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1978年,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提出“媒介融合”概念。21世纪后,媒介融合渐趋成熟,尤其是数字技术的成熟直接导致了媒介融合。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发展,以及媒体行业的日新月异,社会各界需要越来越多既拥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教育经历的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学位学生。媒介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朗,给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教育带来了挑战,学校和学生如何跟上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学习最新的知识和理论,积极进行社会实践,紧跟业界的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基上,本研究将以民族志和观察的方式,探索我国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的优点和缺陷,以及学校和学生应如何适应和融入媒介融合环境。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称,然而,我们却不能把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截然分成不相关的两类。人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人,人类精神文化活动就是在社会场景中展开的,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社会现象又源于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个社会生活整体,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映同一社会生活,因而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正是这种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构成了二者内在的亲缘性与统一性,成为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一体化的客观基础。
人文社会科学是研究人和社会一切现象的科学,相较于自然科学,人文关怀对这样的学科来说更为重要,而新闻传播可以关怀到人的各个方面和层次从物质到精神从国家到个人从主流阶层到弱势群体。如果说其他领域的人文关怀更注重实际效果的话,新闻传播则更注重其抽象或者说无形效果。因此,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为人类传递信息,整合社会,影响人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建构人类的“拟态环境”的学科,不论是将来从事学术型研究还是实践,都需要了解“人”究竟是什么,什么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新闻传播专业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学科本身就包含传播学和新闻学两大类,作为需要同时掌握理论和实践的专业硕士学生,本学科的理论基础自然不能落后。笔者所在的安徽大学,是安徽省一所“双一流”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的优势。学校为专业硕士学生设置了具有较强理论性的新闻学专题讲座、中外新闻事业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在学术研究和理论研究时需要用到的专业基础和研究方法,这些课程设置都是偏理论和学术的。
除本学科理论外,作为一门“站在十字路口”的学科,新闻传播学也需要汲取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养分,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且俗话说“新闻无学”,无论从学科本身,还是学科外延来看,其它学科的教育都必不可少。同时,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更需要拥有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型视野,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在本专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其它专业的知识,将本专业的功底发挥到最大效应,因此学校应为新闻传播专硕学生开设拓宽视野的相应课程。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愈发明显。新闻记者的天职就是采集和传递信息,因而他们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有学者更是将新闻记者称为“无冕之王”。但是由于新闻记者素质良莠不齐,虚假新闻和不实报道屡见不鲜。如何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摆在众多新闻记者面前的重要问题。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传播的平台和渠道多样化,人人都可以变成一个“新闻人”,一个“传播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对未来的职业新闻人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无论媒介环境、技术环境如何变化,新闻传播教育是不能改变的基础教育之一。
据亲身实践和观察,我国高校中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有很多都是跨专业考试和学习的,在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前,并没有进行过具体的新闻传播方面的教育,不能够完全了解新闻传播行业在社会中承担的责任,加上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更倾向于职业教育,他们中的很多人最终会走上新闻职业道路,因此对新闻职业道德的培养至关重要。
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传播内容多角度多形式在不同平台发布,相同的内容需要针对不同平台的特点进行制作和传播,需要对各种传播渠道,不同渠道的传播效果,已经多渠道传播同一内容的效果有全面的认知。不同渠道、不同内容的受众也有其各自的特点,因此这里的全局意识,首先是指对新的理论的全面把握。从拉斯韦尔5W理论中提到的各种传播要素,到新闻价值、新闻要素等等很多理论,在媒介融合时代都有了新的变化,这些新的理论变化已然变成了学界的研究热点。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来说,虽然对发现新理论并在理论研究和学术层面做出一定的推进和贡献的要求不如学术型学生高,但作为以后各个新闻传播机构的中坚人物,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紧跟学术热点,才能更好地为实践服务。其次,培养自身的全局意识,要求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做到把握局势,力争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无论理论基础如何扎实,不得到实践,最终是无法进步的。同时,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最大的区别在于专业硕士更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践操作在专业硕士的教育中的比重更大。
现如今大部分的专业硕士在毕业之前都添加了一项要求:不少于6个月的实习,而这对于学术型硕士并不是必须的,还有很多学校给专业型硕士配备了校内和校外两个导师,这两个导师分别负责校内的教育和校外的实践培养。以笔者所在的安徽大学为例,学校要求不少于6个月的实习,并且在第二学年会安排实习答辩,作为毕业论文答辩的一部分。同时,学校与安徽省各家媒体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第一学年的在校学习结束之后,如果同学没有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学校会进行推荐,将专业型硕士的学生安排去省级和市级各大媒体,让学生以最快速度接触到前沿的媒体,深入体验媒体人的工作。除了安排学生进入各大媒体单位实践,学校的课程设置上也添加了很多实践型的课程。安徽大学为专业硕士学生开设了报纸编辑课程,每一节课请不同平台的佼佼者进行授课,例如微信公众号创始人,前中央电视台记者,合肥报业集团编辑,新华社记者等,以他们的亲身经历给学生带来最前沿的案例。
不同的国家和政体在新闻传播政策、实践和环境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且中国并不是新闻教育的发源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在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都迅速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例如,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课程内容方面,既有占学分约 1/3 比例的面向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也有 2/3 比例的针对各专业领域的特色训练。学生在完成必修的4 门核心理论课之外,可以在33 种方向中选择任意方向学习专业技能,这些目前在中国的院校中是做不到的。除此之外,国外的媒介融合发展比中国更早,发展的相对完善和成熟,与国外院校和媒体进行合作交流非常有利于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的教育。笔者所在的安徽大学自2014年开始,与澳洲华厦传媒集团进行合作,每年会选拔英语和专业相对优秀的学生去澳洲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已经实习完毕的同学都表示在国外实习中获益良多,对他们培养国际性视野、接触前沿的媒体实践有很大帮助,希望能更好地利用到以后的工作中。
虽然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几年,并且各大高校积极在培养和教育中探索新模式,但现存的教育和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首先,专业型硕士要求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但由于理论和实践的培养需要同时进行,在两年或三年内完成,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常常无法面面俱到,很多学生在完成学习获得学位后,常常发现自己“通而不精”,无法在一个固定领域内占有一定优势。其次,由于学生和教师的比例较小,可选择的课程有限,使得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有一定的脱节。最后,在实践和实习环节,由于学生的数量多,实习单位数量有限,不能全部接收并进行一对一的培养,实习环节并的培训和最后的把控有一定的难度,且评判标准的制定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实习环节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这些都是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和改进的。
总的来说,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学校应积极学习来自海内外的优秀经验,加强各个学校的经验交流,学生也应积极和学校配合,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也要和学校进行交流和反馈,才能真正发挥专业硕士的最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