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抉择

2018-03-28 19:43王洪才
重庆高教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人才发展教师

王洪才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厦门 361005)

一、西部高等教育需要身份符码解构

毋庸讳言,“西部高等教育”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并非一个非常精确的概念,因为它是基于地理位置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大致划分,不是专指某个地方的高等教育。在我国经济学上会使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等概念①从地理角度看,中国西部由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重庆市、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成。从经济角度看,西部又包括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个自治州,即“10+2+2”,“10”代表西南和西北地区10个省市自治区,“2+2”是指广西和内蒙古再加湖南湘西和湖北恩施的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参见https://baike.baidu.com/item/西部/954568?fr=aladdin。,它泛指经济发达、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等。显然这个概念也是不完整的,而且会变成一种身份符码。比如东部地区一般是发达地区的代称②中国东部地区包括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中国大陆的大都会都位于中国东部。参见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国东部/5679549?fr=aladdin。,河北省虽然位列东部地区,但无论如何也不能算作发达地区,不管从经济方面而言还是从高等教育方面来讲。西部地区虽然常常是不发达地区的代称,但也不完全是不发达地区,也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例如陕西、四川、重庆3个地区虽然地理位置是在西部,但无论经济还是教育都难以算作不发达地区,至少应属于比较发达地区。所以当人们借用西部概念来形容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时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即西部高等教育并不完全是不发达的,也有比较发达的或很发达的,无论在高等教育观念上还是在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抑或高等教育办学类型上。众所周知,陕西的民办高等教育一直很发达,而且公办高等教育也很发达,因为这里过去集中了许多“985工程”高校,西安市可以说是高等教育非常发达的地区。重庆市的高等教育也不能算作不发达之列,至少属于比较发达行列,因为这里不仅有“211工程”高校,也有“985工程”高校。我们知道,在过去人们一般用“985工程”高校来衡量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今天人们则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双一流”标准来衡量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即使如此,一些东部和中部③中国中部地区,东接沿海,西接内陆,按自北向南、自东向西排序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6个相邻省份。截至2017年底,中部地区国土面积约102.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68亿人,生产总值约17.94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约4.87 万元。参见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部地区/7549145?fr=aladdin。仍然属于不发达地区,如河北、山西、江西。虽然这个指标不够全面,但因为它具有标志性,所以能够在相当程度上说明问题。

在谈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时还面临一个方法论问题,即从哪个角度进行比较很重要。如果对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评判只能从某一个维度来进行的话,那可能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正的,因为那可能是一种线性的或机械论的发展观,可能会抹杀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个性,对于分析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并无多大裨益。只有超越了这种单一维度的思维方式,才可能更科学地看待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才可能做到扬长避短和取长补短。不然的话,我们就可能依照某种刻板化的发展模型来思考问题,并采用一种追赶式的发展战略,其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因为它使各地高等教育发展不顾自己的实际需求而盲目跟进,最后导致优势和特色尽失。实事求是地说,尽管使用“西部”概念确实能够为地方发展带来一些政策的优惠,省去了许多努力,但同时它也会培养人们一种依赖心理和偷懒心理,从而造成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不足。所以,对于“西部”这个身份符码,也应该客观地辩证地看待,也必须看到它所具有的双重效应,从而也应该进行实事求是的解构。

那么,采用什么样的维度来看待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才比较合适呢?我们认为,如果采用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指标来衡量的话,可能所得出的结论就大不一样了。因为高等教育发展过分超前或滞后都非善事,只有高等教育保持适度超前的发展方略才会比较有益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1]。当然,要构建这样一个准确的发展指标就比较复杂,因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非一篇论文所能够承载。这里仅仅揭示一个思想,即过去所采用的简单的横向比较的方法是不适宜的,因为它非常容易忽视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与特色,不利于鼓励高等教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也即不鼓励各地高等教育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地进行创造,极易引导各地高等教育发展走向同质化,这与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千校一面”情况是非常相似的。

所以,当我们称呼“西部高等教育”时,一般是泛指高等教育的规模不够大、重点高校数量不够多,最重要的指标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水平比较低。实事求是地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标是一个根本性指标,因为它代表了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水平。众所周知,个体受教育机会的不同,说明了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均衡程度不同,因为越是发达的社会,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越是均衡。至于个体应该接受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应该根据个体的接受能力和未来发展需要决定,而不应该采用统一指标来确定。换言之,高等教育发展不仅要看基本规模,而且要看为人均提供的入学机会,特别是要看高等教育的结构,尤其要看高等教育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的适应度水平。对于这样的复杂课题,本文不做赘述。

二、人才战略是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根本

如果我们仍然采用传统的西部概念来形容西部高等教育的话,就要思考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不分析这个问题就不是一种科学态度,也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看问题的立场,因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即是采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事实上,不分析这个问题就是在回避主要矛盾,就可能造成盲目决策。一般而言,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才问题[2],这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不过,这个观点既是成立的,又是不成立的。为什么?所谓成立,就是指不少西部地区确实是因为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而难以吸引人才或留不住人才[3]。很显然,高等教育发展如果缺乏大量的优秀人才,就很难获得长足的发展[4],因为高等教育发展是最需要人才的,特别是对优秀学术人才的需求。这是一种公认的解释,但并非真正有价值的解释。这是不成立的理由。因为在这种解释的背后,仍然是把经济作为第一位的因素,认为物质刺激对人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此就难以摆脱一种“经济决定论”的恶性循环。因此,如何摆脱这种循环解释论的怪圈是对高等教育发展能否摆脱依附论发展模式的重大考量。

我们不否认,从一般意义上讲,优厚的物质报酬确实对人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物质报酬也是对人才价值承认的一种方式,但这仅仅适用于一般性的人才,而非针对特殊人才。对于特殊人才而言情况并非如此,因为特殊人才的主导需求是一种精神需求,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它已经远远超越了基本的物质需求。所以,特殊人才所需要的是获得充分施展个人才能的发展空间,需要的是真正的理解和尊重。换言之,传统的人才政策就是采用高工资高报酬方式来吸引优秀人才,这种方式虽然能够部分地实现人才的价值,但很难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价值,因为这种政策很难保证人才能够获得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而且这种模式往往具有很大的杀伤性,因为在一个群体内,如果对引进的人才采用了非常特殊的政策,而对本地人才采用的是一般性政策,他们会认为受到了一种歧视性待遇,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进而对工作产生怠慢之心,如此政策就会出现很大的负效应,这样做实在是一种短视之举。因为任何组织或单位的发展不是靠某个人或某几个人,而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如果没有大家的通力合作,那么整个团队就不可能获得真正发展。那样的话,引进人才充其量实现了一种机械性增长,而没有实现有机增长,如果因此而导致了团队内耗,则可能出现负增长。

真正的发展应该建立在组织内部的挖潜上,是通过制度建设来挖掘团队内部的潜力。换言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大学发展的根本出路。显然,这也是一切组织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样说并不是否定人才引进政策,关键是如何引进人才和究竟引进什么样的人才。一般情况下,任何单位发展最缺的都是领军人才,因为只有领军人才才能聚人气、聚资源,把大家团结为一个整体,带领大家朝向一个目标共同努力。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正是这一情况的反映。领军人才往往都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不太听话”“不容易使唤”是他们明显的个性标签,这一点也常常是他们难以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因为这需要赏识他们的人出现,他们才有用武之地。但这种识人者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是这种状况的反映。在传统的人事体制下,个性特征突出往往容易遭受压制,他们的活力和特质常常难以发挥出来,从而郁郁不得志,而且容易与周围起龃龉,所以他们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对于这样的人才而言,物质刺激显然不是最主要的激励手段,精神激励才是一种根本的激励。因此,只要给他们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发展平台,他们定将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从而释放出创造活力,进而带动整个团队获得巨大的发展。

所以,构建一个灵活的人才使用机制是西部高等教育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5]。故而,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不应该是对东部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简单模仿。但要实现这一发展的关键首先在于人才,没有核心人才,就无法实现发展思路上的创新[6]。然而,如果不能搭建一个宽松的发展平台,就无法吸引真正的人才。而要建立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就需要学校领导人具备足够的雅量、视野与决心[7]。显然,没有容人之量的领导不可能吸引那些个性突出的人才,没有大视野的领导也不可能去辨识真正的人才,而领导没有决心就不可能产生启用真正人才的魄力。归结为一句话,大学的发展需要卓越的领导人。

三、制度创新是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抉择

西部高等教育需要为西部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这一点应该是一个既定方针。西部落后说到底是经济落后,但经济落后从根源上说是观念落后,由观念落后而导致了制度和政策的落后,这是一个系列。撬动这个变化的关键仍然是人才,这个人才不仅是指那些领军人才,而且也包括高等学校所培养的大量的基础性人才,特别是指高等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那么西部高等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

创新创业人才是西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急需人才。尽管创新创业人才是整个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急需人才,但西部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尤甚。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东部地区可以凭借地理位置优势和经济率先发展的优越条件,特别是比较开放的思想观念和灵活的机制,能够催生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中部地区具有与东部地区毗邻的区位优势,也能够间接地获得东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带来的益处,从而间接地得到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西部地区受地理位置限制很难直接获得东部发展带来的益处,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善发展环境,主动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故而,西部高等教育必须将战略发展目标定位在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上。

创新创业人才,从基本点上说是一种具有创新观念和实干精神的人才,是敢于把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人才,是以贡献社会作为自己价值追求的人才。这种人才善于合作,善于达成共同发展愿景,善于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善于应对困难的挑战,所以其意志力品质是非常高的,这种人才也是任何社会都需要的。但因为这种人才都具有非常独立的人格特质,从而对大的制度环境要求比较高。换言之,如果缺乏尊重人才的环境就很难成长起来[8]。这种人才成长环境不仅指大的社会制度环境,也包括学校内部小的制度环境。甚至可以说,小的制度环境对人才成长影响更为直接。

小的制度环境就是高校内部的教育教学制度,特别是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尤其是学生评价制度,因为这直接影响人才的成长方向。通俗地讲,我们如何评价人才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当然这种评价是指实质性评价,而非一种表面性评价或形式性评价。实质性评价是指能够产生重大利害关系的评价,如奖学金制度和各种对学生品质优劣的评价制度。任何时候,人才评价机制就是人才成长的导向机制。什么样的评价机制对学生成长最有利呢?我们认为,在新时代,能够鼓励学生创造性才能成长的评价是最有利的,因为鼓励学生创造性才能成长,就是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就是对学生潜能的激发,就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就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并积极地塑造自己的创造性人格。显然,传统的以系统知识掌握程度作为考核标准的评价制度对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它潜在地鼓励学生与教师的观点趋同,与既定的结论趋同,从而不鼓励学生创新观念生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单纯依照自己的经验就很难产生超越于教师的认识,毕竟教师在专业方面具有自己的累积优势。可以说,如果不是那种纯粹抽象的知识或需要特别天赋的知识,如果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都需要经验积累的话,学生几乎是不可能产生超越于教师认识水平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只能采用接受式学习方式来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从而很难产生实质意义上的创新思考。只有当教学内容适宜于学生参与的时候,学生才可能把自己的能动性调动起来,因为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经验,运用自己鲜活的经验来判断教师所讲的内容是否具有意义,唯有此时,学生才能变成判断的主体,进而成为创造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内容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可能使学生参与进去,这才是学生运用知识的机会,也是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机会,同时也是发展知识的机会。因为学生只有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发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真的适用,是否真的具有价值以及存在哪些不足。正是有了这种问题意识,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才能被激发,其创新潜力才能被揭示出来[9]。有了这种创新驱动,学生才会主动地去探索并做出创造性成果。有了这种探索的经历,他就具有了进行创业的资本。如果没有这个探索体验,他就很难成为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

无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呼唤高校开展创新教学,没有教学观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不可能完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任务的。如果教师安于系统知识的传授,那么就会满足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10],那样是无法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的。所以,教学观念变革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突破口。只有教学观念变了,教师才会主动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才会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并且能够享受教学的乐趣。那样的话,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了,而会转变成为积极的知识探求者。可以说,能够培养大批的创新创业人才,才是高校的真正成功,也才是高等教育的真正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西部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教育观念转变的要求,这也是西部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

四、观念创新是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实现的前提

西部高等教育要完成这一转变首先需要克服发展观念的障碍。其中第一位障碍就是观念的障碍,这种观念集中表现在与发达地区的看齐意识上。这并非说东部高等教育不值得学习,而是指不能简单地模仿东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实事求是地说,东部高等教育发展成功充其量只是局部的成功,并非完全的真正的成功。之所以如此,因为东部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是对西方大学模式的模仿,没有真正建立起适合我国自身发展需要的大学模式,因而仍然属于一种依附性发展模式。虽然这种依附性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现实功效,如它避免了自我摸索所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但它难免落入二流大学发展水平的宿命,因为这样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不是内生的,而是靠外部输血式的,换言之,是依靠大投入的机制所造成的,是一种不经济的发展模式,当然也是高等教育在发展初期无法避免的发展模式。如果高等教育发展要升级换代,就必须改变发展模式,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就必须寻找到自我发展的动力。这种发展动力从哪里来?我们认为必须从寻找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规律上来。一旦我们找到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规律,那么大学办学方向就会进行系统的调整,就能够创建我们自己的大学模式。

当我们发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规律之后,教师的创造性就会真正激发出来,所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这正是教学学术的价值所在。人们经常认为教学与科研是冲突的,事实上它们是可以统一的,统一的根本在于教学内容本身是具有探索性的,它既能激发教师进行探索,也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索[11]。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教师把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中检验自己原先的认识是否仍然适合,并且根据问题情境调整自己对原来知识的认识,从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系统。这个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新的过程。它虽然对教师的挑战很大,但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很大,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最大的受益人是学生,因为他们可以体验到知识探求的乐趣,认识到知识的真正价值,从而对自身成长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效应。

高等教育创新返回到教学创新,实际上是高等教育本质回归的表现。因为一切教育都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高等教育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12]。显然,培养什么样的人并非是完全固定的,它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做出调整。在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就应该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如此就必须研究创新创业人才该如何培养,不进行教学创新就无法完成这个使命。显然,教学创新过程不仅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过程,也是教学内容的变革过程,同样也是人才评价方式的变革过程。因此,这一变革是系统性的,其中对教师影响最大的就是关于教学内容的调整,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更是一个付诸行动的过程,从而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平面式的知识呈现方式,要把知识学习变成一种立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参与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对于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而言,这个过程无疑是充满挑战性的。很明显,这既是一个教师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知识掌握学生的过程(即学生能否被知识吸引的过程)和学生自我知识建构的过程,更是一个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过程。如果没有适宜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思想引导,就很难完成这一过程。因此,实现了这一点,就是高等教育本质的实现,当然也是教师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发现,而且也是教师摆脱“科研劳工”①“科研劳工”,指不少教师为了完成工作量而奋斗,这些工作量包括了诸如论文发表指标、课题申报成功指标、经费获得指标、获奖指标、课程量指标等等,从而使高校教师失去了那种超然的心态,无法从容应对学术生活。这样他们就失去了对学术工作的主宰,也就失去了创造性和工作热情,进而使学术工作变成了一种谋生的职业,而非自身努力为之奋斗的事业。这种学术劳动自然是低效率的,也是容易引起职业倦怠的,当然就不是人们所向往的学术生活了。境遇的唯一出路,因为这样才真正还原了教师作为知识创造主体的身份,也使教师再次享受到从事学术职业的尊严,从而也为自己的精神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归宿。

[1] 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6):1-5.

[2] 曾国平,李雪松.人才强国战略与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着力点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62-64.

[3] 张建祥.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32-137.

[4] 周小波,王成端,谢鸿全,等.西部地方院校大学竞争力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63-65.

[5] 吴德刚,曾天山,邓友超.我国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5(4):33-41,69.

[6] 王嘉毅.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49-55.

[7] 蔡宗模.西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软件建设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27-31.

[8] 王洪才.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树立的四种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6(21):13-15.

[9] 王洪才.大学创新性教学的本质与实践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13-15.

[10]王洪才.论大学传统教学与大学创新教学[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4):10-19.

[11]王洪才.论大学创新教学三要素[J].复旦教育论坛,2012(4):41-45.

[12]王洪才.大学创新教学:缘起·现状·趋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71-79.

猜你喜欢
人才发展教师
人才云
最美教师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