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内涵

2018-03-28 18:35:37吕璐璐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忠信君主论语

吕璐璐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51000)

《孔子家语》中说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1]概括来说,就是“言行忠信、仁义谦虚,豁达自强”,这也是孔子教导弟子时所秉持的目标和其一生不懈的追求。而作为孔子思想集中代表的《论语》关于“君子”的论述有一百多处,从内涵、特点、做法等多方面对“君子人格”的内涵进行了说明。

1 相关概念溯源

“君子”在古代是指国君之子,作为国家最高管理者的储备人才,他们从小就要学习为君之道,主要包括理想人格的规范教育和为政治国之道。所以“君之子”自然就成为子民们在品行修养上学习的楷模。后来,“君子”便成为了对那些道德学识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君子”一词,最早形成于《诗经》。《诗经》中的君子多指与女子心心相印的丈夫或男子。

后来,在《论语》中,“君子”这一词被孔子定义为德才兼备的理想人格。通过“君子”“仁人志士”“贤者”“圣人”等词,孔子从形式和内容上改用了“君子”这一称号,赋予了它深刻丰富的内涵与标准界定。也使其成为儒家培养人才的规格标准和教育理想人格的代名词,是儒家所追求的圣贤人格代表。

2 君子人格四要素

怀着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信念,孔子广开私人学校,一方面传播其君子之道;另一方面希望培养出具有“君子人格”的学生。正如《论语》所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75笔者认为这就是孔子对君子人格培养的完整论述。

2.1 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论语》中,“文”的表层意思是“文饰、修饰”,深层意思是指“知识教育”或“文化教育”。

借棘子成的提问:“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2]134子贡回答时强调“文”和“质”同等重要,并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134的观点。这说明了“文”在君子品格培养中的重要性。

要具备“文”这一品质,首先要做到好学。《论语》开篇第一章第一句就是鼓励人们好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1

孔子认为,如果人不学习的话,便会 “愚”“荡”“贼”“绞”“乱”“狂”。 仁、义、礼、智、信这五种良好的品德修养的养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目标的实现,均需要不断努力学习来达成。并且孔子以身作则,十分好学,正如孔子在《论语公治长》中所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2]52

其次,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认为,第一要注重对经典文献,即《诗经》和《礼记》的学习。在《论语泰伯》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84孔子认为《诗经》在学习君子之道中具有启蒙和基础性作用。这本书是“思无邪”的一篇著作,其内容都是源于日常生活话语情感,可以激发人内心的善良和纯洁。拥有了最基本的善良性情之后,再学更加艰深变化的道理就有了立足的准则。

第二,孔子提倡,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加强自我约束和自律,从而使人们具备“文”这一品质而成为君子。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以学文。”[2]3

在此,孔子认为,道德教育是在学“文”之前就应该具备的品质,同时要做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方可为君子也。

在学习的内容方面,孔子还认为,学习过程中不应拘泥于具体的技艺学习,而应该着眼于大局。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2]227

在这里,孔子并非轻视具体的方法、知识和技能,他只是反对拘泥于此,这样难以成就君子的大格局。孔子认为,君子还是要首先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人格修养,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学习其他的技能知识。否则因“泥”而难以“致远”。在此,“致远”就是远大的事业,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行”。

2.2 行——克己善身,兼济天下

孔子认为“行”的表层意思是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正如他在《论语子路》中说:“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2]144借此,孔子提出君子从不马虎对待自己的言行举止。

更深层来看,“行”还有行动、实践的意思,要成为君子,更要在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学以致用,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即出仕为官。在《论语微子》中,孔子提出了“不仕无义”[2]222的观点。他认为,出仕做官是对“长幼之节,君臣之义”[2]222的遵守。即使生逢乱世,只要有才能,就应该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是在自己个人的精神世界和小天地里自得其乐。出仕为官是君子的责任,至于提出的政治主张行不行得通,这就不是君子应该看重的事情,君子做到无愧于自己内心就可以。而不能“欲洁其身而乱大伦!”[2]222

在《论语》中,孔子认为,君子人格的修养最终要在躬行践履之中实现和完成,否则,就算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2]146,但是“使於四方,不能专对”[2]146,又“亦奚以为?”[2]146所以,孔子一直提倡君子应当“讷于言而敏于行”[2]146。孔子更反感“巧言令色”的人,这太过脱离实际。作为君子,本应当“耻其言而过其行”,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如果暂时做不到的事,就不要先说。

在《论语》中,孔子通过和“子产”的对话,提出了君子的“行”的四点表现。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2]46

在此,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有以下四种品行:自己本身行为庄重,侍奉君主恭敬有礼,养护百姓恩惠好施,役使百姓依法度之。这也是君子治国安邦应有的品行。这四点概括起来,即忠于家国,信于亲朋。

2.3 忠——竭心为人,尽力为国

“忠”是学习了“文”并致力于“行”之后的升华,是孔子教导弟子的主要内容,也是君子基本的德行。

所谓“忠”,既是指内在的忠于自己,不欺己,也指对外为人谋事竭心尽力,忠心于君主,尽责于国家。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2]80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2

不论是君子“坦荡荡”“无所畏惧”,还是“每日三省”,这都体现了“忠”的重要性。它是一个人立身、处事和生存的基础,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实现人与人之间良好沟通与合作的重要前提。儒家的“忠”除了规范一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之外,还规范着上下之间、个人对国家民族之间的道德关系。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2]83

这里的“忠”主要是指臣下对君主,下属对上司要尽心竭力服务的道德关系。因为君子忠于君主忠于国家,所以可以“托孤”“寄命”。

同时,“君臣有礼”不仅要求臣子要忠于君主,做到事君不欺;君主也应当以礼相待,即君臣有义。

定公问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2]27

当然,君臣之义也有前后关系。即在“君使臣以礼”[2]27的前提下,“臣事君以忠”[2]27。君主和臣子都应该各自安守本分,只有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136,才能实现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宁,天下大治的美好愿景。

2.4 信——徙义崇德,言信行果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一般而言,“忠”和“信”是相互联系的。两者都包含了对亲朋好友和国家民族应有的态度与责任。只是“忠”更侧重于君子品格在国家层面的表现。而“信”则侧重于其在与人交往之间的态度与方法。

“信”既指君子要讲信用,也指要信任别人。通过“主忠信”“敬事而信”“谨而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词,可以看出,“信”是儒家着重倡导的为人处世的规范,也是“义”的代名词。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2]6

因为“信近于义”,所以君子能做到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表里如一,内外一致。即君子“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那又为什么要重视“信”的教育呢?孔子认为君子只有立信在前,才能取信于周围的人,才能成就事业。而不讲究信用的人,孔子也不知道他们还能做什么。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2]229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2]17

更难能可贵的是,孔子认为,君子要讲究信用,但是不能不顾原则地讲信用。非正道的事情,君子是不会做的。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也说“君子贞而不谅。”就是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从更高层次来看,“信”也指君主治理国家时对民众和臣子应秉持的态度。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3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君主要做到谨慎处理国家的事务,讲究诚信。这不仅仅是君主个人品行修养的问题,更是因为“民无信不立”。“信”不仅是个人道德品行的一种要求,更是在做到“忠”之后君子人格的落脚点,也为儒家所追求的“君子人格”一词的四层含义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3 结 语

正如清末的著名文学家辜鸿铭先生所说,孔子的全部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君子之道”[3]。孔子一生追求仁礼,渴望可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但是究其一生,孔子也没完成这个目标,只能在晚年感叹一句:“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2]75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研究孔子的君子教育思想,是对孔子的德育思想的延伸思考,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君子人格”内涵的历史反思。当前,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所未有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学习《论语》中的君子之道,养成“文行忠信”四点优良品质,是我们怀有家国情怀的中华儿女的本责所在。

猜你喜欢
忠信君主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五张羊皮
当代皇室
和谐君主帝喾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西藏研究(2017年5期)2018-01-30 08:39:00
联墨双馨
对联(2017年2期)2017-05-22 06:12:41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读者(2017年9期)2017-04-12 18:22:38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