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翻译服务特点与翻译职业能力培养探索

2018-03-28 18:35:37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译者时代信息化

宋 博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 300350)

20世纪下半叶,人类迎来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对自动化、高科技和人工智能等方面影响巨大。因特网的诞生颠覆了传统的翻译服务方式,将人们带入了信息化时代。知识爆炸、信息量激增,在大数据、语料库、从机器翻译到计算机辅助翻译、语音识别等因素影响下,翻译服务行业发展迅猛,产生了质的飞跃。对于翻译服务行业中的关键环节——译者,应当顺应形势,面对知识环境的变化要具备更为广博的背景知识,并且要提高翻译效率,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翻译工作。因此,译者的时间压力越来越大。其中,翻译服务中源语与译入语的文化差异及结构特点差异,是制约译者翻译准确度与效率的最关键因素。

1 信息化时代的翻译服务特点

1.1 翻译服务内容多样化、时效性强,翻译技术科技含量高

时代的发展促使翻译服务领域广阔、翻译内容多种多样。所译资料内容可能涉及到各个行业和领域,如工程制造、金融贸易、生物制药、航空电子、公共服务与能源、多媒体与娱乐、国际化开发、本地化等,这对译者的背景知识储备的要求较高。同时,翻译的时效性较强。翻译数量短短几天往往要求几万字乃至几十万字,翻译要做到既快又好、质量标准统一,这就要求译者熟练使用翻译辅助软件 (CAT)进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在新形势影响下,译者的主体地位悄然发生变化,翻译合作中会有更多的角色参与翻译项目。翻译服务的领域也从语言及文本层次上升到本地化服务、翻译技术开发应用(包括文字处理软件、字符识别、字库、输入法等)、技术写作、桌面排版等[1]。翻译服务拓展到社会生产中的诸多领域。

1.2 翻译服务市场中中译外的比例增加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引进了西方国家先进技术,大量外文资料要进行吸收转化,外译中的比例较高。21世纪,随着我国国力增强,国际交流增加,对外宣传的力度加大,我国实行了“走出去”的文化战略方针,增强了汉语的国际话语权。我国的更多技术、文化需要被外国了解,翻译成外文,传播到世界各国,让世界了解中国。翻译服务也由过去的“引进来”转向当今的“走出去”,中译外的比例也逐步加大。加之全球化、职业化、多元化、流程化和协作化等要求,使得人们对翻译的要求也来越高,难度也越来越大。

1.3 翻译服务更具专业化、规范化

翻译服务更具专业化。信息化时代翻译的成品不再仅仅局限于Word文档格式,更多的是多种文本格式,如PPT、PDF、HTML网页格式,等等。有时,翻译的成品应客户的需求还应加工润色,等等。此外,翻译公司的业务有多样化经营趋势,除传统的翻译业务外,还包括多媒体电子商务(网站翻译、软件本地化),一些公司还兼做语言培训或提供其他服务[2]。与客户间的业务洽谈与合同制订各个流程步骤更加细化、规范化,这就要求我们提供的翻译服务必须规范和标准,例如翻译中的习惯用法和技术术语必须统一,等等。

1.4 翻译服务向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

随着国内外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翻译服务不再是以前的一支笔、一张纸、一本词典、或是一台连有网络接入电脑的传统的个人操作模式。这种模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商业化运作的翻译服务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且不断壮大,形成规模,成为了一种社会化的语言服务产业。各国往来交流加深,翻译服务形式多样化,业务范围越来越广,随之带来的经济效益也颇为可观,并且形成了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翻译产业,“翻译产业经济”这个新名词便应运而生[3]。

2 信息化时代翻译服务中造成译者语用失误的现象分析

许多国内外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者们在研究论文中都会提到“语用失误”一词。由于讲话双方在文化、价值、习俗等方面的不同理解,交流中往往会造成交际障碍,导致文化休克,或语用失误[4]。而“文化内涵差异”是造成有效交际障碍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翻译准确度和效率的重要原因。信息化时代的翻译服务要求高效化、任务量大、信息多元化,对译者的双语文化知识储备要求更为全面,涉及的翻译题材和内容更广泛。例如:20世纪90年代享誉内地的男装品牌“Goldlion”(金利来)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初,此品牌自香港引入内地时,中文译名为“金狮”,当时销量并不好,究其原因,“金狮”的发音在粤语中与 “尽输”相似,这在广东沿海一带讲究吉利的生意人中不受欢迎就不足为奇了。该品牌了解了内地与香港的语言文化差异后,采取音译加意译的方法,便把GOLDLION之GOLD直译为金,LION音译为利来,再合而为一,便成了今天的“金利来”。中文品牌名称的改动,既不失原来金狮的王气,又含有金利滔滔的佳兆,推向市场大受欢迎。再如,中国特有文化中的“龙”本是祥瑞之物,但在西方人眼中恰恰相反,相对应的是虎虎生威的“Tiger”一词。因此 “亚洲四小龙”被译为”Four Tigers”,而非“Four Dragons”,这样传播效果更佳。

除了对文化差异了解不足外,信息检索、识别能力不强,也会增加语用失误。例如,笔者参与审校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4—2015时,曾遇到人名“Thomas Piketty”,有译者直接翻译成“托马斯·皮克迪”,笔者则未轻易采纳,而是采取添加双引号“Thomas Piketty”方式精确搜索,在维基百科(英文版)中得到了该人更详尽的相关信息:“a French economist who works on wealth and income inequality”(法国经济学家,主要从事财富及收入不均的研究)。在法国人名中 “蒂”字较“迪”字常见,发现“托马斯·皮凯蒂”这个译名出现频率很高,由于网络资源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进一步对搜索结果认真核查,利用推测的中文逆向搜索英文,来确认译名的准确性,结果最终确定“托马斯·皮凯蒂”为标准译名。

语用失误,关键在于文化的介入。从源语(source language)中蕴含的文化到译入语(target language)表现的文化,是一种文化迁移现象[5]。这种迁移对于信息化时代的译者要求极高,把握不当,会造成译入语读者的理解困惑。这和译者自身的语言素养也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海绵宝宝”这部引自美国的动画片,在儿童中颇受欢迎。然而,在字幕翻译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源语字幕中的“seacucumber”直译为“海黄瓜”,现实中,我们并不常用,别说儿童很难与我们日常讲的“海参”联系在一起,就是很多成人也会感到困惑,因为“海黄瓜”这个词并非规范用语。这对于尚在模仿学习的儿童来讲,无疑是一种“误导”,属典型的语用失误现象。如果译者了解译入语文化,考虑到阅读对象,勤于动手,查一查“海黄瓜”是否恰当,也便不会造成理解混乱了。又如,“芳芳”这个著名的化妆品品牌,曾经享誉全国,但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则是一个失败的典型例子,其出口的“芳芳唇膏”曾被直译为“Fangfang Lipstick”,表面看采取了音译意译相结合的方式,语义信息是完全对等的,但从文化信息对等来看却是糟糕的翻译,因为”Fang”在西方国家的意思是 “a long sharp tooth,especially of dogs and wolves”(长而锋利的牙齿,特指狗或狼),如果采用音译法翻译成“Fun-Fun”,便可以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我国生产的“蓝天牌”牙膏,译名是“Blue Sky”, 殊不知,在美国英语中,“Blue Sky”常用来指“企业收不回来的债券”。由此可知,文化差异导致了消费者的误解,结果产品很难成功走向国际市场。这种现象在信息化时代的翻译服务中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此外,翻译中时常出现较为普遍的“翻译腔”现象,即译入语受到源语结构特点影响,产生不符合译入语语言特点的表达。中英文结构与遣词造句习惯相去甚远,语际转换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如“The students in a cluster and lift their hands when their names are called”, 原译:“学生们站在一起,当他们的名字被叫到时,就举举手。”改译:“学生们站在一起,点到谁的名字,谁就把手举起来。”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翻译时如果漠视这种差异,见when就译成“当……时候”,每遇修饰语就用“的”处理,将导致翻译僵化,“翻译腔”严重。

3 信息化时代译者翻译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信息化时代语用能力的提升应从培养文化差异辨析意识、信息检索能力、协作互检精神等三方面开展。

3.1 提升敏锐的文化差异辨识意识

信息化时代翻译量大、内容广泛、信息知识更新快,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始终应具备较强的文化对比意识,也即文化差异意识。翻译时,不应逐词逐句地进行机械式翻译,应尽可能考虑到源语所承载的背景信息以及译入语与之相应的对等表达,即不仅要做到语言对等,而且更要做到文化对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语言转化准确自然,也就是地道传神。文化对比意识的培养,要求译者增强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平时,多读一些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体会其中的文化背景信息,多听一些英语报道,掌握实时新闻消息中出现的热点词汇、惯用句型等,并加以比读,积累好的、地道的表述等。创造一些仿真的英美文化场景,并不断模拟练习,提高我们的语用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尽可能避免母语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好文化正迁移。好的译文不仅需要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也需要其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强对译入语文化的领悟力和敏感性,提高文化转换能力,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3.2 提升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

信息化时代的翻译服务,离不开互联网,译者要通过网络查询与翻译任务有关的资料,检索自己所需的信息。具备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译者能够很快查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提高翻译效率与准确率。优秀的搜索引擎如 “谷歌”(GOOGLE)、维基百科、柯林斯语料库词典、灵格斯在线词典等,或是相关专业领域的网站也提供相关查询,利用好这些电子工具,检索所需信息,通过检索该词的出现频率,来确定合适的译文。使用“GB(国家标准)组合搜索”,可以确定该词国家的统一译法。“试译搜索”,如果找不出该词的权威标准译法,可选择试译方法进行网络搜索,选择出现频率高的词语[6]。“关键词搜索”,拿到翻译材料后,取出一些关键词,然后进行”GOOGLE”网络搜索,如“关键词+试译词+Pdf”等,便可搜索出很多双语文章,为翻译提供译文词汇素材。这些搜索方法同样适合很多词语搭配的检索翻译,尝试不同词汇搭配,选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组合,这也为保证译文地道、降低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支持。

3.3 提升协作的团队精神

信息化时代的翻译项目内容加大、种类繁多,以前只靠译者单兵作战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翻译的要求,需要各个部门、各个环节通力协作,包括前期排版、稿件格式预处理、翻译任务分配、翻译、校对、审校、后期排版等。而其中的重要环节加翻译、校对、审校,往往同时进行,在一段时间内统一某一进度,提交译稿,做到同时翻译同时提交,一边反馈一边修改的方式。有时译者彼此间还要进行互检,以查找自己难以发现的问题。为了保证翻译项目的统一进度,做到译稿的高质量高效率,这就要求译者间要互相协作、乐于并善于沟通、具有查漏补缺的团队合作意识与精神,尽量避免由于个人认知差异带来的跨文化休克或语用失误[7]现象。

4 结语

信息化时代的翻译服务,专业化、产业化趋势明显。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较强的文化差异辨识意识,尽可能降低“语用失误”,提高自身的职业翻译能力,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电子工具应用能力,如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应用(CAT)、信息检索工具使用等。最后,译者还要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团结协作,保证翻译项目如期又好又快地完成。

猜你喜欢
译者时代信息化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4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