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与创新

2018-03-28 15:03:18袁佳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2期
关键词:采访者九寨沟灾难

袁佳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灾难新闻包括如地震、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和火灾、矿难、公共卫生事件、车祸、恐怖袭击、战争等社会灾难,由于灾难事件本身具有的悲剧色彩,因此灾难新闻也有着情感性、突发性、严肃性等特点(1),引起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关注,并迅速成为大众媒体关注的焦点。灾难事件的突发性使得人们对媒体的信息需求增大,在灾难新闻报道过程中,媒体从业人员的采访工作借助新媒体自身的技术优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性。

一、新媒体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影响

灾难性新闻的报道在全面性、及时性、客观性、准确性等方面比一般新闻报道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新媒体时代,发达的互联网科技,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为灾难新闻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多媒体、多渠道、多平台、多元化报道让灾难性新闻随时更新,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对灾难性事件的信息需求。

新媒体具有强大的聚合能力,加快了灾难事件报道的时效性,拓展了报道视野。长期以来,传统媒体遵循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线性传播模式,尽管各大媒体开通群众热线电话、增开读者来信版面、开设信箱,尝试与受众对话,但这种对话是滞后且不对等的。(2)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受众借助微博、微信、相关论坛和贴吧及时发表相关看法,对灾难性新闻事件发展进程及时作补充报道,丰富灾难新闻的报道内容。

在MH370事件中,新浪新闻展示了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对灾难新闻报道的时代性变革。在航班失联的第一天即2014年3月8日,新浪网在新闻中心《专题》栏目下,设立“马来西亚宣布MH370失踪”的直播页面。图片、视频、热点追踪以及直播视频,每60秒更新事件进展,以醒目标识将重要节点新闻作为其首页内容。同时在每条新闻下设置了分享和评论功能,在直播页面最下端还设置了意见反馈留言板。新媒体在对灾难新闻报道过程中的表现出快速的灵敏反应以及强大的内容聚合能力。

新媒体为灾难新闻的报道创造了有效平台,一方面担当起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及使命,展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新闻真实性、内容碎片化和记者专业性等问题。因此,在报道灾难新闻时,需要新媒体从业人员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亲历现场,采访各方当事人及目击者,为受众还原事件发生过程,及灾后的群众安置和安抚工作,消除受众的焦虑和危机感。

二、新媒体技术特征与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契合

多元平台的海量信息中,发现新闻线索,确定采访主题。在马航事件发生后,3月8日8点26分中国新闻网发出快讯,随后马航事件迅速登上了热门话题的排行榜,各类信息在微博、微信上迅速传播。在关于马航事件的众多消息中,媒体记者对中国民航局、首都机场发言人以及外交部官员等人的采访,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受众的恐慌和不安感。新媒体对马航事件的实时报道和采访,让受众快速及时地掌握关于马航事件的全方位信息。

多元化的采访视角,给予平等的发言机会。由于互联网全方位开放式的网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平衡报道。2017年8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18分钟后,微信公众号“中国地震台网”推送出第一条消息《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随后记者赶往灾区,采访各方当事人员,完善新闻报道。记者对景区管理局工作人员的采访,还原了灾情发生时九寨沟景区内营业状况;对阿坝文旅员工的采访,介绍了当前工作安排,及对预售门票的处理情况;对景区内滞留的导游、领队以及救援队伍的采访报道,介绍了景区内游客的安全情况及游客转移疏散情况;对松潘县县委副书记的采访,及时向受众介绍当前地震灾情以及后续的救援工作安排。在新媒体的语境下,媒体记者的采访工作从以往的“官本位”“事本位”转移到了“人本位”,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平民化的视角得以凸显,展现了多元人物的生存状态。(3)

全民参与的高度关注,凸显新闻采访的价值。九寨沟事件率先通过微信公众号传播,随后各大新闻门户网站相继转载,并随时更新最新的灾情报告以及人员伤亡情况,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也迅速成为了受众关注的焦点。在8月12日,中国青年报官网刊载了一篇人物专访——九寨沟“最美逆行者”。专访缘起于一张在网络上刷屏的逆行照,在乱石飞泻处涉险逆行的张国正被网友赞为“最美逆行者”“最帅背影”。不同以往媒体打造出来的“人民英雄”,在新媒体环境中,“平民英雄”是在受众的全民参与中,于万千普通人中脱颖而出的。媒体记者适时的采访,既能解决广大受众最关心的话题,也能弘扬社会正能量。

三、新媒体语境下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创新

(一)通过网络直播,出镜记者采访各方当事人,还原事件现场

新闻采访工具、采访形式以及采访手段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采访可以充分利用当下的互联网视频、网络直播平台进行实时采访。采访形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时间与空间上的制约,为新闻信息的输出打造多元化的发展平台,同时也为新闻记者的采访提供了便捷。网络直播源于大型晚会的电视直播,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直播吸取互联网优势,利用其快速直观、交互性强、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加强现场感。网络新闻直播相较于电视新闻直播,时效性更强,更加便捷,可以说只需要一个手机和自拍杆就能够完成一个优秀的现场报道,同时与受众的互动性更强,加强与受众的黏性。

新闻采访者要做好前期采访准备、端正采访动机。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事件一旦发生,就会立刻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播,因此不乏一些流言和谣言混迹其中,对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灾难新闻的报道过程中,采访者准备时间短暂,任务繁重,更应该要坚持严肃性、客观性与科学性的原则,还原新闻事件的真实面目。

(二)通过网络论坛,记者公开采访民众意见,汇聚民智

新媒体时代,采访者要积极立足于行业发展形势和时代背景,借助互联网平台,创新采访渠道。采访者在需要搜集多方意见时,可以利用网络论坛,公开向民众征询看法。

如九寨沟地震发生后,九寨沟管理局以“九寨沟在行动”为主题创建了灾后重建专题的官方网站,网站首页实时更新九寨沟灾后保护和恢复工作的进展过程。在景区地震发生两个多月之后,记者就“是否继续选择去九寨沟旅游”为题,对广大网友提出问题,同时为网友提供最新的九寨沟灾后景区恢复情况,针对网友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

在新媒体语境下,记者采访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灵活运用采访技巧提高新闻采访质量。在涉及社会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灾难新闻采访过程中,要端正采访动机,对灾区人员伤亡情况、财产损失做及时准确的报道;对受害者的采访过程中,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充分尊重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感受,一切以当事人的心理恢复为准则。采访者应给予各方平等的话语地位,既不创造出“英雄神话”也不做过多的“领袖宣传”,凸显民众力量,展现普通群众的生活状态。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社会各界对灾难新闻报道及灾难新闻采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访者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完善新闻采访技巧,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推动灾难新闻报道的发展。

注释:

(1) 辛建波.灾难性事件中新媒体传播效果及应对策略——以近年来灾难新闻报道为例[J].新闻知识,2015(10).

(2) 林三芳.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6).

(3) 王蕾.论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J].新闻大学,2008(04).

猜你喜欢
采访者九寨沟灾难
雷击灾难
环球时报(2022-08-08)2022-08-08 15:15:24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研究
记者摇篮(2020年12期)2020-11-29 14:26:21
己亥秋日九寨沟采风得句
岷峨诗稿(2019年4期)2019-11-14 21:25:32
《茁壮生长》:阿里安娜·赫芬顿的成功人生学
赴九寨沟道上(外四首)
岷峨诗稿(2019年4期)2019-04-20 09:02:06
震后九寨沟纵览(外四首)
岷峨诗稿(2019年4期)2019-04-20 09:01:58
题九寨沟(外五首)
岷峨诗稿(2019年4期)2019-04-20 09:01:58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探析
传媒论坛(2019年11期)2019-03-21 02:45:36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6
灾难不是“假想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