闻判断不准确、舆论的方向不明确,更加造成新闻的偏差;有些新闻工作者屈从利益,盲目地制造“爆点”、“噱头”,不顾社会道德一味地寻求点击率、转载量,为了满足大众一些神秘的、追求好奇心的、不健康的心理需求,杜撰出许多与事实不符的虚假新闻。

第二、有关新闻的法律法规的缺失。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网络平台,对于网络的规范制度不健全,监管不严密,更没有相应的责任机制,网名们发表言论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没有严格的监察审核制度,让一些新闻媒体肆无忌惮,随意肆意中伤,随意捏造事实,不顾后果,肆意宣扬,由此,假新闻的出现概率大大增加,人们不再对新闻的真实性负责。

第三、现代技术使新闻失真现象更加恶化。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PS技术、后期剪辑技术越来越高超,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越来越普及,这些设备的体积也越来越小,这就伴随着一些问题出现,在暗处拍摄、录像的现象非常严重,照片不再真实,声音往往被剪辑的面目全非,这样不仅不尊重被采访者,导致新闻的失真,从而误导民众。再加上一些摆拍、刻录等不良行为的严重泛滥,让民众不了解真相,发表错误见解。

第四、新闻行业体制不健全。在新闻行业,各家报纸、杂志、网络渠道多种多样,网络新闻为了增加点击率、转载量,都会选取一些引人注目的标题来吸引民众,这就需要这些媒体能够尽快的掌握一手资料,发布新闻稿,为了尽快的发布出去,许多媒体对资料的掌握并不全面,尚不清楚事实究竟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发布消息,容易造成新闻的真实性的缺失。

二、寻求网络新闻的真实性

假新闻易误导舆论、迷惑受众,容易破坏媒体公信力,危害了新闻的新闻的生命力,因此,寻求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

第一、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要提高职业素养,进行客观报道。在网络上发布虚假的新闻信息有两种人,一种是职业的新闻工作者,一种是普通的民众。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他们只能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表现自身的倾向,绝不能背离事实、歪曲事实、改变事实④;为了从广度、深度上满足受众对新闻的期待,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新闻报道规律、媒介传播规律,要具备所需要的知识背景和专业水准。对于一般民众来说,在微信、微博等上面可以发表言论,但要具备一定的社会道德,不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要有责任心,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二、加强监管力度,完备关于互联网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一方面强化相关法律的重要细则和准则,加强相关法律的适用性,给予新闻从业者准确和到位的指导;另一方面互联网要提高准入性的要求,实行实名制,这样在追究责任时可以追究到位,进行严厉的惩处,有效的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让民众可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坚守社会道德的基础上自由的发表言论。

第三、加强行业自律。随着计算机普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影响日益深刻、广泛,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重;所有网络新闻媒体都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加强自律;相关部门要对新闻的各个环节进行准确把控,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监督,并落实每个人的责任,做到责任对人,以促进整个环节的规范运作,以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第四、正确有效的引导受众。有时候假新闻的出现也与受众好奇心、刺激心理、不健康心理有关,在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中,新闻要想吸引眼球就必须求新、求异,这就导致新闻工作者为了迎合观众的离心,创造出假新闻。因此要想彻底地根除新闻失真报道现象,还必须把受众阅读心理和社会责任感的引导上来,树立正确、积极、健康的心态。新闻稿要本着尊重事实的原则,不要一味地哗众取宠,要学会以理服人,把民众引导正确的道路上来。

三、总结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广大受众获取新闻信息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新闻的真实性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即便我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但这远远不够的,不仅仅需要新闻行业的自我规范、新闻工作者的自我要求,还需要民众正确的阅读心理和社会责任感,在面对众多新闻信息时可以分辨出来,切忌不可盲目从众,轻信谣言。

注释:

① 蔡铭泽.新闻传播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47.

② 骆正林.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1-67.

③ 陈力丹.加强监管新媒体就能制止流言吗进一步反思“抢盐风波”.

④ 黄会林,彭吉象,张同道.电视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8.

猜你喜欢
假新闻真实性工作者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广告的真实性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