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哲学意蕴

2018-03-28 10:20黄诚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生产力文化产业特色

黄诚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独特的民族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207)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了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而要在全球化深入扩展,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持续迈进的实践中具体贯彻执行这一决策,首要的问题是要弄清楚新时期中国文化产业的哲学意蕴是什么。否则,我们就会由于不理解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产业而造成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进而致使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化也成为一句空话。

一、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生成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相互交流交融交锋,对我国的文化产业造成了冲击和影响。一些原本的地方性事件,在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之下,逐渐演变成为全球化事件。人们不再局限于狭窄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和交际,取而代之的是全球化的交往和活动。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活跃的姿态,与此同时,人解决矛盾的力量正不断扩大,生产力不太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发展经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如果发展中国家不作出任何的改变,那么它们很快就会陷入弱肉强食的尴尬处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遭到无情的淘汰。此外,随着苏联解体,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而东欧剧变事件无疑打击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积极性。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势挑战,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必须有所转变。事实表明,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迎来了严峻的挑战,滋生了大气污染,水污染,贪污腐败等一系列新问题。它们都内在地要求国人站在新时代的“地平线”上,以真切的态度澄明社会发展的价值前提,反思未来的可能道路。

在理论上,随着文化地域的局限不断被突破,传统的话语体系的有效性开始减弱或消失,新的体系在各种力量的碰撞和冲突中还只是若隐若现,但是却也明显感受到了来自西方“强势”的冲击。例如无论是福山的乐观论还是亨廷顿的悲观论,其学理主张的思想内容和潜台词都充斥着对西方经济优势的推崇,把后工业社会的繁荣视为资本主义的成功和贡献,进而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资本主义化,特别注重西方资本主义的普遍性与主导性。而与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相关,这些本质上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逻辑体系东渐的步伐也在加快。尽管它们为国人走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参考价值,但与此同时,它们也在不断维护自己的地位,表明自己思想的先进性,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因而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中的核心地位提出了挑战和考验。特别是在构筑人精神之维的文化转向产业化,开始关注利润的获得,西方极力推崇的资本的逻辑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而这时,社会主义“圣庙中的灵光”在这“艰难时世”该以何种身份在新时代中国诸如文化产业等领域中“出场”就成了一个必须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

二、发展文化生产力,解放文化生产力: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物质之维

1947年,西方学者阿多诺等人率先对文化产业进行定义,自阿多诺提出这一概念以来,虽然学界关于文化产业的论争一直都非常激烈,不仅学者之间,行业之间,甚至国家之间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分歧,但是,这些关于文化产业的界定在众声喧哗中却也有着非常鲜明的共同倾向:它们要么从文化产业的特征着手,要么偏向于文化产业的外延,要么二者兼顾去回答文化产业是什么。如J·奥康纳就将文化产业理解为一种活动,且这种活动经营符号性,而非实质性的商品。他认为,文化产品本身的价值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经济价值。文化产业包含可细分为文化产业和艺术,新闻媒介,广播,杂志都是文化产业中的一部分,而艺术则包括视觉艺术、手工艺、剧院等。所有这些关于“艺术”的活动都应得到公共资助。[2](11-12)而在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学人关于什么是文化产业的规定也明显受到了上述倾向的影响。他们有的认为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经营性行业[3],有的认为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4]如此种种,从总体上来看,都偏重于从文化产业的特征或外延的层面着手去认识新时期中国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其首次明确被提出到今天也不过短短的几十年,所以当下我国学人从特征或外延的层面来规定文化产业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认识运动尽管是从感性、现象开始,但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一系列的发展环节,它必然向理性飞跃,达到对对象本质的把握。由此可知,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和结果,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而现在中国学人单纯偏向于特征或外延的层面来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文化产业并没有深入到其本质的层面,因而作为一次完整的认识运动这个过程还必须继续向前推进,以真切地展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的本真特质。

本质,在哲学方面是指事物内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也即某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特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我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文化产业发展蒸蒸日上。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品质的改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实力在世界中的排名不断上升。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这是由于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然而,目前我国的小康水平是片面的,局部的,低水平的,甚至是失衡的。而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虽在发展中遇到挫折,但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实力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要想真正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邓小平同志强调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5](225)为此决定了新时期在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上起步的中国文化产业与其它国家文化产业相区别的基本特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发展文化生产力,使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先进的文化逐渐渗透到生产资料中,带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最终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

当然,发展文化生产力与解放文化生产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时代我国推动文化产业化,就是从实际出发,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而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文化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相对滞后的第三产业的结果。这样做一方面推进了我国文化领域的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使长期以来被不合理的结构束缚的文化生产力得到了极为充分的解放;另一方面,随着文化生产力的进一步被解放,逐步摆脱了束手束脚窘境的文化生产力也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保持了快速发展。这就表明发展文化生产力与解放文化生产力是统一的,它们互为前提和结果。解放文化生产力,必然会发展文化生产力;而发展文化生产力,也意味着解放文化生产力。

可见,由于发展文化生产力与解放文化生产力之间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因此,既要重视发展文化生产力,又不能忽视文化生产力的解放,这样才真正揭示了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本质的重要方面——物质的方面。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精神之维

发展文化生产力与解放文化生产力只是从物质的维度规定了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本质。我国文化产业之所以具有“中国特色”,除了物质的维度以外,在精神的维度也有区别于其它国家的特点。

事实上,在西方国家,文化早已不是独立的一部分,而是与经济,政治紧密相连。文化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一直遵守金钱的法则和资本的逻辑。因此,世界文化产业在价值上偏离了文化一贯对崇高的追寻,转而以实现最高的经济利益为发展目标。为了追求利润,文化产业违背了文化本身的初衷,甚至做出一些与文化价值背道而驰的行为,完全没有道德底线可言,令人发指,让人心寒。倘若胡言乱语也能够哗众取宠,甚至换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那么文化产业中一定会涌现出一批“见钱眼开”,甚至是为了金钱颠倒历史事实的人。如果冒险能够使人们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那么必然也会有人编造一些根本不存在的,虚假的冒险故事。倘若亲人,朋友阻止他们不顾一切地赚钱,那么他们将不惜与之反目成仇。如果违背真理能够为他们带来一笔让人垂涎的财富,那么他们将乐意颠倒黑白。

而在现代中国决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建设文化强国,而不是利用文化获利。当前我国的发展目标是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软实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快文化供给侧改革。因此,新时代我国大力发展的文化产业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发展文化产业,不仅仅是为建设文明社会服务,更是为人民服务,简而言之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基本要求。坚持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摒弃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保留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改变思想落后,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抵制腐朽庸俗文化。由此可见,当下中国文化产业在价值上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即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精神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取向。

正是这种价值取向使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在精神方面具有独一无二性而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产业区别开来。它与“发展文化生产力与解放文化生产力”一起,分别在物质与精神的维度构成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

四、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物质之维”和“精神之维”的关系

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第一,“发展文化生产力,解放文化生产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是同一个对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分别从物质和精神的维度解释文化产业存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首先,文化产业并不是独立的一部分,与生产力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文化产业存在的原因是发展和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同志表示,文化产业只是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部分,发展文化产业应当以发展经济为前提。由此可见,发展生产力才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任务,为证明社会主义的可行性,优越性,应帮助我国人民脱离贫穷,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人们收入水平的高低,经济的发展水平等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准确性[6](314)。换言之,文化生产力能否得到发展和释放,回答了文化产业是否值得推进这一问题。如果文化生产力无法发展,难以释放,也就意味着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文化产业的存在是多余的。反之,倘若文化生产力得以发展和释放,则意味着文化产业化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文化产业的存在是必须的。其次,从精神层面来说,文化产业存在的依据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我国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与纪律和理想密不可分。[5](123)这种理想和纪律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以核心价值的形式存在。倘若没有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那么实现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将无从谈起。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在精神方面为新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发展文化生产力,解放文化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物质前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邓小平同志强调资本主义并不适合我国的实情,因此,我国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贫穷的社会主义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追求的是繁荣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幸福的社会主义。[6](231)因此,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取向,如果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就是空喊。而这样空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取向的口号,人民不会相信。要使人民相信,就必须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取向的文化产业比仅仅追逐经济利益,只知道顶礼膜拜金钱的文化产业具有优越性,而且是一种比资本主义更加明显的优越性。唯有如此,在文化产业中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才能说服人,人们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中也才能自觉和真正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取向。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是“发展文化生产力,解放文化生产力”的价值导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要充分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性,有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它是民族的精神,国家发展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多次强调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和提高我国软实力的迫切性。他指出,文化软实力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7](163)凡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都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新时代我国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化,不断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其最终价值目标并不是使获得的利润最大化,而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从而使我们在新的时代能进一步团结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建设,树立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致力于打造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生产力文化产业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