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电视台
鲜活、创新是新闻永葆青春活力的根本保证,电视节目创新是文化自信的表现。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新闻媒体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电视新闻受到了网络、广播等一系列媒体的冲击,在此情况下,电视新闻在选题方面的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国家广电总局在日前出台相关文件,就鼓励在节目报道和形式上要创新,推进发展,作为省市级媒体也是按照要求在推动相关节目报道上自主融合创新。
只有观众喜欢,才能赢得市场。从2009年开始,央视改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改版力度最大的,就是新闻频道及新闻类节目,多档重要新闻纷纷变脸。央视风格多年来在观众心中,俨然已经定格。然而改版后的节目,形式新颖,内容构成显得更加有分量,极大地增加了新闻信息量,时效性也明显增强,加入了评论元素后节目也格外吸引观众眼球。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新闻节目不需要悲观消极地“坚守”,而需要准确的找好重点,保持向上自信,做好节目的策划报道等相关工作。这种所谓的“定力”就来源每个传统媒体对自身节目定位、与新媒体的竞争力的准确把握和执着自信。只有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增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吸引力,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时效性、准确性、真实性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特征。但时下,随着媒体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传播信息的速度随之就变的很快。仅就节目报道而言,不仅需要选题、策划、采访、撰写,还需要后期制作剪辑等处理,尤其是对于一些调查类的新闻专题节目更加耗费时间,这大大地降低了新闻的时效性。
记得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什么要采访?因为故事需要直接引语、需要精彩的对话。直接引语是新闻作品中最有冲击力的建筑材料。”[1]但是现在的电视新闻节目,不少记者缺少用电视语言“讲故事”的能力,一味的平铺直叙,同期声丧失人物魅力和性格特征,缺乏充满动感、原汁原味的采访第一现场的呈现。
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报道和宣传,都可以通过电视新闻播发,对受众产生激励和鼓励的作用。然而不容忽视的另外一个重大作用就是信息职能,它往往被淡化,不能满足群众对信息的渴望和需求。[2]
电视新闻节目究竟为谁报道?这主要取决于向上级媒体供稿,宣传往往忽略了大众对信息的需求,归根结底就是观念和思维导向的问题。新闻报道,最重要的是要以观众为基点、为重心,加强人文关怀,在引导舆论方面有所作为,在社会面临危机时,真正成为社会公器。[3]
电视新闻科学化的方式对节目载体进行采编,需要抓住机遇,拓展每一档节目的生存空间,从而提高可视度收视率。
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标准是什么?答案很多,“观众喜欢”必不可少。在认识上、思想中要始终坚持声像一体、声画相结合的意识,电视新闻的基本规律要必须尊重。新时代就要从形式、理念、手法及内容创新上着手,电视新闻节目的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比较起来,最为重要的就是在内容上要创新,让布局更加合理,才能有一定的收视高度。如果在推动电视新闻节目从内容形式一直不断创新,就可以在众多传媒中的竞争里有相当的一席之地。创作出人民群众满意的高质量的新闻节目。[4]
信息量在新闻中应该是受众最想知道也是最应该知道的,传递有用的信息越大,说明这则新闻自身的价值就越大。在当前,民生新闻可以在新闻媒体中多加报道,增加关注度。
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说到底是人才的创新。电视新闻工作者要主动学习,提高政治站位、提升职业道德、增强业务本领,熟练运用电视新闻规律,方能创作出不负时代、不负祖国、不负人民的电视新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