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九通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7年,国家出版基金经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立,用于鼓励支持优秀公益性出版物出版。11年来,国家出版基金始终坚持“体现国家意志,传承优秀文化,推动繁荣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宗旨,推出一批又一批精品,至2018年,国家出版基金已累计投入42.4亿元。随着基金作用日渐凸显,申报项目数量逐年上升,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音像和数字出版物所占比例非常小。2018年度资助的所有项目中,图书占90.1%,音像制品和数字出版物共占7.2%,[1]湖北九通电子音像出版社的音像项目《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成功入选。
《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规划项目,从湖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精选60个项目,详细介绍各项目的内容、起源、发展、社会影响及现状,内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间美术、民俗等五大类,总时长约300分钟。它在探寻非遗项目的历史和发展中与社会变迁对话,集图像、文字、声音、影像于一体,真实、生动、完整地记录和再现了湖北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立意新颖、构思精巧、内涵独特,得到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员一致肯定,是一部凸显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及审美价值的音像出版物。
九通社自2011年出版的《开心果》和《阿特的奇幻之旅》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以来,不断有电子音像项目在国家级、省级相关奖励和资助项目中入选。作为一家中小电子音像出版社,九通社在努力寻求音像行业衰落困境和规模劣势的应对之策的同时,通过多年探索,在重大项目的政策研究、选题策划、项目申报、运作执行等方面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就出版社而言,有出版项目入选国家出版基金,不仅是一种荣誉,也是对出版物质量的极大肯定,对出版社的品牌建设和市场影响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中小电子音像出版社本身处于音像行业衰落的劣势之下,夹于传统出版与新媒体出版之间,苦苦探索出版转型之路。转型发展需要项目带动,它们更需要一批精品项目帮助出版社树形象、立品牌,争取各类出版基金项目的支持和肯定对它们来说意义重大。然而,中小电子音像出版社与大型出版社相比,一方面在信息渠道、作者资源、发行途径、人力物力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一方面音像产品比图书研发难度高、耗时长、投入更大,既要解决经营压力,又要抓重点项目建设。中小电子音像出版社要为申报国家项目做好储备,就必须明确自身定位,从特色和优势出发,扬长避短,把日常出版工作做好、做精、做深,有了长期积累,关键时刻才能脱颖而出。
湖北既是荆楚文明的发源地,又是三国文化的重要发生地、红色文化的富集地,坐拥丰厚的历史文化宝藏。做好荆楚文化的挖掘、研究、宣传等工作,发掘荆楚文化的独特内涵和现代价值,既是当地出版社履行文化担当的内在要求,也能有效提升其社会影响力。九通社利用地域优势,以打造“九通地方特色文化音像库”为切入点,进行项目规划,打造了《荆楚民俗风韵》《荆楚绝活匠师》《荆楚绝世之作》等音像精品,每年都有项目获得湖北省公益基金、学术出版等资助或奖励。通过这些项目的策划和实施,逐渐形成与电视台、文化机构和研究院等资源和制作单位的深度、持续合作,为申报国家出版基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出版项目的各类资金支持中,有着不同的政策侧重,并且每年都可能会随着形势的发展有所变化,国家出版基金也是如此。紧跟政策调整选题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策划和储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国家出版基金设立的目的是“用于资助不能通过市场资源完全解决出版资金的优秀公益性出版项目”,鼓励和支持的大方向就是:公益性、重大性、精品性、传世性。可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国家出版基金的重点资助方向。从载体上看,国家出版基金“以图书为主,同时资助少量科普、民族音乐、重大抢救性文化传承方面的音像制品”;从规模上看,“重点支持中小型原创项目、从严控制大型集结类项目的导向作用”,这些政策细节正是中小音像出版社申报音像项目的指路明灯。[2]
九通社从自身专业定位出发,在建设重点出版工程“九通地方特色音像库”的过程中,不断拓展选题来源、精心筛选,集中力量开发具有重大积累价值和抢救性传承价值的原创音视频资源。这些内容资源既可拆分作为电子音像产品出版、申报奖项,又可依据不同的主题进行整合策划,通过多种包装形式和载体形式灵活组合为各类产品,也为后来《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和实施基础。
国家出版基金对申报项目有成稿率和结项时间要求,其中音像制品、数字出版物须提供完整的作品策划方案和部分演示盘。而电子音像产品与图书相比,多了脚本撰写、音视频剪辑、后期包装等多项工序,还涉及到软件开发、平台搭建、内容加密等工作,整个出版过程难度大、耗时长,长期、系统的选题规划和充裕的项目储备就成为申报成功的保证。
三四年前,九通社以做好荆楚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为出发点,以精品出版为目标,甄选湖北卫视的纪录片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力图打造能呈现荆楚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的地方特色文化产品线。项目团队在逐渐丰富产品线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不少节目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非遗项目可能随着传承人的去世而人走艺绝。“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50%以上超过70岁,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3]对非遗资源的抢救、整理、记录等工作,是出版社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九通社的专业优势——数字影像,更是当下传播非遗最好的助手:不仅可记录,还可通过大众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唤醒大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据此,九通社对湖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梳理和统筹,按类别重点列出典型、稀缺性的项目,形成《非遗》策划方案。同时,对前期积累的音视频素材仔细筛选,确定可再次利用的内容资源,对选题的可操作性有了更大把握。这样,申请资助的项目与单位中长期重点出版规划相衔接,成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运动链。
但是,全国以非遗为题材申报国家出版基金的项目并不少见。要想申报成功,就必须与同类选题有所区别、有所创新。九通社将《非遗》定位于普通大众欣赏的文化影像精品,不贪大求全,而是以点带面,通过具有典型性的非遗项目来勾勒荆楚非遗资源全貌;不单纯记录非遗项目或传承人的现状,而是以传承人“妙悟”“独造”的传奇体验展示非遗遗产原生态面貌,深入挖掘荆楚文化新的内涵,达到记录历史、传播文明、服务当代的目的。此外,拍摄制作方面,在传统纪实手法的基础上,探索和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合理运用三维动画、虚拟数字技术等表意方式,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力求带给观众不同以往的观感体验。
有了明确的申报方向和成熟的项目,下一步就是准备项目申报材料。高水平的申请书是提高申报成功率的关键。项目申请书主要包括基本信息表、项目实施计划书、申请资助经费预算表等,各项内容要依据填写须知的要求规范填写。文字描述尽量重点突出、简练精准、层次清楚,对项目的特色、创新之处要表达清楚,并充分陈述申请资助的理由,杜绝出现错别字、语法、标点、格式等低级错误。经费预算部分一定要与生产人员、财务人员实事求是地测算,做到计算准确、数据前后一致。
九通社高度重视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项目申请书由责编填写、项目负责人修改,再由熟悉申报要求的总编室人员进行完善,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审读,最后由领导审核后定稿。对于资金预算的每项支出,编辑与生产制作、财务等部门一起,参考行业标准及项目具体情况进行真实测算、详细列明标准,对于特殊情况,则做出翔实说明。要特别注意的是,申请资助的金额对于申报成功率也有一定影响。九通社分析了历年申报成功项目的相关情况,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确定最为合理的申请资助比例。
为了确保《非遗》达到国家级水平,九通社邀请到以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永林、副主任詹一虹为首的专家担任创作团队,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领域有着极深的造诣。在拍摄团队的选择上,按如下要求严格筛选:一要具有文化记录片摄制经验;二要提前对非遗项目相关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三要有高效灵活的拍摄手段和良好的应变能力,因为很多宝贵镜头只有一次拍摄机会,不能出现任何纰漏。编校方面,抽取策划水平强、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编辑担任责任编辑,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并请具有高级职称的资深编辑、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审看成片,针对疑难问题组织专家进行“会诊”,以确保基金项目具有高水平的学术质量。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出版环节。为确保项目如期完成验收,九通社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办法。如针对项目建立专题生产会制度,由社领导牵头,相关编辑部主任、责编、总编室主任、财务部负责人等参加,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制定“质量和进度保障措施”“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制度,对资助经费做到专人负责、专账核算、专款专用,每一笔经费支出都有账可查、有据可依,严格确保了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益。以上措施为《荆楚》项目稳步按时间节点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几年来,九通社在项目的申报与实施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自身,通过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带动,锻炼了人才队伍,巩固了传帮带传统,促进了制度流程规范,也逐渐培养出一支管理队伍。这样的中小电子音像出版社,在面对严酷的经营压力的同时,敢接大项目,能做大项目,通过国家出版基金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强竞争力。
当然,完成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只是另一个开始。如何通过多媒体宣传推广、多渠道营销手段,将产品发行到位,让项目发挥最大的价值,让精品项目承载的文化精神焕发出孜孜不绝的生命力,这是我们仍要继续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