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学霞
中国是论文生产大国,科技成果丰硕,应该充分发挥学术出版的文化传播功能,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学术诚信是保证期刊健康发展的源动力,然而,诸如数据造假、抄袭剽窃、论文代投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却频见报端。近几年来,国内研究生论文照抄、国际期刊论文遭撤稿事件频发,使得科学界的学术诚信问题受到挑战,科研诚信的重要性备受关注。国际期刊《晶体学报》针对中国某大学教师的学术造假行为,一次性撤销其发表在该刊的所有文章,并将其所属单位列入黑名单。这种类似休克的疗法表明国际学界对学术不诚信行为坚决打击的态度,应该引起国内学术界的深刻反思和警醒。学术论文可靠数据来源和实事求是的结果公布是论文真实性的重要体现,对于学术期刊而言,真实可信的成果是科技传播的生命线。
学术诚信的缺失滋生了学术不端行为,特别是在信息高速传播的网络时代。学术不端是指在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规范的行为。随着公众传播媒介由传统的纸质、电传等方式拓展到互联网,人们已经无可逃避地置身于开放式生存的后工业化信息时代。各种媒介将洪流般的海量信息汇集到人们触手可及的方寸之间,其简便快捷与时空视域的延伸性使受众可以随意在信息海洋中撷取所需。因此,网络时代的学术不端形式呈现隐形化态势[1]。擅长剽窃造假的“文抄公”也大肆利用这些无障碍通道尽享丰富的文献资讯,并且这种抄袭现象向高知人群演化,对社会文化影响恶劣。国内对学术不端行为现象主要是预防为主,在这点上,国外集教育、监督与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值得借鉴。当今社会,仅仅依靠学者自律已无法规避学术不端行为,拯救学术道德、重建学术诚信需要刚性约束机制和具有可操作性的阻断策略,特别是快速而准确的鉴伪方法。各种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成为防止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重要工具。本文从编辑的视角,探讨如何通过学术不端文献检索系统的合理利用来防止学术不端论文的传播,从而使诸多或潜隐或明显的学术违规行为无所遁形。
学术不端行为涉及诸多方面[1],与学术不当和学术失范有所不同。朱邦芬院士认为伪造、篡改、抄袭和剽窃是最恶劣的学术不端行为。本文所述主指存在主观层面上的涉嫌抄袭剽窃、重复发表等学术违规违法行为。导致上述不端行为的原因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界定学术不端的标准不够具体明晰,学术违规处罚更多地停留在宏观的原则层面而不是微观的实践层面。科技部早在2006年就颁令对科研不端行为予以界定,并给出明确的处罚措施;我们尚无根治学术违规行为的良药,也未形成完整且能共享的科研人员学术信誉档案体系。一些人游走在学术不端的边缘,借打含混的“擦边球”得利,这种违规虽然还不能称其为恶劣,但对学术诚信的危害非常大。
二是量化考核机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学术不端的“推手”。量化考核将学术研究这一复杂的智力劳动机械地简化为数量表达,统计数字和科研分数成为被考核者的终极追求。由于考核结果与个人评职晋级利益攸关,被考核者会盲目而疲于应付地追求论文数量。学术资质的良莠不齐导致一些人迫于考核达标的压力而剑走偏锋。事业单位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定岗定编、评聘分开使科研领域竞争日趋激烈,一些高校规定博士甚至硕士需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方能顺利毕业。面对这样的现实,一些人为了“强化”自身实力而不惜突破学术道德底线。
三是科研违规付出的成本代价远低于其可能得到的高额回报[2]。一些人借助抄袭在名、权、利等方面获得巨大收益,而由于学术违规监管的实质性缺位,其丑行被揭发的风险系数却很低,且侵权者善以改头换面的方式对他人作品的独创成分施以重新拼凑包装,这使得其侵权更具隐蔽性。即便其行为不幸被揭露,也大多不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和惩戒。例如广州某学院院长博士论文被认定抄袭,也只是调离和降级处理。代价与收益相比微不足道且风险极低的现实,造成铤而走险者前赴后继、屡禁不绝,对不端行为的查处责罚极不到位,因而对同类问题起不到应有的震慑和警示作用。
四是学术诚信还未成为学人的共识,其制度建设还有待健全。虽然近年来学术违规问题已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也提出了一系列的防范对策[3],但是持有“天下文章一大抄”观念的还大有人在,特别是青年学者学术诚信意识的淡薄更令人堪忧,重建学术道德也因此任重而道远。教育部也提出“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探索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
如今原封不动地复制他人作品的低级抄袭行为已较为少见,然而改换形式或内容后将已有成果的独创成分窃为己用的高级抄袭日趋增多,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些作者通过改换名目及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而将有效内容分解为若干“最小可发表单元”[4],这种化整为零分拆发表的论文被人形象地称作“香肠论文”,其中涉嫌侵权的不端行为呈现不同表象。
1.东摘西引拼凑型抄袭。有些人利用网络进行检索查询,锁定类似主题的多篇论文分别截取片段,就单篇引用情况看,其重复比例并不高,但通篇文章的综合复制比例却很惊人。这是一种截取多篇文章段落字句的拼凑型抄袭,作品中真正属于作者的独创成分难觅踪影,作者的功夫用在了将文献中剪辑过来的内容重新进行组合拼接。
2.数据与图表的照搬式抄袭。实验数据被视作科技学术论文的灵魂[5],而图表是数据的载体,许多研究、分析基于数据、图表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数据、图表是构成实验论文的核心内容。有些人虽然在谋篇布局、层次结构及表述等方面采用“原创”,但反映其“质”的基础核心数表却移植嫁接而来有人会“聪明”地对数据略作改动,使其形式上更像自主研究。这种老调重弹的做法在国际上是被明令禁止的不诚信行为。
3.引用抄袭。第一种:引用的“度”与“量”失当。其特点是作者完全按规定对文献进行标引著录,但倘若将引用部分全部抽掉,则文章的内容或篇幅就所剩无几,难以为“文”。即使注明文献出处,也不可以随意大块照抄他人作品字句。引用本身无可厚非,但其作用仅仅是为佐证自家观点提供辅助性支持,引用应是逻辑关系的点到为止[6],而不是过度过量的肆意抄用。第二种:引用时“避重就轻”。作者在著录参考文献时,对文中引用较少或无关痛痒的文献能逐一标引,而对引用最多、最直接且最关键的文献反而既不标注出处,也不在文献中予以著录。之所以如此,源于他们对漏掉之文献在自己作品中的“贡献”心知肚明,他们不是遗忘而是故意“忽略不计”。这种基于抄袭剽窃的目的故意“引而不著”的行为[7],行为人主观上存在对知识产权的恶意侵犯。
4.研究模式抄袭。在体育、生物、医学等科技论文中,采用相同写作模式的论文较为多见,其中大多数是由学科特点所致的正常雷同;但有些则带有非正常的“隐性剽窃”[8]性质。有的作者套用他人的研究思路、方法原理、实验条件、操作步骤、环境器械等,仅在细节上进行微小调整或替换,便成就一篇或多篇新作。这类文章不论形式如何改变,都难以掩饰其“换汤不换药”的本质,抄袭向“高级”演化[9]。
5.学术思想与见解的剽窃。与抄袭不同,剽窃是以较为隐蔽的手段暗地里对他人作品施以改头换面的伪装,但实质性内容没有改变。通俗地讲,就是深入解读他人作品的思想内涵,将之内化后以自己的语言阐释他人的学术见解,这其中不乏语言成分的原始创作因素,但关键在于重述他人见解之外是否也有些许自己的真知灼见。若通篇文章除去复述他人思想之外别无新意,成为没有灵魂的空壳,则只能将之归结为非一般的“深度剽窃”。
6.自我剽窃。过量自引的延伸就形成自我剽窃。作者在自己已发作品基础上略作扩展,仅添加少许内容即成就或衍生出一篇新作;或者重复旧作的数量虽少但却是精髓:上述情况不论作者是否将其之前的作品列入参考文献,均应归属于自我复制或抄袭,因为超量和关键引用已经构成新论文的主体或实质部分。还有在新作中大量复制个人已发作品的所谓“自引”,因其新作只是在原作基础上略进一步,自引内容已构成新论文的主体或实质部分,故本质上是一种变相的重复发表。
针对抄袭性学术不端行为,论文检测系统应运而生。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都开发了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其学术鉴伪的智能化和可靠性受到许多期刊的信赖。其中中国知网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研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索系统以其快速的检测途径和高效的效果,备受国内出版编辑部门青睐。
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其海量文献资源确保检测结果有非常高的可信度,它不但能对被检测的文献内容进行智能分析,通过语义级别处理支持模糊检测,还支持表格的自动检测及多语种检测,其强大的功能和高度的智能化为阻断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实质性保障,该系统能准确无误地搜到与之相关或高度相似的论文,精确显示重合比例,以醒目颜色标示重合位置及段落,这些不容置疑的事实数据面前,抄袭者的任何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使学术不端行为防患于未然。
通过学术不端文献检索系统的查重功能衍生出的文献追踪和监督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合理利用。有些作者在投稿时存在侥幸心理和依赖心理,甚至想通过审稿意见了解自己的稿子是否存在抄袭。笔者认为这种心理的滋生跟作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学术诚信素养直接有关。如果把存在抄袭的稿子进行登记,建立专门作者诚信系统,并对稿件的再次投稿及发表进行监测追踪,将可以很好的斩断涉嫌抄袭稿件的传播,以正学术之风。在出版单位大范围使用各种文献检测系统后,有些期刊的来稿总量呈下降趋势,这与检索系统的启用有直接关系,检索系统火眼金睛般精良的鉴伪能力对投机者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因此,开发和完善文献追踪系统,有不端行为的作者一经告知检测结果,则其日后意欲重蹈覆辙就需“三思而后行”,让学术不端系统充分发挥学术监督作用。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已在众多期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仍是出版人需要着力探索的问题。
1.学术不端文献检索系统的使用现状及遇到的问题。尽管目前国内有知网、万方、维普等多家权威的文献检测系统以及在线论文检测专家、论文检测网等专业的检测网站,但是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市场份额最大,甚至成为很多编辑部门依赖的唯一手段。而作为工具功能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仍然存在查全、准确率、时滞等问题。每种期刊选择的检测系统不同,其查重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本编辑部曾遇到同一篇稿子在某一文献检测系统的查重结果是12%,而在另一查重系统的查询结果却是46%,因此检测系统的数据可靠性是期刊使用者严格把关的重要问题。另外,对社科和科技论文的检测准确率因检测时偏重文字重合比而导致检测准确度也会存在差异。因此,针对各科目的特点合理使用学术不端检测工具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其中医学论文在检测系统过程中的问题及其防范对策研究值得其他科目的学术人员借鉴[10]。
2.科学使用学术不端文献检索系统来防止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不端事件频发的当下,如何借助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功能,防范不端论文的发表,就应该充分了解并合理选择和使用适合自己期刊的学术不端系统。对编辑部门来说,审稿、编校、出版、发行几个重要环节都要严格把关稿件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特别是审稿环节,稿件送审和出刊之前,编辑可通过学术不端检索系统进行2次检索查重[11]:第1次主要检测其是否涉嫌抄袭或引用失范(如“著而不引”或“引而不著”)。编辑初审时从系统中搜得相同主题有一定重合度的论文,可以下载其中主要的文献(一篇或数篇),复审时连同来稿一并上传或交予审稿人,由审稿专家综合审阅后给出专业判断。有些专业性很强的内容需要进行深度解读,编辑难以作出合理准确的评判,审者具备担负此任的学识,但其查重途径有限,编辑提供的比对文献恰好能为其准确评鉴助一臂之力。第2次在复查作者修改过程中不端行为的同时,旨在避免由出版时滞导致的重复发表。本刊曾遇到这样的情况:检测作者初稿时的文字复制比在许可范围内;但作者按审稿意见修改后,修回稿的文字复制比例却大幅度提升,这说明其所谓修改多是援引他人而非原创。此外,一些作者为了提高命中率,借网络之便一稿多投,编辑若能在发排或出刊前复查,则可借助出版时差减少一稿双刊。经实证分析发现增加检测次数和多系统补充检测可以有效的减少学术不端稿件的发表[12]。因此,合理利用检测工具,编辑在学术不端的“防”和“治”方面大有可为[13]。对于文字复制比高、涉嫌抄袭的稿件,各期刊虽然做了退稿处理,但是这些稿件又会通过作者投机取巧或者细枝末节的微改投到其他期刊,如果编辑部门和学术不端系统不能对这些稿件和作者进行记录和追踪,这些稿件终归会成为危害社会的负能量产品。因此,建立学术不端论文网络跟踪系统迫在眉睫,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论文,应该对论文及其作者进行诚信记录,让不端论文就此止步,对作者本人及学术界起到警示作用,以筑良好学术环境。
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缺乏统一、权威的标准。目前学术不端文献检索系统可以准确显示复制比对结果,但重合比例达到多少即定性为学术不端尚无定论。关于引用的“量”,国外参照的标准也各不相同:有的规定不得超过40%,有的规定在1/3或1/4以下,还有的严格到不超过1/10;我国《图书期刊饱和试行条例实施细则》中,要求“引用不得超过本人创作作品总量的1/10”。鉴于自然科学论文的承继特性较强,有人建议自然科学作品的引用部分以不超过1/5为宜[11]。在实际操作中,国内有的期刊将重复内容的上限定为50%,也有人认为重复比例大于60%为抄袭。笔者曾细查过一篇文字复制比达68%的论文,除摘要和参考文献外,仅文章开头部分出自作者手笔,其余文字全部是“借用”。由此看来,将重复比例确定为60%或50%都值得商榷。复制比如此之高的论文应定位为严重抄袭而不是涉嫌抄袭。倘若因我们的过度宽容而在潜移默化中“使抄袭成为一种习惯”,则其危害不仅在于制造学术垃圾,它最终将使我国学者的创造力陷入萎缩的可悲境地。
科研成果的评价考核体系存在缺陷。学术研究的评价不能单纯以数量来衡量,考核也不应简单地折合为分值表达。被称为刑法学之父的贝卡利亚只有5万字的作品流传于世;而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数十年磨一剑,其产生世界影响力的代表作《真理与方法》在他60岁那年面世。如果按照我们现行的量化考核标准和以年为计量单位的周期进行考核,这2位世界级大师恐怕多数时间都难以达标。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需要发表论文的有1180万人,而国内学术期刊的承载量约248万篇[14]。供需之间存在巨大落差,要求人人考核过关根本是超现实的天方夜谭。可以说,考核从客观上提供了滋生学术不端的土壤和温床。若以考核作为推动研究的原动力,势必造成被考核者的心浮气燥和急功近利。在这种学术氛围下,我国成为论文“数量的巨人、质量的矮子”也就不足为奇了。有院士指出,90%以上的学术论文是垃圾,我们不必去评判这句话是否准确,而是要看到目前的科研学术论文现状。重“量”更要重“质”,建立质、量并举的学术评价体系,才能使我们在保持论文数量优势的同时,质量与影响力也得到与之相匹配的同步提升。
遏制学术不端需要标本兼治,在全社会应加强学风建设和诚信教育,让学术诚信之气内化于心。刘延东同志认为“诚信是科学家最宝贵的品格,每一个迈入科学殿堂的人都应当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15]。我国高校应该借鉴国外经验,从教师、学生抓起,建立诚信体系、强化监督管理、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惩治力度[16]。通过教育引导让学术诚信观念根植于学者头脑之中,使其以自律精神自觉遵守学界的公序良德。热衷追求虚名终将自误,要成就文章这种千古之事,仅靠睿智灵活的头脑和丰厚学识的积淀远远不够,诚信作为映现人品的基本素质,对人终生的学术成就影响至深。目前很多期刊有自建网站,面向公众开放网上投稿系统。各出版单位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在网站的醒目位置将“学术不端文献检索系统”及其效能广而告之,向受众昭示其强大的查重鉴伪功能,以此警示取巧投机之人“此路不通”,促进学者学术诚信意识的回归。
完善学术不端行为处罚机制,使学术诚信之气警于心,化于行。学术不端行为频发给出版人带来极大困扰,为了净化学术空气,构建规范健康的学术平台,许多期刊在发布《征稿简则》或《稿约》时申明对学术不端的惩处办法,一些期刊还以群体协作的方式对其进行联合抵制。2010年福建省高校所属的51家刊物,联合发表了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声明,对不端行为者除采取撤稿、曝光、5年内禁发文章等严厉处罚外,同时还将其列入刊群共享的“黑名单”。联合抵制声明与检索系统有机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术不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各期刊可以协作建立共享网络数据库,及时向社会公布不端行为及其处罚办法,让广大作者有规可依,从而提高自律意识,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将学术诚信落到实处。[本文系肇庆学院2017年校级科研基金项目(201723)]
[1]王文福.网络时代期刊论文隐形学术不端挖掘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7):677-682.
[2]李真真.查处学术违规 岂能不了了之[EB/OL].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http://check.cnki.net/Article/topics/lzz/2010/05/152.html.
[3]孙涛.学术期刊防范和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J].传播与版权,2015(10):70-71,74.
[4]赵丽莹.科技论文自我剽窃的识别[J].编辑学报,2010,22(1):29-30.
[5]尤伟杰,李小萍.学术不端论文的一般规律及应对策略[J].编辑学报,2009,21(2):151-152.
[6]张月红.透过几种现象看学术不端[EB/OL].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http://check.cnki.net/Article/standard/avoid/2010/09/221.html.
[7]郭玲,陈燕.参考文献著录中的学术道德缺失现象及其防范[J].编辑学报,2007,19(1):8-10.
[8]许姝韫.论科技论文中的一种隐性剽窃[J].编辑学报,2009,21(2):147-148.
[9]刘军,许治平.体育学术期刊常见学术不端行为类型及其应对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5):70-72.
[10]杨晨晨.运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医学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编辑学报,2014,26(1):42-46.
[11]冷怀明,刘洪娥,栾嘉,李爱国.避免科技论文重复发表和一稿多投的机制与实践[J].编辑学报,2007,19(6):457-458.
[12]张辉玲,白雪娜,崔建勋,黄修杰.学术不端文献的发表追溯及防范对策——基于185篇疑似学术不端文献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7):691-697.
[13]马云会,刘苏君,王雅西,王红丽,谢贞.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是学术期刊编辑的责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674-676.
[14]王攀.“学术不端”何时谢幕[EB/OL].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http://news.163.com/11/0211/01/6SITMFKN00014AED.html.
[15]刘延东.刘延东在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http://check.cnki.net/Article/rule/2010/05/149.html.
[16]韩丽,廖英.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图书馆学术诚信课程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7(2):12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