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建设视域下福建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3-28 18:35李俊丽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双师福建校企

张 娟,李俊丽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财会系,福建 福州350202)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以下简称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与地方产业发展高度契合,根据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并营造与之适应的校园文化氛围。地方高校应与企业互动,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科技攻关,共同促进资源共享、人员交流,建设校企合作共赢的联合体[1]。地方高校以培养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亲产业”人才培养符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宗旨。目前福建积极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的融合。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根本原因在于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随着福建自贸区的建立与发展,福建地方高校面临地方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挑战。探索福建地方高校的“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地方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加强合作,积极开展专业结构调整,校企共同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1 福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缺乏对接平台

地方高校应探索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服务地方产业为宗旨的办学之路[2]。这需要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虽然福建的大多数地方高校办学时间短,但是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甚至处于“关门”办学状态,缺乏主动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对接的意识,也没有建立与地方政府和地方产业对接的平台。这导致地方高校不了解地方产业发展状况,地方政府也不了解本地高校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这不利于学校培养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1.2 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脱节

地方高校培养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福建一些地方高校仍然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虽然一些学校设置了相当多的实践类课程,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专业实践的机会不多,难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据有关调查表明,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写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目前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与企业的实际要求之间普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福建地方高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加强实践教学和学生的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3 专业结构与产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

由于历史原因,福建以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走轻工业化之路。随着形势的变化,福建加大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且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在《福建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快提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装备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海洋高新等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这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一些地方高校的专业调整严重滞后,不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海洋、新能源、生物、新医药等产业的人才缺口大。与第一产业相关的农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学体系不合理,也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福建地方高校应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优化专业结构,才能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

1.4 “双师”型师资队伍不成熟

地方高校发展时间短,师资队伍结构还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应用型本科教育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还没有建立起来,受到学术型、专业型等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地方高校培养地方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目前虽然地方高校的教师普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理论教学经验,但是普遍缺乏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经验。而且地方高校缺乏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制和“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导致“双师”型师资严重不足,“双师”型师资队伍还不成熟。

2 构建地方高校“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2.1 在政府主导下搭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平台

政府是地方高校和企业联系的纽带,政府应积极引导高校、企业加强沟通和交流,建立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平台,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3]。政府应加强服务意识,把握地方人才供需状况,为高校与地方企业牵线搭桥,为高校与地方企业搭建合作平台,方便地方高校了解地方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方便企业了解高校人才培养状况,促进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或知识产权转移。这既可以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也可以为地方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

2.2 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地方高校应认真调查研究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规格和规模,满足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种高级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应与地方企业加强合作,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首先,选择合作企业,依托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技术装备等,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其次,建立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建立合作机制,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学生,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企业的要求。最后,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高校教师往往不熟悉企事业单位的运作流程和运作模式,教师缺乏创新创业的实际经验。地方高校应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师。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赢”。一方面,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提高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企业人员通过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对学生素质、能力及其发展潜力有更深刻的认识,并更好地按照企业的需求培养学生。

2.3 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契合

产业需求是影响专业设置最重要的因素,产业需求引导专业结构调整,专业结构调整影响地方产业发展。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相互影响,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之间必须高度契合,才能形成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福建地方高校必须把培养符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发展目标。由于对台政策的历史原因,福建工业化进程缓慢,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格局,高校的工科类专业相对薄弱。随着两岸形势的变化,福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才需求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福建高校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医学等紧缺学科的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培养信息技术、新能源、海洋等高新技术类专业人才。高校要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首先,政府部门应对地方高校的专业发展规划加强指导,使高校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调整专业结构和开展重点学科建设。其次,政府应根据专业调整方向,配置教育资源,确保高校专业调整到位。最后,高校应树立危机意识,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调查研究地方产业发展趋势,充分论证专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

2.4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福建地方高校还十分缺乏行业企业工作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影响地方高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转型高校的重要任务。首先,实施开放的用人机制,引进“双师”型教师。地方高校应制定灵活的人才政策和人才引进办法,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以引进行业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充实教师队伍[4]。其次,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地方高校应制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计划,加强校企合作,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生产实践,鼓励教师积极到专业对口的企业挂职锻炼,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最后,完善“双师”型教师考聘机制。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和认定办法,对“双师”型教师加强管理,并将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的表现与年度考核和工资绩效挂钩,激励教师在企业积累专业经验和提高专业能力。

猜你喜欢
双师福建校企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福建医改新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