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中小城市迈向国际化的实践与经验
——基于江苏省太仓市的考察

2018-03-28 15:14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太仓市太仓国际化

陆 波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经济全球化将城市带入了国际化的全新轨道,而城市的国际化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与着陆。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作为苏南板块中的重要一员,太仓市开始了自主国际化的历程。

一、 太仓市迈向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在全球国际化进程中,太仓人从城市国际化理论中得到启发,在国际比较中寻找差距、积累经验、激发动力、增强自信,在打造国际化的产业发展环境、城市流通环境和文化生活环境等方面开始了实践探索的历程。

(一)太仓市推进国际化的历史进程

太仓位于娄水之东,故有娄东之称,是长江入海口的冲积平原,成陆于五、六千年前。据《太仓州志》记载,春秋时吴王在此置仓屯粮,得名“太仓”;战国时楚国春申君黄歇封地在此;宋朝时太仓集市兴起;元朝统治者开发漕运路线,拓展海上对外贸易,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太仓作为始发港迅速崛起,成为“漕运万艘,行商千舶,高樯大桅,集如林木”,“四方谓之天下第一码头”[1]的东南大港;明朝时,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为与友邦敦睦,从而扬威天下,先后七次派遣正使郑和从太仓刘家港(今太仓市浏河镇)起锚,率领两百多艘海船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先后到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以和平信使的身份,宣传睦邻邦交的政策,把江南许多特产包括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同时也加速了太仓与世界各国的交流。郑和七下西洋使太仓“国际化”初露端倪,太仓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最早走向世界的发祥地。

明朝中后期至清代,随着封建政权对外政策的变化,太仓经济几经兴衰,“天下第一码头”的繁荣景象日渐式微。改革开放后,太仓人如沐春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奋起直追。1987年9月16日,由香港美生皮草有限公司与原太仓市沪太裘皮厂合作的太仓市环球皮草有限公司,经过江苏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虽然注册资金只有100万元,但它的落户,标志着太仓的大门再次向世界敞开,太仓的经济也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迈出了国际化的一步。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太仓逐步形成了“科教兴市、以港兴市、外向带动”的战略思想,把加快引进外资、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心。早期进入太仓的外资企业以港台地区为主,中国加入WTO后,欧美国家资本大量涌入,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纷至沓来,外资来源地区不断拓展。目前,太仓已先后聚集了2800多家外资企业投资创业,注册外资超过183亿美元,企业的来源地涉及亚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在内的近70个国家和地区。德国、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是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其企业总数占全部外资企业总数的90%以上,特别是2OO多家德资企业的集聚,使得太仓成为全国德企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国德企之乡”。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太仓完成了从滨海小镇到港口城市的飞跃;而港口城市的形成,则为太仓孕育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基因。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作为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太仓继续发挥优势,抢抓重大机遇,主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深化合作,着力增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有效推进转型升级和国际化进程,成为苏南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支点。2015年7月太仓市发布的《关于贯彻“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实施方案》指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对外开放总体战略的关键举措,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深入实施“以港强市”“融入上海”“经济国际化”为战略重点,全方位推进基础设施、经贸产业、人文交流等领域开放合作,促进形成互利互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2]421目前,拥有110年历史的利泰纺织厂已经踏上了“丝绸之路”,在新疆巴州库尔勒投入30亿元建设全球先进纺纱厂,紧锣密鼓地筹建乌兹别克斯坦项目;天顺风能成功收购维斯塔斯(Vestas)位于丹麦的风塔生产工厂;宝马油脂把总价71万美元的成套机械设备出口到巴基斯坦;润邦卡哥特科成功实现重大装备“走出国门揽大单”;舍弗勒、特灵空调等已将市场成功拓展至亚太、东盟。总之,太仓市新能源、重大装备、轨道交通等产业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不断踏出国门,在广泛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使太仓国际化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打造国际化的产业发展环境

1. 以拓宽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农业

“太仓”喻意“皇帝的粮仓”,因春秋时期吴王在此设粮仓而得名。这里的大米高产优质,历史上常常作为漕粮运往京师,供皇帝食用,也作百官廪禄之需。若持续丰收,更是仓廪充盈,廊庑皆满。[3]326-327改革开放以后,太仓人民在开放中看到了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把目光投向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20世纪90年代,太仓农业实现了自给农业向开放农业的转化,大力推动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1991年,农副产品出口额达1355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2%。太仓农业的优良品种都是从外地及国外引进的,如畜牧业有法国的长型鹌鹑、非洲的珍珠鸡、西德长毛兔,种植业有日本的巨峰葡萄等。农业资源的加速转换,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太仓绿润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于2012年被认定为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它生产的农副产品外销日本,有力地推动了太仓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外向农业、效益农业的根本转变。太仓市璜泾现代农业园是太仓市为发展现代农业而设立的一个生态、高效、外向型的现代农业示范区,2013年全力打造的高标准出口露地蔬菜区,形成了“公司+农户”的种植模式,为周边居民提供了1600多人(次)的就业机会。太仓市还经常通过参加农博会,举办农展会、绿色食品节等活动宣传太仓的优质绿色农产品,使农产品走出太仓,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太仓还结合国际市场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外向型农业的产业定位和市场定位,优化地区农产品品种,丰富出口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努力扩大出口总量。目前,太仓正积极推进苏台农业合作创业园建设,探索以“农产品加工带动型工业反哺农业”为支撑的新模式,增强外向型农业的竞争力。同时,太仓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完善“田园太仓”农业智能信息平台建设,2016年上半年新增沙溪塘桥蔬菜基地传感器设备1套,现共有璜泾现代农业园区、双凤勤之力养殖场等传感器设备9套。太仓积极开展“科技云平台试点县”建设,2016年被列为江苏省农业科技云平台建设14个试点县之一。

2. 以培育国际品牌为目标的现代化工业

太仓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富民强市为根本出发点,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培育了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化工业园区。位于太仓城区东侧的太仓经济开发区创办于1991年,依托于沿江临沪的区位优势,得益于高效满意的亲商服务,建区二十多年来,已有德国、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比利时、日本、韩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众多著名跨国公司落户,其中如德国的克恩-里伯斯、舍弗勒、慧鱼,美国的耐克、特灵,英国的和路雪,法国的爱丽欧,日本的太阳电器、兴和电子、阿尔派电子,韩国的希安琦、和承、科思泰等等,这些跨国公司因具有较强的品牌实力,在开发区内形成了以精密机械、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开发区内的德资工业园,自1993年第一家德国独资企业——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落户至今,经过二十多年的有效积累,已成长为中国德资企业密度最高、发展最好、经济社会效益最明显的工业园区之一。也正是基于德企的大量集聚和迅速发展,2008年,太仓被中国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联合授予国内首个“中德企业合作基地”;2009年,该基地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全国专利保护重点联系基地”,系全国县级市之首家;2010年又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太仓成为苏州首个获此殊荣的县级市;2012年,该园区被中国工信部授予全国首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2013年又被国家科技部授予“苏州国家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创新园”,被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授予国内首个“中德企业合作基地质量安全示范区”。在2014中国开发区创新发展年会(CDI)上,太仓新区获评“最受德国企业欢迎的开发区”。2015年,太仓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出口精密机械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截至2016年底,太仓德企总数达到256家,项目总投资近25亿美元,年工业总产值近300亿元。未来,随着更多德企的入驻,太仓工业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太仓工业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也必将更快更好地推进。

3. 以国际平台为依托的服务外包业

自2007年5月获评“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以来,太仓充分发挥“沿江沿沪”的独特区位优势,紧紧抓住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契机,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加快构建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与现代化城市相互协调、与国际化经济密切接轨的服务外包业发展体系,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取得国际通行的资质认证,积极打造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培育自主品牌,提高服务外包业的国际化能力和水平。总部位于美国硅谷的中美冠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太仓科技创投公司合作的专门从事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生物医药检测分析有限公司已投运;香港上市公司中国公共医疗在太仓设立全资子公司博城太仓软件科技有限公司;2008年,全球著名服务外包企业——美国安软公司与太仓港经济开发区新区签署协议,该公司在华首个离岸服务外包项目正式落户太仓。如今,太仓市服务外包业已由低成本的简单服务向高端整合服务转化,不断提升服务外包的研发创新水平。2006年创建的太仓健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立足太仓,服务全省,已成为长三角知名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也是江苏省首批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分别面向日本和欧美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和业务流程,为外包服务企业培训所需的人才,为太仓的服务外包产业提供高效的智力支撑和强大的人才保障。

(三)构建国际化的城市流通环境

1. 沿江临沪的区位优势

太仓地处江苏东南部,南与上海浦东接连成片,距离上海市中心53公里,是江苏唯一既沿江又临沪的县(市),地理位置非常优越,经济腹地纵深辽阔。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并日趋成熟,太仓的区位优势逐渐显示出来。近年来,太仓全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多元化交通网,为全面与上海接轨提供了强大的交通保障。铁路对接方面,沪通铁路太仓段的各标段施工目前正有序推进,一条连接沪宁线,另一条从宝山、浦东接入现在的浦东铁路;公路对接方面,目前有沿江高速、204国道、339省道、338省道、华浏线、飞沪路等干线道路对接上海;公交对接方面,先后开通了沪太快线、沪浏快线、大学科技园至上海虹桥共三条快线,对接上海轨道交通。上海地区的资金和技术延伸至太仓,江苏省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太仓亦日渐增多,而且德、日、韩、美及港台地区的资金也陆续涌入。太仓东部濒临长江,拥有38.8公里长江岸线,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长达25.7公里,且岸线平直、边滩稳定,深水近岸,能满足第三代集装箱船舶和5万吨级船舶全天候双向通航。近海的优势可以降低船舶深入长江的成本,天然的港深和四季不冻的特点可以招引重量级吨位的船舶,是建立天然良港的理想之地。当前,太仓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发展战略下的双重经济腹地,太仓将充分发挥沿江沿沪的区位优势和江海交汇功能优势,成为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支撑,从而推动苏南中小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2. 长三角的腹地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部绵延海岸线的中部,面向太平洋,辐射东南亚地区,坐拥万里长江入海口和富饶的三角洲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教育底蕴。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使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太仓地处长三角经济核心地带,苏南腹地经济发展,使与太仓港相邻的昆山、吴江、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吴中区、相城区都成为太仓港潜在的巨大货源支持;这些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都有可能借助于太仓港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沟通,这进一步扩大了太仓的潜在腹地优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贸易的迅速增长,太仓港口经济地位日益突出。1996年,太仓港被批准为国家一类口岸,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干线港和组合港;2008年12月15日,作为大陆首批对台直航的6大港口之一,太仓港正式拉开对台直航序幕;2010年9月21日,太仓港与高雄港正式结为“姐妹港”。太仓港码头现已开通至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等18条近洋航线。另外,根据太仓市经济发展及太仓港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中的地位,考虑临近港口的功能及其发展,太仓港的间接腹地还包括苏锡常地区,并逐步延伸至长三角和长江中下游沿江的部分地区。[4]248这些便利条件为太仓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太仓港正积极推进从传统口岸向“智慧口岸”的转变,促进互联网+物流的进程,为“一带一路”打造智慧大通道。

(四)营造国际化的文化生活环境

1.“田园城市”的生态环境布局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首次提出了现代田园城市概念。他的“田园城市”是指城和乡的结合体。后来,他又明确了田园城市的含义,即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兼有城市和乡村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因素。巴黎、法兰克福、新加坡、阿姆斯特丹、西雅图等世界著名城市,都是早期田园城市的成功范例。在国内,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田园城市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后,太仓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先优势,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突出。同时,太仓得天独厚的生态空间拓展优势,使太仓具有构建现代田园城市独特的现实基础。进入21世纪,太仓紧紧抓住历史机遇,以全球视野谋划未来,于2011年6月的第12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了要立足城乡统筹发展,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把太仓打造成既有现代城市功能、发达的工商业,又有永久基本农田、优美田园风光,并体现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形成“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城在田中、园在城中”的现代田园城市,这充分体现了太仓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城市发展新理念。几年来,太仓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又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使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新构想日趋完善。如今,太仓现代田园城市功能体系已基本实现,现代田园城市的风貌品质已初步呈现,已基本形成了以主城区为核心,港城为副中心,沙溪、浏河、璜泾三个中心镇组团的“一市双城三片区”的田园特色城市,以实际行动实现着现代城市文明塑造的华丽转身。太仓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实践,将进一步丰富太仓现代化的内涵,成为苏南中小城市迈向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极具特色的生态样本。

2.“多元普惠,和谐善治”的公共治理理念

“多元普惠,和谐善治”的八字方针是太仓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新理念和建设“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的指导下积极付诸实践并逐步形成的。“多元普惠”主要是指要“多渠道、多方位、全过程”地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包括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服务,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平安网络构建等涉及公众生存、生活、发展的有关利益需求。“和谐善治”主要是指要通过民主制度的推进、法制建设的完善、社会规则的形成和积极主动的工作精神去解决好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生存、生活、发展基础条件的确立和公平正义社会秩序的维护,从而在全市营造一个有幸福、有秩序、有活力、有理想的和谐社会。[5]125太仓现代化建设中,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工作模式是坚持“多元普惠,和谐善治”的公共治理理念,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民生建设,营造城乡一体、普惠共富、公平和谐氛围的“大社会”;以强化基层民主,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调网络为主体,大力推进制度建设,构建社会现代化新格局;以构建现代田园城市为终极目标,大力推进生态建设,打造宜业宜居的幸福新太仓。目前,太仓已形成了“城乡一体、新老融合,多元普惠、共同富裕,政社互动、善治和谐,民生优先、健康幸福”的太仓社会现代化发展模式,成为全国首个富裕型长寿之乡,率先实现了医疗、养老、低保“三大”城乡一体化,为全国发展提供了许多成功经验。

3. “德企之乡”的浓郁德国式风情

太仓发展与欧洲的城市发展有许多共同之处。从罗马帝国时代开始,欧洲城市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十二世纪开始的城市复兴距今八百多年。欧洲城市的街区、城堡、教堂等古建筑和形成于不同时期的公园、广场浑然一体,无不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从吴国屯粮建仓,太仓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独具特色的娄东文化孕育了千年古镇、古典园林、桥梁建筑、历史文物,这些底蕴丰富、积淀厚实的历史文化财富,与欧洲城市几乎如出一辙。另外,太仓的地理环境与欧洲城市也十分相像。欧洲城市普遍规模不大,但清静宜居;城市海拔普遍较低,市内水网遍布、河流众多;交通系统发达,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太仓地处江南水乡,全境地势平坦;拥有天然良港和陆路交通网;城市规模不大但生态优良适宜人居,这些鲜明的特征都与欧洲城市极为相似。太仓务实和稳健的发展局面,吸引了素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企业家们前来落户。1993年春,德国巴符州议员、全球著名汽车钢丝弹簧企业克恩-里伯斯公司总裁斯坦姆博士为在中国的首个工厂寻找落脚地时,第一次来到太仓,就被这里清新安静的环境深深吸引。他没有想到,若干年后,这里会成为中国德资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德企落户太仓,德国人的职业精神和经商文化也随着工厂一同来到了太仓。没有任何一个欧洲以外的地方像太仓这样德国化,因为德企的聚集效应,太仓每1000人中就有一个德国人。随着越来越多的酒吧、香肠店、洗衣店等德国元素的进驻,这个典型的江南小城弥漫着浓郁的德式风情;而太仓也被德国人称为“中国的小施瓦本”,在德商的口口相传下,太仓在德国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了本土。

二、 太仓市迈向国际化的经验启示

在全球国际化浪潮中,太仓人冲破小农思想的束缚,在一次次思想解放中不断突破禁锢,开拓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确立了科学发展理念,不断实现新的跨越,为苏南中小城市迈向国际化积累了一系列经验,提供了启示。

(一)以国际化战略意识,提升城市国际化的精神内核

1. 以人的现代化推动城市国际化

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需要、主体意识和能力,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及其作用的发挥,既受到社会现代化的影响,也影响着社会现代化。[6]人的现代化与国际化是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核心内容,离开了人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目标就会落空。太仓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公民的社会参与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市民的精神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由过去的封闭、保守和落后转向开放、包容和进取,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进步明显。太仓企业积极选拔优秀员工到国外的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和交流,加强了员工的国际化学习能力;在企业内进行跨文化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打造国际化人才服务队伍。太仓政府还不断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建立合作平台,推进高端技术的研究。同时,太仓积极加强中小学与职业院校的对外交流和合作,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增进了学生对不同国度、文明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逐步形成了兼有国际色彩和民族特色、适应国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环境,推进了人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2. 以多元文化良性互动加深城市国际化

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内核,让每座城市与众不同,是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正如经济国际化是城市国际化靓丽的外衣,文化国际化则是城市国际化的内在品质。倡导公民的文化素质、坚定的国际人意识、文化自觉与自信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是文化国际化的象征。太仓在城市文化国际化进程中,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秉承海纳百川的气度重塑娄东文化的辉煌,以其自信、宽容、开放、合和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通过时代精神与民族文化气质的内在契合来丰富完善多元文化的融合。目前在太仓定居的外国人有近500人。不同种族、宗教、语言的外籍人士的到来,把自己特有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传播给本地社会,丰富了太仓的城市内涵。太仓政府尊重外国传统文化和文化差异,积极创建外籍人士参与地方城市建设平台,引导外籍人士参与社区自治和社区文化活动;同时主动搭建外籍人士志愿者服务平台,借助外籍人士平台服务太仓、宣传太仓,构建博采众长、兼容并蓄、融合提炼、开拓创新的文化形态。太仓是德商投资中国的最密集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德国模式”在太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众多德国人眼里,太仓既宁静又开放,兼具“江南水乡”和“德国小镇”的双重特点,具有独特的城市文化生态。2015年3月31日,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第三个德国中心正式落户太仓,这将进一步促进和推动太仓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以全球化视野与理念,打造城市国际化运行平台

1. 城市管理现代化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保证

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水平是许多国际化城市的特征,也是城市提升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保障。政府服务水平的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招商引资的环境、城市发展战略和生活质量。管理国际化不仅仅指引进或移植先进管理经验,也不仅仅是文化的开放与融合,而是一个综合的管理提升与动态的进化过程。近年来,太仓以建设最佳宜居城市为目标,努力做到规划全覆盖,切实维护规划的延续性和权威性,建设加速度,管理求创新,取得了良好成效。太仓在推动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进程中,牢固确立“大城管”理念,不断拓展城市精细化管理领域,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能,进一步创新制度、完善机制,基本实现了由单一管理向综合管理、突击性管理向常规化管理、传统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的转变,推进了城市管理全方位全覆盖。太仓市还通过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效能,形成了分工明确、科学决策、权责对等、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太仓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治文化、基层民主、法治惠民为重点工作,不断夯实法治建设的根基,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太仓营造了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2.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城市国际化的主要动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是推动城市发展与转型的主导力量,也是融入世界城市网络的决定性因素。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建设高效的城市科技创新系统和制定城市科技创新战略的先决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的关键因素。太仓历来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加大招才引智、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着力强化科技、人才两大支撑,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通过实施“522”人才工程,完善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实施细则,对科技型企业家、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开展专题培训,形成人才发展梯队。多年来,太仓市通过市领导“走出去”对接洽谈、“科技镇长团”、“7+1”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太仓工作站、“请进来”参观调研等方式,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省级外资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不断增加,同济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太仓中科信息技术研究院等一大批产学研平台相继建立。金仓合金联合实验室成为全国首个由民营企业与以色列高校联合研发共建的实验室。目前,太仓市拥有国家特种功能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苏州国家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创新园、国家火炬太仓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全国专利保护重点联系基地、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2015年6月,太仓市政府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合作共建的研究院开始动工,这是太仓市实施创新引领战略、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

(三)以现代化的城市规划,规范城市国际化功能

1. 优越的生态环境是保证城市国际化的重要基础

从本质而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为了追求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存质量而构建的一个人工生态系统。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既顺应了城市发展规律,也契合了推进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更是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青山”。近年来,在太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太仓城市干净整洁,特别是敞开式公园和道路绿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2%,形成了“百步见景、千步见园”的景观效应。太仓以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为依托,增加生态保护GDP投入,保持每年直接用于生态改善和保护的投入占GDP的3.5%;通过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洁净”四大工程,2014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与2013年同期相比,PM10的浓度下降了12.7%,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太仓市秉承“生态市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理念,提出了“现代田园城,美丽金太仓”的城市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沿江自然环境优势,着力展现现代人文风貌,以“一市双城三片区”的空间布局为框架,在全市构建了“十区三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全面改善整体生态环境,使精致和谐的城市风貌与乡村自然田园风光相接相融,呈现出“城在田中”“园在城中”“人在园中”的现代化宜居宜业城市景象。

2. 完善的城市国际化功能,是提升城市国际化形象的直观表现

城市功能的国际化,就是以完善的城市功能吸引和承载国际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要素,是城市国际化的核心。太仓在国际化进程中,多层次、多角度完善城市功能的国际化,运用多样化的互联网+的形式和途径,丰富国际化元素,从而加强和提升城市国际化形象。目前,太仓正积极推进智慧城市信息化支撑平台和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实现数据和业务流纵横贯通和共享;建设集道路交通监测、决策、控制和服务为一体的智慧交通管理和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社会管理的精细化;统筹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等资源,建设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多种居家服务;实现户籍人口及参加社保人员“市民卡”全覆盖。随着太仓城市国际化节奏的加快,中央商务区建设也全力推进,自2013年2月太仓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3平方公里中央商务区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后,太仓全力打造体现“滨水而廊,以绿成园,轴带相依,廊园互契”特点,集行政、商务、文化和居住功能于一体的太仓中央商务区,目前18个行政商务项目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已建设完成;在建项目4个,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现代商务中心已初具规模。建成后的中央商务区覆盖率将超过70%,成为符合太仓未来发展需要,独具特色、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中心。

纵观太仓城市现代化的历程,国际化是太仓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参与国际竞争、抢占制高点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发挥城市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有效途径。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太仓将继续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机遇,创新发展理念,以开放和合、互补共赢的姿态,加大国际化步伐,以改革开放新突破引领苏南中小城市国际化的进程。

[1] 陈伸.太仓事迹·自序[O].《(宣统)太仓州志》1919年刻本.北京图书馆藏.

[2] 太仓市史志办公室 .太仓年鉴(2016)[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6.

[3] 郑荣来.且行且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4] 薛领.转型升级与区域服务业发展理论规划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 朱汝鹏,等.社会现代化:太仓实践:上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 田芝健,许益军,王萍霞,等.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3-01-28(7).

猜你喜欢
太仓市太仓国际化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聚焦港口国际化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太仓市摸清底数管风险 带着问题去执法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大爱有光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