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报提升新闻价值的几种途径

2018-03-28 17:56中国石油报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成果基层企业

中国石油报

企业报是企业党委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舆论引导的重要平台。作为企业党委的“喉舌”,企业报具有鲜明的党报特色,发挥着宣传政策、传递信息、推动工作、服务职工等职能。然而,企业报既是宣传企业安全生产和改革发展的重要阵地,更是一张"新闻纸"。但受制于报道内容的局限性,企业报的新闻稿件以工作动态报道、经验性报道、总结式报道居多,新闻性和可读性不够强,兼具高度、深度、广度的报道非常难得,格局很难打开。

作为一名从事企业新闻工作多年的媒体从业者,时常感到困惑,那就是做企业新闻,很难跳出业绩报道的圈子,难以做出有深度、有建设性的报道。尤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日渐普及,新媒体如雨后春笋涌现,传统纸媒日渐式微。企业报更因诸多条件限制,生存和发展空间面临严峻考验。

在新闻传播方式更加多元、传播速度更加快捷、读者阅读习惯正在改变的今天,企业报在时效性、互动性上无法与新媒体竞争。在此背景下,如何跳出小圈子,提高站位,做好深度报道,提升新闻报道价值,增强可读性和影响力,已成为影响企业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说成果,总结更要经验性

对企业报来说,成果报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这些年来,企业报在报道社会化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受性质、职能和定位的限制,宣传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工作成果和业绩,始终占据着企业报的绝大多数版面。企业党委对企业报的期许,也是希望多宣传亮点,为企业传声、凝神、聚力。

而作为一张新闻纸而言,企业报又不甘心只是充当传声筒和学舌鹦鹉的角色,长此以往势必影响企业报的办报能力和水平,从而进一步降低报纸的受重视程度。这种生存和发展的隐忧,使其并不满足于简单的业绩展示,而是追求更具深度、富于启示的报道,跳出业绩说业绩,跳出成果说成果。

对此,笔者认为,企业报记者要进一步“走转改”,善于从文山会海和成果汇报中跳出来,将目光更多转向经验的总结,发掘企业业绩背后的发展理念和典型做法。这样,既不背离“主旋律”,又提升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品位。

应该说,与社会传媒的新闻记者相比,企业报记者具有一定特殊性,其主要为企业发展服务,以企业工作为主要报道内容。这就需要企业报记者转变观念、创新思维、提升素质,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透视本质,抓住企业发展和业绩提升的关键。

要跳出基层看基层。企业报记者常常感觉所报道的新闻范围不够广泛、报道内容陈旧、新闻价值有限,难以做出有影响力、有权威性的新闻。这就需要记者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在深入企业基层的同时,做到不陷入基层,提高站位、顶层审视,将基层的经验置于企业甚至国家发展的战略和大局中,将做新闻的视角从“仰视”变为“俯视”,从而获得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格局。

要跳出汇报看汇报。会议报道和成果汇报是企业报难以回避的课题。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会议消息,笔者认为则是新闻资源的极大浪费。对此,记者要多问为什么,作对比分析,找共性和个性,而不是做投影。通过提高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发现会议之外的新闻,这样做出来的报道,才能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心头一惊。

总而言之,成果报道在做好日常动态新闻采写的同时,要更加关注成果背后的经验总结,将成果说深、谈透、析明。

谈问题,揭短更要建设性

企业报不能只报喜,也要解忧。如何抓住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展选题策划和新闻采写,提出解决思路、建议和对策,反映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新动向,切实发挥参谋和智囊的作用,是企业报提质增效的关键。

对于问题报道,首先是要转变观念。谈问题,不是亮家丑、找麻烦,而是帮助企业抽丝剥茧、推动工作。通过记者的观察和调研,发现困扰企业发展的心头之痛、之忧、之虑,引起决策者的关注,这是对记者要求的进一步升级。而在方法论上,问题报道要轻揭短、重建设,将新闻的聚焦点不是放在伤疤上、而是放在诊断报告和诊疗方案上。总而言之,做问题报道不能“伤口上撒盐”,而是要帮助和提醒决策者发现问题,找出所在解决之道。

要提高新闻策划意识和水平。坚持“策划先行”,要根据每个阶段的报道要点和重点,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积极主动出击,不回避不躲闪。事实上,对于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者来说,也不是不能接受其他的声音,反而很欢迎一些经验性的真知灼见。新闻选题策划地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石油报》近几年持续打造的《借势升级》就是一档典型的揭短式新闻栏目,其报道思路通过指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探讨企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档升级的过程,推出了一批具有启发性的报道选题,得到了读者和企业领导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要提升记者建言献策的能力。如何通过新闻,为企业发展找问题、说对策,不能只是简单的镜子式反映,而是应该趋向综合的透视式反应。罚单,大家往往谈之色变,尤其在企业更是避之唯恐不及的东西。笔者在之前的一片新闻报道中,以罚单为题做了一篇《一张罚单引发的连锁效应》,就是采用的这种报道思路,突出新闻稿件的建设性。稿件抓住操作人员未能正确穿戴防护用品,场施工人员未及时制止、上报从而受罚的新闻事实,展开追踪,通过新闻语言为企业基层安全管理提出了解决之道。稿件刊发时,编辑配发了短评《不让一张“牌”倒下》,新闻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有调查,思考更有前瞻性

上世纪20年代起,面临无线广播和电视新闻的挑战,美国报人开始更加专注“何因 (Why)”、“怎样 (How)”,这就是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深度报道。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移动端技术的极大进步,加之新媒体的博兴,传统媒体逐渐式微,深耕深度报道的土壤,是纸媒应对网络挑战的有力武器。

对于企业报来说,记者要善于从会议里、从材料里淘宝,改变习惯性思维,更多以深度报道的眼光和视野审视新闻事件。

对于企业报来说,要能紧紧抓住企业和企业员工关注的行业和企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以及工作和生活中的难点问题展开新闻报道,同时,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为企业提供较全面的行业发展资讯,增加信息的有效性、权威性和前瞻性。对一些前沿性、全局性、实用性的信息素材,通过资源整合、集约,使报纸更好地为决策者服务、为企业服务。

一是深入基层、身入基层。要高度重视基层采访。有时候,身边的记者朋友常常抱怨,感觉没有选题、没有新闻,更难有什么真知灼见。笔者以为,这恰恰是深入基层不够,对基层的情况还停留在蜻蜓点水的阶段。此前,在大家已经写得有些滥了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选题上,笔者通过与基层技术能手的深入交流探讨,从工作机制体制方面出现的问题入手,采写了《从土专家到“高精尖”——基层创新工作室现状调查》,迅速引发了读者的热议和关注。这样稿件就跳出了一般的工作报道格局,指出了基层创新工作室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继续发展的建议,既有启发性又具建设性。

二是要提高思想境界和思想高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很多时候,我们写不出具有全局性的报道,很大程度上是“只缘身在此山中”。2016年,笔者在一次采访中,发现石油勘探开发中的“55X”合作模式,汇聚了甲方、乙方以及管理层和专家学者的多方意见,写出了《55X,要得要不得?》的调查式报道。报道没有局限于一家企业或者一个领域,而是通过多维视角审视这一合作模式,对其中的“风险共担”“互利双赢”机制创新,以及推行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从而更具行业关怀,自然很容易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三是要注意掌握大量的背景资料和历史。我们常说“七分采、三分写”,必须掌握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才能对事物作出更加综合和集约的考量,从而在调查研究中更有底气,更具远见卓识。所谓“穷记者”、“富记者”,正是看其掌握和获取信息的丰富程度。笔者从入职新闻岗位伊始,便注意分门别类建立各个领域的素材库,对于能够收集到的历史资料更是敝帚自珍,从而积累了大量油田勘探开发的历史资料和学术信息。2012年,大港油田塘沽区块非常规油藏开发获得历史性突破,笔者通过历史钩沉,将其置于大港油田近半个世纪的开发历程中整体关照,使得稿件的厚实度大幅提升,在行业内引发热议。

猜你喜欢
成果基层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验收成果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工大成果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