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中国科普创作与传播

2018-03-28 15:35张于嫣
传播与版权 2018年1期
关键词:科普出版社图书

张于嫣

在一次调研中,笔者发现在亚马逊的科普图书销售排行榜中,前十名只有三本书是中国原创的,分别是《给孩子讲量子力学》《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中国国家地理:海错图笔记》,其他的均是国外科普作品,第一名就是《时间简史》。再看看生态环境方面的,前十名有四本书是中国原创的,第一名是《寂静的春天》,第二名是中国的《水知道答案》,再就是不同版本的《寂静的春天》。上榜名单少,销量低,这说明中国原创科普图书缺乏竞争力。再看看当当和京东,科普图书销量大的基本上都是国外作品,中国原创科普作品销量高的寥寥无几。图书的销量是图书传播的直接体现,如果销量不大,就说明有问题,因此没有受到读者的欢迎,而问题是出在图书本身上还是出在传播上呢?本文拟在这两个方面对中国科普图书在创作与传播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数字时代的特点,指出中国科普在创作与传播上应与时俱进。

一、科普作品的问题

中国科普作品的问题其实是老问题:内容老化,语言乏味,通篇说教,又或太专业太深奥,让人看不懂,反而达不到普及的效果,总之,让人望而生畏,缺乏可读性。但这都是表面现象,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呢?

(一)作者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素养

像《时间简史》和《寂静的春天》,前者的作者霍金是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后者的作者蕾切尔·卡逊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显然,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科学家,他们的学科背景决定了这两本书在专业知识上是无可挑剔的,而这两本书的流行说明它们是通俗易懂的,因为很少有人去买自己看不懂的书。《时间简史》正如亚马逊网上的简介,“尽管霍金教授的著述极为清晰而机智,有些读者仍然觉得难以掌握复杂的概念。为了使读者加深理解,《时间简史(插图本)》中增加了240多幅彩色插图,包括卫星图像和照片。这些都应归功于诸如哈勃空间望远镜和电脑三维和四维实体成像等技术进步之赐。详细的插图说明使读者能体验到星系际太空的广漠、黑洞的奇妙性质以及物质和反物质碰撞的粒子物理的微观世界。作为一本飨以读者宇宙学的最新理解的经典著作,《时间简史(插图本)》是探索时间和空间核心秘密的引人入胜的故事”。这表明,科普图书的作者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写出引人入胜的科普作品,得到读者的认可。

霍金和卡逊都是各自专业的顶尖科学家,而在中国几乎有这样的科学家进行科普创作,即使有科普作品也没有什么读者市场。这和科学家一心关在“象牙塔”里进行科学研究的传统有关,但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和法国,不少科学家都主动走出“象牙塔”,他们纷纷撰写科普文章,并到中小学宣传科普知识,甚至和出版社合作著书。在法国,有家出版社策划了一套医学科普图书,他们邀请一流的医学专业人士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给十几岁的孩子们讲人体器官、血液、药物等方面的知识。这套书不但斩获了科技图书奖,销量也颇为可观。曾是美国小布什总统首席科学家的西尔维亚.A.艾莉,为了宣扬科普,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去探索海洋世界,关注海洋,她不但在各种杂志上发文谈论自己从事的科学研究,还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科普作品,如《海洋的变化:来自大海的呼唤》,此书一出之后,她便被冠以“深海女王”之名。

因此,高质量的科普作品需要专业人士来创作,而诸多专业人士在文学素养上的缺失则不能不是一个遗憾,要达到像“霍金教授的著述极为清晰而机智”是极为不易的。

而那些缺乏专业素养的科普作家,虽然他们的作品有一定的可读性,但他们在专业上的不足则是科普作品的致命弱点。如在某科普书中,文字介绍的是装卸军事物资的后勤场面,所配的图片却是一架美国C-5运输机失事坠毁现场;另外,一些科普图书中出现了大量张冠李戴的低级错误。再就是还有些科普书是不法书商找写手攒的,这些写手不要说专业素养了,有的连基本的文学素养都没有,书里面不但错误百出,甚至传播的还都是伪科学。这都严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和学习,甚至影响了科普作品的传播。

因此,作者在专业素养和文学素养上的不足是中国原创图书作品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原因。而那些专业过硬而且文学素养高的作者又在哪里呢?如何发现这样的作者呢?

(二)传播上的问题

过去,图书的传播就是靠发行,出版社除了自办发行外就是把书发到新华书店,读者来新华书店购买。而图书馆一般是根据《新华书目》来征订图书,读者再根据图书分类或相关推荐来借阅。

读者阅读和购买图书一般有一定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如为了考试,学生买教辅是为了提高分数;再有就是陶冶情操,增加文学素养,如阅读文学作品。而科普图书则是为了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功利性和实用性不是很突出,因此,如何让读者主动购买和阅读科普图书,难度较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依靠新华书店来办发行的方式越来越僵化,自办发行更是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

某出版社曾派发行人员下乡去农村推广科普读物,如菌类种植技术等实用性很强的科普图书,一度受到了广泛好评,然而,过了几年,他们发现在农村的网点已经卖不动科普图书了,因为青年人基本上都出去打工了,也就没有什么人来买书了。

公共图书馆在推广阅读方面也面临各种挑战,如设备陈旧、经费不足、读者人数下降等,甚至有的图书馆从来就没有多少真正的读者。以某省为例,为了推广知识,送文化下乡,在各郊区县建立了图书馆分馆,开展文化阅读宣传科普的活动,然而,让馆员们吃惊的是,来图书馆的主要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老眼昏花也无心阅读,只是贪图图书馆的空调,把图书馆当成了休闲的好去处。这样的送文化下乡不能不说是极大地浪费了资源。

在读者兴趣多元化,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发行和传播方式是不利于科普图书的推广和阅读的,当年凭借徐迟的一部《哥德巴赫猜想》而引发众多读者去摘取数学王冠上那颗明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数字化时代,科普图书的发行和推广会有更多的渠道和媒介,让书找到读者,让读者找到书,将越来越容易。

二、数字化时代的机遇

数字化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是一个给出版带来很多机遇的时代。从博客到微博和微信,自媒体的产生不但催生了大量的作者,也让更多人有了阅读和购买的渠道,更为科普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一)发现高素养作者

在传统的出版模式下,因为稿费低、出版周期长,甚至还要作者自费出版,因此不少作者的创作热情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然而,在数字化时代,一些高素养的作者纷纷在网上创作,凭借网络平台而一举成名,从而被出版社发现,并将其作品正式出版。如作家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儿》,一开始他只是将作品发在论坛上,由于粉丝越来越多,他的名气越来越大,然后出版社都来联系他,最后这部作品一出来就不断重印。因此,出版社要善于从网上发现自带流量的作者。

博客、微信公众号、微博还有一些个人网站以及专业论坛,都是发现高素养作者的好地方。这些作者的作品含金量较高,在网上的粉丝多,将来愿意购买其作品的读者也越多。因此,出版社应该关注传播那些科普作品的博客和公众号,从而发现高素养的作者。

(二)数字化出版

在数字化时代,读者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有的依然喜欢阅读纸质书,有的已习惯阅读电子书,有的更喜欢听有声书。因此,同一本书可以以不同的形态呈现给读者,让读者有更多的选择。如《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不但有纸质书,还有KINDLE版,让读者们各取所需。

引人入胜的科普作品的数字化不但易于在网上传播,更能方便读者阅读。

(三)网络营销

传统出版时代,出版社为图书在电视上作广告进行推广是少见的事儿,通过电台、报纸、杂志进行图书宣传比较多。然而,随着网络的兴起,纸媒的衰落,传统的宣传推广模式也是日落西山了。而各种网络营销方式层出不穷,如作者自媒体营销,最突出和成功的是“罗辑思维”的营销方式。

“罗辑思维”是一个著名的互联网品牌,是由罗振宇同名微信公众账号开通运营,它主要通过每天60秒语音推送,分享个人读书所得,启发独立思考,每期均推送一篇阅读文章。“罗辑思维”曾在微信里做了一场互联网出版实验,8000套单价499元的图书礼包在90分钟内销售一空,创造了图书销售奇迹。此后,罗振宇还宣称其卖书一年达到1.5亿到2亿的营业额。这就是说,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年度图书销售额相当于一个中型出版社的年度图书销售额。在“罗辑思维”销售的图书中不乏科普作品。这也说明,人们对科普作品是有阅读需求的,但如何将其激发出来,把阅读需求转变为购买力,出版社需要在图书营销上下功夫,不能停留在传统图书的营销模式上,要紧跟时代潮流。在人们愿意为知识付费的时代,科普图书应当是人们付费的首选。

(四)网上销售

数字化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去书店购书,在过去是一种享受,现在则是费时费力。人们在亚马逊网、当当网、京东网和淘宝上鼠标轻轻一点,图书就送上门,即可轻松享受阅读的乐趣,甚至还可以直接购买电子书,不过几秒,就能一饱眼福。因此,出版社应该加强科普作品的网上销售,做好网络服务。现在很多出版社都在淘宝网上建立了自己的旗舰店,方便了读者的购买,这是非常好的发展趋势。

[1]刘宜学.当前科普作品质量问题的思考[J].中国出版,2002(11):36-37.

[2]陈晓红.科普创作中的雅俗共赏问题——以高士其作品为例[R].全国文化科技发展科普创作研讨会,2009.

[3]李福鹏.科学传播中科学家缺席的原因探析——以“蕉癌”事件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6):64.

猜你喜欢
科普出版社图书
我等待……
图书推荐
科普达人养成记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科普漫画
班里有个图书角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