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南地区修建文峰塔风俗研究

2018-03-28 14:54黄国军
巢湖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科举考试万历风水

黄国军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堪舆家认为,文峰塔:“巽为文章之府,塔有卓笔之形,卓夆无录,当主文星缺陷,是谓势吉而形内,法当趋全而补缺,则是此塔之成”[1]。事实上文峰塔的修建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密切相关,据崔松林先生考证,修建文峰塔的风俗起源于隋唐,兴盛于明清,在明代中叶达到鼎盛,且南方修建文峰塔较多,北方反而很少[2]。此外,还有一些塔名称虽与文峰塔不同,如崇文塔、奎文塔、龙珠塔、元魁塔、万魁塔,但是其被赋予的功能都与文峰塔相同,即调风水、昌文运、兴科举。

1 修建文峰塔的原因

1.1 科举考试录取率低且中式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科举制度在明代发展到鼎盛阶段,形成了科考、乡试、会试、殿试和庶吉士考试等空前完备的五级考试体系[3]。其中,除了殿试不进行黜落[3],录取率自然为百分之百外,其余各级考试录取率均为10%以下[4],由此可见明代科举考试竞争之大,尤其是在科举较为发达的江南地区,科举考试竞争更加激烈。加之朝廷对于科举录取额数有着明确的限制,科举能否中式不仅要看考生本人的才学,更取决于考生所作文章是否合乎考官心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科举考试的中式体现出一种偶然性。也正因为这种偶然性的存在,使得人们普遍相信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能左右着考生科举考试能否中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热衷于修建集调风水、昌文运、兴科举等诸多特殊功能于一体的文峰塔。文峰塔的功能正如清代康熙年间张德桂所分析:“塔坐离明,爰有文象,且卓卓如文笔,命以为文峰。其在古之雄文曰笔摇五岳,而人之尝鉴佳文曰岳止渊停,盖言文之巉峻绝如山之峭耸而不可向迩也。踞文塔之巅而俯视培塿,下笔自如五岳之云,变幻突屼恍海外之三山,可望而不可即耳”[5]。据此可知,人们认为修建文峰塔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

1.2 科甲不兴、科第乏人

正因为人们普遍相信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能左右着考生科举考试能否中式,所以在一个地区科甲不兴、科第乏人的情况下,人们就开始联想到本地风水是否适应科举文化的发展。一旦发现有任何不利于本地科举发展之处,“诸山环抱,莣欝苍秀,号为佳胜,而面缺文峰,善风角者皆以为非宜”[6],就会想方设法改善本地风水“人才之盛衰系于教导,而地脉实相辅以成”[7],而其首选之法便是修建文峰塔以培植本地文运。明代云南布政使陈善曾为姚安文峰塔作记,其中便清楚地记载了修建该塔的原因:

隆庆三年(1569年)夏,予以方伯入滇,楚雄郡丞张君大亨适署姚安府事,白予文峰塔告成。予既美其建造之绩足以垂休光而绍前绪矣,已而弟子员金世宾来请予作记,乃令学博钟君文印叙建置。云建学以来科第乏人,考之地志,东山有武侯将台,西有古寺,北有古塔,而府学南向前无文峰。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前寺揭阳杨君日赞以南山大石淜之冈,此可以人力培也。议建塔此山,则文峰插天,南北辉映,裁成辅相,庶有裨益[8]。

由上引文可知,隆庆三年(1569年)云南姚安府修建文峰塔的原因是府学 “建学以来科第乏人”。而由于同样原因修建文峰塔的情况十分普遍,如:

云邑,自汉为郡,有五云神鹿之祥。既历我朝,始开津池,诸生之登春秋荐者如贯迨。嘉靖末,士之间于科者三。邑人以创造文峰塔培补风气为言,邑候刘君仁迺上议于宪台,凤麓汤公允其议[9]。

巢于江南,属县为冣古顾,民生凋敝,人文不振,论者咸归咎于河流之不绕城。予谓焦湖为淮西巨浸,雄据县治上游,县南北诸山又蜿蜒环抱,东至濡须口而断,而龟山适当其缺。龟山卑且弱,若于其上建浮图(即文峰塔),砥柱湖天则垣墉完镇钥固矣[10]。

明毛汝麒龙洲塔记曰:夫事有起于异端而可以资民用者,君子不以为讳也。吾邑东址中流有洲隆起,隐隐若游龙蜿蜒水中,因名之曰龙洲,独其地坦夷平衍,乏峻拔耸特之势,不足以完,风气说者谓吾龙人才落落如稀星然者,未必不由于兹也。嘉靖丙寅岁(1566年),余解官自江右归,人以塔为请[11]。

由上述几则材料可知,文峰塔的修建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直接原因——科甲不兴、科第乏人,即材料中所言“士之间于科者三”“人文不振”“人才落落如稀星然者”之类,而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人们便开始修建能够调风水、昌文运、兴科举的文峰塔。

2 文峰塔的选址及其形制

文峰塔实质上是一种风水塔,因为它的选址是在风水堪舆之术的指导下进行的,文峰塔建造的位置一般是在城镇或学宫的甲(东偏北)、巽(东南)、丙(南偏东)、丁(南偏西)四个方向上,且多建造在山上或水口。正如清人褚彦昭所言:“查都、省、厅、府、州、县、坊市,文人不利,不发科甲,宜于甲(东偏北)、巽(东南)、丙(南偏东)、丁(南偏西)四字上立一文笔峰,即发科甲,或山上立文笔或平地修高塔皆为文笔”[12]。当然,在这四个方位中,选择最多的还是巽位(东南方位),这也是受我国地形地势和水流方向的影响,如:“先是城东南地形稍卑,故明朱侯邦宪以龙脉来自干艮,宜有高峰突起。形家谓之老龙抱珠,其外环以水于方属巽,巽为风,风行水上,涣然成文塔,为文笔峰可佐此邦文治”[13];又如:万历《滁阳志》载:“文峰塔在学宫东南,万历戊子(1588年)郡守丁士奇建之,以补巽方空缺”[14];又如:“会,自考卜以来,其星纪应牛斗之墟,比枕圭山,屹然高恃,支分两掖,天马耸而金牛伏,真形胜区也。仅巽方痺削当水口,得无如青鸟氏所谓青龙垂首也者,是宜塔顾时离举嬴力不任也”[15];再如:“郡城之南,安国寺有南塔者亦称文峰塔,即昔之青云塔也。自前明神宗时创始,越三十余年而坏,其上五层飞入卯湖,是塔为武昌、汉阳诸郡上游水口作镇,又为本郡之文星起峰”[1]。凡此种种都说明巽位(东南方位)及水口是文峰塔选址的最佳方位。

明代所修建的文峰塔其形制与佛塔相似,据目前搜集到的史料可知其平面主要为六角形,即如隆庆时姚州文峰塔,“文峰塔在城南十五里山峦,六方形,凡九级,高十余丈,明隆庆三年(1569年)署知府张大亨造”[8];又如成化时万安县文峰塔,“崇文塔在县北十三里……围六面,明成化间知县袁士凤倡建”[16];观其层数,明代江南地区所修建的文峰塔层数有三层,如万历时靖江县文峰塔,“嘱邑光禄朱公正约建塔甫三层费绌而止,时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也”[13];有五层,如万历时从化县文峰塔“检阅县志,始识为万历时邑令张公得眷所剏,是时工止五层,未成一篑且有塔无庙,犹孤峙焉”[5];有七层,又如万历时新会县文峰塔,“广若干丈,高累七层,总若干丈”[15];又如万历时扬州文峰塔,“文峰寺,官河南岸,明万历十年(1582年),知府虞德华建七级浮图并建寺,兵部侍郎王世贞为之记”[17];有九层,如成化时万安县文峰塔,“崇文塔在县北十三里,粤王台之南,临大江,高九层,围六面,明成化间知县袁士凤倡建”[16]。据此可发现明代文峰塔层数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特点,即均为奇数层。

3 修建文峰塔的参与者及费用来源

修建文峰塔的行为之所以成为一种风俗活动,是因为绝大多数文峰塔的建造是由当地士绅百姓共同参与捐助资金而建成的。一般来说文峰塔的修建是由当地官员发起倡议并带头捐俸,如明代姚州文峰塔的修建:“文峰塔···明隆庆三年(1569年)署知府张大亨造,万历丙申(万历二十四年即1596年)少参张乔松郡守杨应霈重造”[8],此亦有重造姚州文峰塔的详细修建记载:

岁丙申,新喻张公分藩是邦,百废具举,所为广励学宫,为诸生更始。既殚厥心,用采诸生言,补缀山川,振起灵脉,宜建塔于学宫之南。为文明标表,躬为相地,得南十里独树山者,冈峦崒嵂,两山环其侧,清流带其前,如奎璧遥峙于南极而光华特起也。乃欣然鸠工,庀材积石,捐赀若干两,务观厥成,未竟迁楚臬行,延及郡守应霈杨公则己亥也。杨公甫视事,重念公所镇于姚者,此最巨一郡文运实式凭之,乃张公拮据于始,吾辈终委之草莽其忍?诸复捐赀经理,阅四载而告成。费凡数百金,经几手而后成,绩吁伟矣亦难矣。予因谂之姚士是役也,岂惟补缝罅漏,壮观地灵,真如堪舆家言亦谓载秀之气,何地蔑有崛起之彦,非从天降且盛衰亦何常之有[18]。

由上述重修姚州文峰塔的材料可分析出以下四点信息:第一,文峰塔的修建是在少参张乔松倡议建造尚未建成的情况下,由郡守杨应霈继续倡导主持修建的。第二,文峰塔的选址是由张乔松“用采诸生言”“躬为相地”而发现“两山环其侧,清流带其前”的风水宝地。第三,修建文峰塔的费用乃是“捐赀若干两”“诸复捐赀经理”“费凡数百金,经几手而后成”。第四,“务观厥成,未竟迁楚臬行”“阅四载而告成”,这也充分说明文峰塔的修建耗时较长。

不过在光绪《姚州志》中并未详细记载姚州士绅百姓参与修建文峰塔的具体情况,但是不难从其他史料中找出士绅百姓共同参与文峰塔修建的情形。如康熙《瑞金县志》中就有十分详细的记载:

龙珠塔……万历壬寅 (万历三十年即1602年)冬月,知县堵奎临酌合邑议,申详道府。首先捐俸,更募邑人,会同邑绅钟譔、赖聘、朱善卿、钟彦、许宗谟、杨永乐,举人杨杰,监生刘希善、刘选、杨正学,庠生谢元璇、李汶、许继濓、杨以任等总督其事,慎选耆老谢仲诲、杨可俨···分理其事,以故辛峰巍然耸拔,有砥柱中流之象。扁曰:龙珠塔。[19]

由上述材料可知:一,万历瑞金文峰塔(龙珠塔)的修建是在知县堵奎临倡议下开始的。二,由知县堵奎临“首先捐俸”,也可反映出其修建文峰塔的经费同样也是募集而来。三,万历时在修建瑞金文峰塔(龙珠塔)过程中,瑞金县上从知县、邑绅、举人、监生、庠生、耆老,下到邑人无不参与,这不仅充分表明在一个地区修建文峰塔是一件十分重要的活动,还从侧面反映了明代社会对于科举功名的强烈追求。

4 修建文峰塔后的影响

4.1 寄托了人们希望本地科甲兴盛的美好期望

明代是科举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上下普遍重视科举,追求科举功名。江南地区作为科举较为发达地区,对于科举的重视更是达到一种难以想象的高度。如瑞金县前任知县堵奎临一次性就计划修建两座文峰塔,即龙珠塔与文兴塔。虽然在他调走前只完成了其中一座龙珠塔的修建,但是规划之中位于巽峰的文兴塔也在新任县令潘舜的支持下开始修建,“及知县潘舜历位,任众白前议,乃捐俸,倡邑绅朱善卿等···巽为太乙,辛为天乙,二星在天专主文···巽、辛二塔对峙,屹然凌霄,后日必有人文士起,秀甲寰区者矣”[19]。瑞金县连续修建两座文峰塔的举动很充分地说明了当地人民对于本地科举进一步发展抱有深切期望。

4.2 促进了当地科举文化的迅速发展

文峰塔是一种集调风水、昌文运、兴科举等诸多特殊功能于一体的风水塔。明代江南地区之所以如此热衷于修建文峰塔,原因就在于文峰塔的修建确实会促进本地文风的发展。如新会:“邑文运从兹隆昌,醖酿浓郁,济济多士,云蒸霞起,则自然之征已要以天时,久而始兴,地灵必而第阐,则气化使然”[15];又如姚州:“张乔松,新喻人,进士,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以参议任守道,其为政宽猛相济,捐赀建文峯塔于南山,以培风水,文风因之大振”[18];再如瑞金:“庶几风气秀发,人文振起,都邑其改观矣”[19]。这些都充分说明,文峰塔修建后,当地科举发展状况确实有所好转。

4.3 开启了民智,维护了社会的和谐安定

文峰塔的修建是士绅百姓共同出力的结果,寄托了他们美好的期望。正因为他们相信文峰塔具有调风水、昌文运、兴科举的特殊作用,所以很多人愿意就学从而走上科举之路,这也反过来开启了民智,维护了社会的和谐安定。陈善在隆庆三年(1569年)所作的《文峰塔记》中对此有十分详尽的记载:“闻尔来城中居民,稍有盖藏章缝,多愿就学,此益民之大者。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自今姚安之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从,此一家之庆也。少不畔长,下不讦上,嚣讼屏息,盗贼不惊,此一邦之庆也。士君子出而为师为长者,正身率物,尊主庇民,为朝廷之荩臣;处而在家者,饬躬修行,以表正乎末俗,此贤侯先后培植之微意,其为功于风化不小也”[8]。

4.4 为当地增添了标志性和观赏性的景观

文峰塔建成之后,不仅促进了当地科举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当地增添了标志性和观赏性的景观,使人们可以登塔俯观一地之胜景。如万历时雷州府海康县文峰塔(元魁塔)建成后,明本府理刑欧阳保登塔有记:“余乐观厥成,登九级而睇盻之,北枕高凉,欝欝苍苍;南浮琼管,缥缈云虹;东汇沧溟,鱼龙浩瀚;西顾廉交,媚川夜光,而雷地形胜赫然耸观,山若增而高,水若增而濶矣”[20]。此外,明代文人也多有登文峰塔题诗的习惯,如陆宝在其《霜镜集》中就留有登文峰塔诗一首:“无处登高不断肠,况闻萧瑟滞他乡。云初落片霑鸦背,柳尚成丝拂雁行。北去轮蹄官道杳,东归盐豉野羹香。自怜身世悠悠者,空峭厈乌巾学酒狂”[21]。这都说明文峰塔也是文人墨客喜欢游览观赏之处。

修建文峰塔风俗的形成实质上与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由于科举制度在明代发展到鼎盛阶段并且科举考试中式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以及社会普遍重视科举,所以作为科举较发达的明代江南地区往往会将兴科举与造风水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修建文峰塔的科举风俗。同时,修建文峰塔风俗的形成对江南地区科举事业的发展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科举考试万历风水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科举考试答案解析
“科举考试”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来自哪里?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胎体与青花发色特征研究
风水——环境感应心理学 换一个角度看风水(中篇)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中国科举考试“末班车”——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殿试二甲第二名林世焘之子林松年谈科举
科举考试的投考资格——从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第25题说起
养好你喜欢的女人,就是养好你自己的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