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 榆林传媒中心(榆林广播电视台)
人物报道是广播新闻题材中最常见、最容易感动听众的一类新闻体裁。作为广播人物报道,相比于纸媒报道,声音更能展现文字无法表达的细节。一段恰到好处的典型音响,有时可以抵过记者大篇幅的描述。笔者认为,作为以声音为载体的广播来说,声音的魅力是吸引听众的重要因素,听众爱听不爱听是考量新闻报道效果的最好标准。广播人物报道的“典型音响”应该选取:能传递时代精神的主体音响,有画面感的背景音响和意味悠长的辅助音响。本文以榆林传媒中心新闻综合广播报道的陕西省第五届诚实守信道德模范路生梅先进事迹为例,探讨如何应用典型音响让广播人物报道更出彩。
路生梅,陕西省榆林市佳县退休医生。50年前,24岁的北京女孩路生梅,大学毕业后来到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看到当地落后的医疗条件和淳朴的佳县人民,她承诺在这里服务50年。为此,她多次放弃返京机会和高薪聘书,坚守着自己的承诺。现在,路生梅退休了,老伴儿也去世了,外地的儿女们想把她接到身边,她都不去,执意要一个人留在佳县,为佳县人民服务。近几年,有关路生梅的报道很多,由榆林传媒中心新闻综合广播采写的人物报道《一生的依恋——讲述北京姑娘路生梅扎根佳县五十年,守护百姓健康的故事》得到省市文明办的一致认同,节目通过广播、微信公众号播出后,听众反响强烈,认为感人至深、催人奋进,达到了引导社会舆论、传播正能量的良好示范效应。
广播人物报道一般选取的都是有故事的人,而且这些人物故事都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新闻性,能传递社会正能量。但在笔者编辑过的人物报道中,故事讲述的都很一般,大多是“干什么、怎么干、别人怎么看、自己怎么想”这样的一些内容,然后穿插几段生硬的录音,千篇一律,缺乏时代感,看过很难对人物有什么印象。因为主体音响选取没有特点,导致人物讲述与时代脱节,这样的人物报道根本达不到感染人、鼓舞人和教育人的目的。
人物报道就要通过人物的主体音响,传递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达到榜样的示范作用。在路生梅的报道中,开篇就运用了路生梅的一段录音:
“路生梅:我和习总书记一样有着在那个年代从北京到陕北的经历,我对陕北佳县人民也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在佳县的50年里,佳县人民用黄河水和小米养育了我,为了报答这养育之恩,我会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在这里,具有时代特色的主体音响很容易就吸引了听众,让人想听下去,增强了报道的可听性和生动性。
广播人物报道,相比于纸媒报道,声音更能展现文字无法表达的细节。比如一阵银铃般爽朗的笑声,你可能会想像这是一个调皮可爱的姑娘;孩子急促的哭声,你可能会想孩子是不是饿了?静寂环境里的脚步声和犬吠声,你马上会想到现在是深夜等。这些细节通过声音的表现,让听众有了画面感、现场感,这就是声音的力量。
广播人物的报道中,巧用背景音响,能从细节处展现人物精神、体现新闻真实性。笔者采访路生梅时,74岁在老太太家里正挤满了来看病的人,怎么让听众更为全面而准确地认识这位坚守陕北50年的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笔者加入了一段背景音响。在笔者的报道中,通过背景音响展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七旬老人正在为来家里的病人看病,旁人催促说饭已经凉了,她也顾不上吃。对病人,她细声慢语,没有一点不耐烦和嫌弃……在报道里,通过丰富的环境声还原了故事的场景,让听众身临其境,透过声音都能感觉到路生梅爱孩子们,深深的爱着这里。
俗话说:“红花还要绿叶扶”。好的人物报道要丰满而生动地表现主人公,还要处理好主人公和群众的关系。除了自述性的人物报道,普通的人物报道还需要多走访主人公的周围,话筒始终处于伴随状态,录下每一个人的声音,积累很多素材,从中选择最能衬托主人公精神的辅助音响。这些辅助音响可能是主人公的周边人,也可能是一段音乐,或者一些对于主人公来说比较特殊的意义非凡的声音。这些辅助音响和主体音响配合有时能达到意犹未尽的宣传作用。
在路生梅在报道中,笔者除了选取她的邻居、同事、病人的录音外,在结尾还选取了散文诗朗诵《依恋》。因为《依恋》的原型就是路生梅。真情的朗诵加上合适的音乐,既点出了主题,又让整个人物报道得到了升华。
(出诗朗诵《依恋》节选)
回来了,到家了,
这一别就是五十年。
回来了,终于到家了!
五十年,五十年那,
没有回来再看看爸爸妈妈一眼,
没有和兄弟姊妹倾心交谈。
今天
我在这边,
而亲人们却在那边。
我强忍着悲痛,可
是眼泪还是从心头喷涌。
…………
五十年
弹指一挥间,
生命有限,
我的初心,依然不会改变。
深情的黄土地啊,
是我不朽的依恋!
如果再给我五十年,
我还会一样把这里的人民依恋!
(音乐起,渐低)
总之,在广播人物报道中,在声音上做文章,用好典型音响,充分彰显声音的张力,人物报道才能出精出彩,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报道的人物才能让人觉得可信、可敬、可亲、可学,进而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