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模式下看传统媒体的机遇和挑战
——以《三联生活周刊》为例

2018-03-28 16:48吴丽婷
传媒论坛 2018年9期
关键词:三联传统媒体内容

吴丽婷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

伴随着中国移动支付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大众生活节奏加快。与之不相称的是获取信息内容深度的缺失,碎片化时间的分散无法使知识很好地内化,用户对于优质内容付费的认可度和意愿也随之提升。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精确有深度信息成了当下的痛点,知识付费以线上支付获得内容的形式重新回归,传统媒体转型或许能有契机。

一、知识付费模式及其发展现状

对于业界和学界一直很火的词“知识付费”,主要是指内容创造者将书籍、理论知识、信息资讯等知识与自身认知积累融合,并对其进行系统化和结构化后梳理转化成标准化的付费产品,借助知识付费平台所搭建的付费机制与业务模式传递给用户,以满足用户自身认知提升、阶级归属、丰富谈资等需求的创新产业形态。其实知识付费从严格意义上而言并不算新鲜事物,传统意义上的付费买书、订阅报刊等都算是对知识的付费,但目前而言的知识付费多是特指在互联网领域下内容交换的新形态。

(一)知识付费形态及模式

自知识付费得到关注以来,互联网领域的产品形态呈多元化展现,目前主要产品形态分为:音视频直录播、图文分享、在线问答、一对一咨询等,得到、知乎、喜马拉雅FM、果壳等是体量较大的入场者,各自发展的模式也不同。根据归纳,目前知识付费主要以两大模式为主:单次付费模式和长期付费模式。单次付费模式指用户查看某一特定内容时仅需付费一次即可获得。以分答APP、微博、悟空问答为例,付费即可获得想要的答案;长期付费模式指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某一产品主动订阅。这一订阅模式较为稳定,付费价格高,受众对媒介产品的黏性较强,例如得到、豆瓣等。根据易观千帆发布的《2017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白皮书》中还提到一种模式是打赏、授权转载付费模式,即指用户查看内容后或要转载时为内容付费。以简书、公众号打赏转载为例,可见知识付费发展空间极其广阔。

(二)知识付费的发展现状

2016年,业内人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知乎、果壳(在行分答)、喜马拉雅FM、得到及其他知识付费平台相继出现。2017年各大互联网媒介平台纷纷入局,生产者和消费者迅速增多,智能推荐、社交渠道和线下场景逐渐引入。知识付费向一个更成熟、更多元的产品形态,乃至商业生态进化。随着2018的到来,“知识付费”这个概念已经迈入了它的第三个年头,信息焦虑更显严重,知识付费的用户迅速增长,知识付费产品面临井喷。从2018年“网易开年大课”开始,以社交场地为主的知识付费野蛮生长。从现实发展形态可得出,知识付费的风口正在到来,优质内容必然成为主流选择。

二、传统媒体优势分析

回顾新媒体的发展,短期内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碎片化时间侵袭着人们的生活。传统媒体因其庞大特性不能很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在尝试转型的路上,多数在悄然落没。互联网将大众本就有的付费意识培养成了免费意识,信息时代前进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物极必反的效果。人们发现免费带来的是信息的极度泛滥,我们的周围成为信息堆放场,却很难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时间和效率成本的攀升,使内容深度回归成为必然。在这样的情形下,一直唱衰的传统媒体或许能够靠这场知识付费再度入局。毕竟,传统媒体在知识付费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

(一)在内容深耕方面有一定的积累

传统媒体专业化程度高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认知,这个专业化的背景是它最好的信任背书,尤其是经历了几十年的沉淀,优胜劣汰下能存留下来的都是有一定口碑和群众基础的。例如《三联生活周刊》很好地发挥了它这方面的优势,取得了成功。所以传统媒体可以在提供基础性公共内容基础上,深耕跨界度高的、精粹度高的内容,在大众化市场完成本职,在分众化市场实现盈利。

(二)把关人角色的认可度高、公信力强

当下信息的泛滥,信息鱼龙混杂,受众每天都要处理互联网上大量无序化的信息,知识爆炸时代使得人们对信息获取渠道有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把关人”的角色越来越为社会所需,为了能寻求高效准确真实的信息,人们会开始有了付费意识,对权威的渴求比以往更高。传统媒体多数属于权威认证过的机构组织,其生产内容本身把关严谨,人们的信任和依赖感高于互联网媒体。与一些平台型媒体内容的浮夸和不实相比,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一面,可以凭借此做好付费内容。

(三)政府依托、头部力量集中

如上一条我国的传统媒体基本上都是国有的,所以大方向的舆论都是政府在引导,就连新媒体上的一些官媒,也是传统媒体衍生出来的分支。也因此能集中到更多的专业人士,提供更垂直化的需求。而这些恰恰是新媒体所不足的,传统媒体如果借势,应发挥这方面的资源优势。

(四)有可能提供更为丰富、系统的知识,让知识回归它本身,而不是只“知”不“识”

自知识付费兴起之时,付费内容泛滥后其效果一直饱受争议。用户每天花10~20分钟的碎片时间来听课,看似是节省了时间,但实际上恐怕只能做到“知”,很难做到“识”。这正是目前知识付费市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市场空白仍很大。而传统媒体自身的知识架构及体系较为完善,对优质内容的打磨有一定的优势,更可给消费者提供一个系统性的内容需求。

三、《三联生活周刊》的突围

如上,知识付费对传统媒体而言确实是一个机会,《三联生活周刊》作为我国老牌传统杂志,借助知识付费实现突围。《三联》在2017年上线了“中读”,旨在基于20多年的积淀,从纸刊到方寸屏幕,从文字到声音,开始做音频付费,受到众多读者的欢迎。2018年春节,年卡“68元”的活动在朋友圈刷屏,原定销量首日中午就完成,APP流量翻了不止一倍,《三联生活周刊》实现了一个大的跨越。对它的解读,也许可以更透彻地理解知识付费对传统媒体转型蕴含的新机遇。

(一)认识到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封面故事构建起知识地图

它从一开始便将封面作为一个大的亮点,设立了“封面大使”和“封面书单”等两个核心栏目,将其做成了一个新闻阅读产品和知识链的产品,在测评期中,栏目订阅超过了5000份。封面故事可谓是三联“IP中的IP”,消耗着编委会最多的智力讨论和人力成本,过去仅停留在了文字产品的阶段,中读APP将其衍生以提供更为多元和系统的知识服务。

(二)立足于IP本身,和读者讲故事和情怀

《三联生活周刊》本身就是一个很强大的IP, 1995年恢复刊物至今,已经有了多年积累的品牌优势以及潜在粉丝。在传统媒体日渐式微的今天,它能深谙用户心理,春节期间的年卡以“十年故事内容”打动了很多人,造成了刷屏。能成就《三联》现象的,还是《三联》本身。

(三)意识到新媒体时代渠道的重要性,与时俱进

《三联》能及时调整自身,坚持“内容为体,服务为用”。从上线“中读”到“年卡”刷屏,都能很好地做出对策,及时入场。并能虚心的和互联网公司学习和取经,走自己道路的同时又放低姿态,利用分销机制,打响了春节后社交圈的付费战争。

四、传统媒体的转型新机遇

传统媒体从生产形态上来说属于文化出版业。文化出版第一次产业变革发生在1995年,亚马逊独树一帜,首创网络书店,改变了原先支付、物流、仓储的模式,成为线上图书零售巨头,从此互联网发展迅速,传统媒体没能赶得上时代开始落后。而现下“知识付费”的回归,是文化出版业的第二次产业升级,有识人士已窥见这是传统媒体转型的一次机遇。传统媒体如若能借势知识付费,可以集传统意义上经纪人、出版商、批发商、零售商于一体,《三联》便是最好的借鉴,优质内容战胜时代焦虑成为大势所趋。

五、结束语

业内人士称从2018年开始是“后知识付费时代”,但是针对绝大多数三四线城市来说,知识付费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带来的是机遇更是挑战,传统媒体应当思考好如何把握好知识付费的风口,凭借自身的优势,实现转型。

猜你喜欢
三联传统媒体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以“三联”促“三力”共建共融谋振兴
中西医结合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2例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澳门歌剧“三联篇”之旅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主要内容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中医三联法治疗手足口病12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