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焦洪磊 张晓军 郑慧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2年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并根据学校实际开设创业教育类选修课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逐步走进大学生课堂,如何让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培养更多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探索的研究热点。在此背景下,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成为各个高校研究的重点。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教学系统,高校对于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诸多讨论,王占仁提出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四川大学启动了“万门课程建设计划”,开设“创新创业型”和“实践应用型”课程,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但是纵观我国高校,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仅仅局限于理论教学,无法摆脱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学习形式,考核评价基本上也是沿用传统的“一卷评定”的模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还不够系统。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目的是提升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使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基础,发展有空间。高校仅仅是瞄准部分有创业潜力或者有孵化项目的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创新创业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只有全面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如果仅将目标聚焦在孵化和创业,该课程就会局限于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在所有大学生中顺利开展,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许多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开设的相关课程,仅仅是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所有授课都是在课堂上完成,没有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支撑。虽然高校进行了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模拟教学,使学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但最终所有课程还是在教室内进行,所学知识还是局限在书本上。高校内缺乏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无法很好地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来建设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学生没有真正进入到企业空间,创造思维及应用能力训练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也就不能理解真正的商业运作。
从国家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到现在,发展时间较短,各种教程参差不齐,缺乏科学统一的相关教材,教学知识不连贯。许多教师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直接从网站上搜索相关案例,并没有对案例进行深入的调查和了解,所使用的教材也大多是临时拼凑,没有系统进行分析和筛选。目前很多高校都是由学校其他专业课程或者学生工作指导教师进行授课,没有专业的创新教育课程教师,这些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和学习,对创业理论知识也没有很好的理解,对于创新没有明确的概念,对于创业没有实际的经验,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而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必须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否则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局限于成功创办企业的教育,更应该培养一种志业乐业敬业的精神,应该侧重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创新创业课程应该分层次设置,对于低年级学生,应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必修课,并计入相应学分,目标在于创新创业基本素养的培养。对于高年级学生,应当开设选修课程,提供相应的平台,以供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学习法律、管理、财务、风险等相关知识,使其掌握创业的初步知识。对于有项目,有意向创业的学生,开设小班教学,讲授企业创办相关课程,比如创业融资、公司组织与管理等。
第二课堂形式灵活多样,是对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能提供理论付诸于实践的机会。创新创业课程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以“创新创业”大赛为核心,鼓励学生多参与到诸如创新创业专家论坛、创新创业项目路演比赛、创新创业模拟创业等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提升综合素质,打磨项目,补齐短板,为开展创业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陈旧,老师照本宣科,一味灌输纯理论知识。讲课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相结合,无法做到与时俱进,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缺失,实际的教学效果不佳。学校应该从专业教师和学生管理教师中选拔专业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要加强创新创业课程教师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掌握企业创新的一手资料。高校要时常组织教师到各大型企业进行学习,以此来提高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策略逐步了解,对于企业实际的运营状态逐步掌握,同时,学校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指导,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企业家精神创建孵化实践平台,积极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圈。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构建创新创业课程对学生今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培养出敢闯能干的综合素质人才,开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