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环境下大众传播的美学解析

2018-03-28 16:48杨申正
传媒论坛 2018年9期
关键词:媒介特性形式

杨申正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所谓的大众传播也就是美学精神的一种传播载体,在当前背景下,随着新媒介的来临,这给大众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并且也呈现出多元化特性,使得人们生活形式以及方式发生了改变,给人们审美方面带来了冲击。从媒介角度来说,其也就是讯息,在信息设备环境下,媒介出现了全面改变,各种新型媒介的产生,提供了诸多新的讯息,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在向总统尼克松提出相关报告时,首次提出了新媒介,在此之后,新媒体得到了广泛发展和普及。下面,本文将进一步对新媒介环境下大众传播进行美学分析和探究。

一、新媒介的基本概述

从新媒介自身角度来说,截至目前依旧缺少一个较为权威的含义界定,在新产物出现之前,必将会存在旧产物,在这种理念下,新媒介中的“新”则是鉴于在其形成之前的传统媒介来说。针对传统媒介来说,其主要包含了报纸、造纸、印刷媒介等,也就是主要以传播文字、图像等内容为主。而电视、广播则是以电子媒介的形式出现,传播的内容往往以声音、影像等为主。所谓的新媒介则是在数字电视技术、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作用下,把无线通信网络以及卫星传递等当作媒介,把电视、电脑等当作终端,向群众提供视频、影像、语音等服务的一种传播方式。由此可见,这一词汇在当前应用时间并不长远,仅仅为几十年。但是新媒介起到的功能不容小觑,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必将会在我国大众传播中占据较高地位,有着较为理想的发展前景。

二、新媒介环境下大众传播具备的主要特性

和传统媒介进行比较,新媒介自身含有较强的根本性以及革命性特性,在新媒介环境下,以网络媒介当作代表的新媒介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从当前情况来说,其也是最为满足当前需求的传播方式。具体来说,新媒介环境下,大众传播方式具备的特性主要由六点,其分别是双向互动性、异步性、非受控性、全球性、碎片性、多媒体性。下面本文将具体对这六个特性进行阐述:

(一)双向互动性

在新媒介环境下,大众传媒由之前的基本单向逐渐变成双向互动,在信息接收方面更具主动性,进而得到人们的应用和普及,受众建议反馈也更具直接性和便利性。

(二)异步性

受到新媒介的影响,使得其具备了异步性,受众能够采用点播的形式,不会在受到时间以及地域等因素的制约,可以随意选择时间或者地点进行相关资讯的收集和查询,以此能够反复进行观看。

(三)非受控性

在数字化传播媒介的作用下,能够让信息传递更具自由性,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给海量信息查询和观看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全球性

针对新媒介来说,其可以将传播范畴扩充到全球,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上的交流和传递。

(五)碎片性

新媒介自身含有分化特性,可以让信息传递更具分众性和小众性,受众分化能够产生诸多受传者群落碎片。

(六)多媒体性

新媒介具备较为提供多传媒信息和产品的能力。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把诸多传播功能汇集在统一的系统中。

三、新媒介给大众传播带来的影响

(一)基本国情方面

在计算机技术全面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等得到了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在这些现代化技术的作用下,和原始媒体形式进行比较,其促进了我国新媒体的升级和改造,并且新媒介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传媒领域主要发展趋势。通常情况下,包装型媒体主要涉及了电子出版物等。但是当前我国在网络媒体发展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存在显著差异,这就需要我国有关部门加大对新媒介发展的探究。

(二)人员思想方面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原始大众传播朝着个人化双向互动的趋势发展,同时也具备较强的主体性,让传播更具无序化。人们在享受新媒体带来的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会给其思想方面带来负面影响,这就要求人们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意识到其提供的负面效应。并且,通过构建大规模网络站点,让网络由无序传播朝着有序传播迈进,通过科学设定媒体产品,挣脱对西方国家传播信息和技术的依赖,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引导网络运行合理规范。

(三)传播科技方面

通过科技上的传播,不但会给传播媒介的未来发展带来直接影响,同时还能促进传播效率和水平的提升。此外,受到新媒介理念的影响,使得我国传播理念出现了全面改革,在这种情况下,也促使了传播科技可以作为推动传播发展的主要力量。

(四)网络传播方面

从网络传播自身角度来说,含有较强的超越时间性、超越空间性以及超越媒体性等特性,就会导致原始传媒将不再具备一定优势。在网络传播的环境下,其产生的影响力将会远远高于原始媒体,并成为传播媒体的龙头,将会在媒体领域中占据较高地位,给媒体采访、新闻报道、新闻传播等方面带来一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通过构建网络交流体系,实现对网络媒体的传递和交流。

四、新媒介环境下大众传播的美学解析

(一)美学变现的演变

在人类传播历史过程,并非是指媒介取代过程,而是一种循序渐进叠加的过程。从电子媒介角度来说,可以把之前各项媒体形式当作集大成者,也就是在人类感知能力下实现科学应用。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我们得知,媒介也就是人类延伸之后形成的产物,其作者认为,任何媒介的产生,都源于人们的感知和感官,也就是对人类的感知进行了扩充。例如,印刷媒介是人类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媒介则是人类听觉的延伸;电视媒介则是人类视觉的延伸。在网络媒介中,我们可以将其当作人类的中枢神经的延伸形式,进而使得其形成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特性,其所创造的审美体现形式也具备多样化特点。

由此可见,人类艺术发展并非敬畏一种艺术形式或者流派取代另一种艺术形式,而是一种叠加的过程。受到新媒介环境的影响,诸多新型技术含有的广泛性和渗透性将逐渐增强,大众传媒审美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当一种新型媒介产生之后,其不能当作传递艺术的独立媒介而存在,而是通过参考原始媒介特性,之后将其与自身审美形式进行结合,秉持兼容并包的标准,形成自身特有的视觉和审美特性。

(二)审美意识改变

随着新媒介的快速发展,使得平民化审美意识得到了全面提升,进而给物质基础形式以及技术发展提供了支持。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自身作为一个开放性的产物,其所创造的是一个全民参与、平等自由的网络世界,受到新媒介的影响,大众传播更具独立的双向交流能力,通过网络,不但能够实现多人交流,同时还能实现单独交流等。结合网络发展统计报表得知,截止到目前,我国网络文学应用率已经超过了60%,用户规模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充。以互动交流为特性的网络文学活动为例,整个活动都贯穿于一个较为平等和自由的审美理念中,而由平民大众建设的网络文学以及文本数量的不断增多,这也预示着平民大众可以借助网络在其中获取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空间。网路民众自身具备的创造性、想象性、表现性以及个人观点等均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表达,人们有生俱来的权限得到了激发和落实。从总体角度来说,在新媒介环境的作用下,兼备平民化的审美意识实现了发挥和发展。

(三)审美交往强化

在新媒介环境下,互动并非一件不能实现的事情,而是一种必然行为。从当前情况来说,受到新媒介环境的影响,大众传播方式由之前的基本单向传播朝着双向互动的趋势发展,信息接收功能也出现了明显改变,朝着迎合受众需求的方向转变,受众思想意识和内心想法得到了全面表达。交互式审美体验在新媒介环境中有着较为显著的表现。在学者张耕云发表《数字媒介和艺术》一书时就已经对媒介改变给艺术交流带来的影响进行了阐述,随着数字媒介的出现,让艺术交流方式朝着直接交流的方向发展,以此将差异进行集中起来,成为新媒介艺术中最为显著的特性。新媒介环境中的传播方式更具互动性,可以给受众营造良好的审美感受,大规模的转变了主体和艺术之间的交流形式,引导审美主客体朝着动感的方向转变,让审美主客体出现了显著的改变。

受到新媒介环境的影响,使得审美体验更具交互性,同时也凸显了审美主体之间的独特特性。其中主体性作为近代哲学以及审美重点关注的内容,其可以更好地迎合西方国家理论精神发展需求,在主体性哲学的条件下,让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也注重文学与审美之间的主体性。美学作为一个和生存体验以及生存意义有着一定关联的科学,其应该强调主体之间的共生性,注重自我主体和对象主体之间的交流和交往,这也就是主体间性。在主体间性中,注重的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通过利用新媒介环境,让传播更具双向互动性,以此产生的交互式审美体系,让主体之间能够实现充分交流和交往,审美主体间性也可以在新媒介环境下得到充分的展现。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媒介环境下,大众传播方式以及特性等方面均出现了一定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也促进个体审美方式和理念的转变。新媒介环境下所展现出的审美特性、审美方式、审美意识、审美交流形式等都具备个体审美体验,在某种角度上将会实现人们审美方式的重新构建。但是,由于大众传播所产生的审美体验以及审美形式仅仅为人们审美体验以及审美生活方式的一种组合形式。这就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实现对个体审美生活形式的重新构建,以此大众传播能够在新媒介环境下得到良好传递和发展。

猜你喜欢
媒介特性形式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色彩特性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进一步凸显定制安装特性的优势 Integra DRX-5.2
书,最优雅的媒介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Quick Charge 4:什么是新的?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