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熔珍,罗薇薇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宁 530000)
我国翻译专业硕士(MTI)研究生教育自2006年正式开展以来,发展迅猛。迄今为止,拥有该专业的高校已从最初的15 所扩展到现在的200 余所,MTI的数量日益增长,各高校申办该专业的积极性持续高涨,现在还不断有学校在申请[1]。但如何能够真正实现MTI最初的构建使命是所有MTI高校,尤其是地方MTI高校一直思考的问题。其中,翻译教学如何有效结合翻译实践是各地方高校MTI翻译人才培养一直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具体的社会翻译实践。
2016年9月11日,第13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再次成功举办。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已有25周年,正由“成长期”转入“成熟期”,中国—东盟合作由快速发展阶段转向提质升级阶段。正是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第二届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也同时拉开了帷幕。
这次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其主题是“共建、共享、共赢”, 围绕“共建‘中国—东盟信息港’”“合作打击网络犯罪”“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线上线下融合,促进旅游业合作”“加强交流合作,繁荣网络文化”等议题展开讨论。该论坛举办的目的旨在加深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相互理解和战略互信,推进中国与东盟全面积极合作。笔者有幸担任此次国际会议手册的英译工作。这是一次真枪实弹的翻译实践活动。
此次翻译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将《2016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手册》译为英文。手册内容涉及:会议主题、活动日程表、嘉宾、发言题目、报到及参会地点、参会指南、入场须知、通讯录等。会议手册是此次论坛的“行动指南”。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是一场高规格的国际会议。会议举办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在亚洲乃至于整个世界的形象,而《2016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手册》的英译成功与否,则关系到与会外国人士对中国举办国际会议的第一印象和水平界定。因此,该会议手册的英译工作至关重要。
国际会议手册的英译,按照课堂教授的翻译步骤,首先要考虑的是源文本的类型问题。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索》中将文本的类型分为三种: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和呼唤型文本(Vocative Text )[2]14。根据纽马克的文本定位,信息类型文本的形式往往是标准化的文本,如课本教材、技术报告、新闻报道、科学论文、学术论文、会议纪要和会议议程等[2]44。由此可以得出结论,《2016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手册》属于信息型文本,一般采用标准化的文本格式。
确定了文本类型,接下来就是翻译策略的选择。对于不同类型的文本,纽马克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标准。根据他所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策略,信息型文本应该采用交际翻译方法。纽马克认为信息型文本的翻译主要是传递信息,实现准确翻译是可能的,甚至可以做到完美[2]。因此,《2016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手册》的英译主要基于交际翻译理论。
如何在具体的手册英译中突出本次论坛的国际性定位,同时又充分展示会议主题 “共建、共享、共赢”,让与会者产生共鸣,与有荣焉,这是翻译中须首要考量的问题。其次是如何在翻译中突出其服务功能,为与会者提供详细准确的信息,包括时间、地点安排,会议议程,会议发言人和发言主题,以及会务人员、各嘉宾的联系方式等。最后,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整个会议手册的编制工作一直处于不停地修改、变更之中。这种变动不居的状态以及高标准的质量要求对整个会议手册的英译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2016年9月1日到10日之间,手册的英译工作就进行了共五版正式稿的审核和修订,其间重译、改译更是不胜枚举。这种高强度、高要求的翻译工作让笔者受益匪浅,感悟到翻译教学与翻译实战之间的差异,故撰文分享经验,以供参考。
例1 共建、共享、共赢——信息港建设助力中国—东盟共繁荣
此次会议的主题“共建、共享、共赢——信息港建设助力中国—东盟共繁荣”充分体现了活动的主旨要求。如何翻译好这一核心主旨句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问题。保证翻译的准确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翻译教学所要求和强调的。“共建、共享、共赢”若译为“co-establishment,mutual sharing and mutual benefit”,无疑符合在校所学的翻译经验要求。“共”在英文中对应的就是“mutual”或用前缀“co-”构词完成。这样的翻译,在文法和意义上都没有错误,也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在翻译考试中肯定是可以过关的,甚至很有可能因为用到“co-establishment”这个高级词汇而获得好评。然而最终的英译定稿是“We Build,We Share,We Benefit”。从语法上说,这不是一个完全忠实于原文的翻译。但这样的英译却满足了两个主旨核心要求:第一,简洁明了,满足各种英语水平的理解要求。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是一个在中国南宁举办的国际论坛,是有关信息港这样高端信息技术的论坛,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交流的一个信息平台。众所周知,无论是中国还是东盟各国,其母语都不是英语,在这些国家,英语只是一种国际工作语言。但是纵观中国英语教育多年来的水平及东盟国家的情况,英语也就是交流工具而已。太高级的用词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和障碍,不利于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的传播和影响。第二,一语道破主题要义,唤起与会者的主体参与意识。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是一场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举办的高新信息技术交流会议,是需要与会各方共同努力推进的国际会议,是信息共享、共赢的平台。突破语言表面的文字,把握“共建、共享、共赢”的内涵中“共”字对中国与东盟各国主动参与的要求,用“We”一词落实“共建、共享、共赢”与会各方的主体参与和贡献意识。“We Build,We Share,We Benefit”这样的英文表达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更接地气,活灵活现地展现会议主题,激发与会各方共同参会的热情,体现了主动性,最终实现了大会主旨在形式与内涵两方面的表达。众所周知,翻译的目的是消除语言障碍,让使用不同语言、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交流,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交际[3]。显然,翻译并不仅仅是用词和语法上的准确,更重要的是超越文字表层的内涵语境要求。国际会议的翻译,其会议主旨思想、受众的英语理解水平是最终影响因素。
例2 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的议题之一,其英译同样需要谨慎思考。突破逐字对应,若将其译为“The connectivity of cyberspace infrastructure”显然是没有语法问题的。然而,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是有关信息港建设与交流的前沿阵地,反映着当下有关信息港的最新技术和信息。虽然在网络技术发展初期,“cyberspace”有网络之意,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精深发展,“cyberspace”更多是指网络空间。而另一个更简单易记的词汇进入人们的视野,那就是“network”。“互联互通”在词典中的对应词是“connectivity”。从语法、词汇上来说,“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译为“The connectivity of network infrastructure”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最终的定稿却是“The 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 infrastructure”。因为“互联互通”已成为电子商务领域中的一种专门术语,表述运营商的网络与不在该网络中的设备或设施之间的物理链路,而其在英文相同领域中的对应词是“interconnection”。在英文中,“inter-”表示相互作用的意思,而“connectivity”没有突显出相互之间的关系。此次主题想要展现的就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网络互通,而不是单向的或者单方面的网络发展情况,所以用“interconnection”一词能更好地突出双方之间网络相连相通的现状,展现交流的互动性,号召双方人员积极参与到中国与东盟的网络建设中。显然,会议主题的翻译,不仅要关注用词的对应和语法的准确,还要关注会议主题及其涉及领域的前沿科技用词以及行业用词状况。这样的翻译才能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满足会议的规格和层次要求。
例3 分会场、食宿
《2016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手册》粗略看来并没有多大的翻译挑战和难度,用词和句式等没有想象中的难译。最初手册中的“分会场”,直接就对应译为“Parallel session”,而“食宿”同样直接译成“The room and board”。这是在学校学过的习惯表达,没有语法错误,也没有理解障碍。然而,正如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一书中指出的一样,信息型文本一般都采用标准化的文本格式[2]。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是一场国际型会议,与会者都是国内外的行家里手,他们大都有参加各种国际会议的经历,对国际会议的相关惯例和常规表述等具有一定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在南宁举办的国际会议,其会议手册的英译应符合国际会议的惯例和格式要求。这些知识往往不属于具体的翻译领域要求,而属于国际会议礼仪要求。国际会议中常见的“分会场”一般用“Sub-forum”,而“食宿”则是“Accommodation”。这样的翻译处理更贴近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国际会议的规格要求。因此,国际会议手册的英译要参照国际会议的惯例和常用表达,或者说标准化文本的格式要求。
例4 时间、地点
与“分会场”“食宿”这样的标准化译法相同,会议手册上时间、地点的英译也要遵循国际惯例表达。一种语言功能可以由多种语言形式来表达,同一种语言形式也可以表达不同的语言功能,由于这种复杂的关系,要想真正理解一句话的交际功能,受众必须参照多种信息。在最初的英译稿中,时间的英语表达基本上都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表达模式,或全英文、或阿拉伯数字加英文、或12小时制的阿拉伯数字、或24小时制的阿拉伯数字等,每一个表达都准确,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最终定稿遵循国际会议惯例,统一采用24小时制阿拉伯数字表达,这样既简洁明了,又节省篇幅。而地点的英译表达则要求具体写明楼层房间号,方便与会人员明确方位。对一个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而言,时间和地点的翻译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然而,《2016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手册》的英译工作却让笔者深刻体会到,翻译绝不仅仅是在学校学习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语言最终要进入现实应用,而现实应用中的场景和语境同样非常重要。一场国际会议的手册英译工作要细致到具体时间、地点的表达,这些都要遵循国际会议惯例表述和格式。这才是现实中的翻译,而非仅从书本上学到的翻译。
例5 对领导人的尊称 (His Excellency)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例子让笔者深刻感悟到翻译的功夫超越了翻译教学中所要求的词汇、句法、语法及文化等层面,那么《2016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手册》英译中对领导人尊称的翻译则让笔者深刻感受到翻译的服务功能,或者说社会功能在对外翻译中的重要性。
在翻译教学中,大多数的翻译技巧训练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词、句或者篇章层面上的形式或内容上的对应。然而,这一次《2016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手册》国家领导人的头衔英译却突破了简单的形式和内容上的对应。如在英译东南亚国家某位领导人的头衔时,除直接翻译为“President XX”或者“Minister XX”之外,往往还要在其头衔前面加上H.E.这样的缩写,以示尊重。还要注意与会人员中同等身份必须予以同等翻译处理,而且不容出错。这里的翻译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或错的问题,而是翻译服务质量和翻译服务规格的问题。翻译直接影响到会议的服务质量和层次定位。显然,在国际会议手册的翻译上,翻译不仅要体现文本所涵盖的信息和情感意义,而且要体现其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这就要求译员必须具备国际社交礼仪常识和服务意识。
从上述《2016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手册》的英译总结出来的经验不难看出,翻译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不断提升学生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掌握。不得不说这其实是MTI高校中较为普遍的翻译教学方法。然而,短短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兼顾到所有的社会文本。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文本又有不同的格式要求。《2016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手册》属于信息型文本,正如纽马克所关注的一样,信息型文本通常具有其所在行业的标准化文本格式要求,而这样的标准化文本格式往往要在具体的行业中才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1]。如何才能让学生熟练掌握各行业的标准化文本格式的翻译技巧是MTI高校翻译教学需要考虑的问题。显然,进入社会行业进行具体的翻译实践,从行业中把握文本的翻译格式不失为一条很好的学习途径。但是学生多、实践少,同样也是一个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翻译教学要有效地整合翻译实践,以教学指导实践,同时以实践丰富教学。以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学院每年积极委派教师和学生服务于东盟,以真实翻译实践材料和翻译项目材料构建各种文本语料库,不断促进翻译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翻译能力。从每年受服务单位大力表扬的情况来看,这一进入文本行业语境促进翻译教学的方法效果显著。
《2016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手册》的英译实践表明,除了翻译上的各种要求外,进入到行业中的翻译事实上都应该考虑文本的服务语境。如果翻译仅仅是考虑翻译中涉及的文字上的词义句式对应和文化对应,而没有考虑到其具体的文本服务功能,那么这种翻译就很有可能使一场原本庄重严肃的国际会议出现瑕疵。细节有时候往往决定成败。进入行业的翻译不应该仅仅是文字上的表现,更多的应该是服务上的精心和用心。《2016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手册》的英译让实习的学生也意识到学习翻译要注意理论知识联系行业实践,那么这些对MTI高校的翻译教学同样提出了挑战。
《2016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手册》英译不仅是一场翻译实战演练,而且是一场翻译教学与翻译实践之间的相互检验和相互促进。本文从基于会议主旨思考的翻译、基于国际会议惯例表述和格式要求的翻译、基于服务功能考量的翻译三个角度,以具体翻译实例论证国际会议手册的翻译策略:第一,翻译并不仅仅是用词和语法上的准确,更重要的是超越文字表层的内涵语境要求。国际会议的翻译,会议主旨思想、受众的英语理解水平是最终影响因素。第二,国际会议主题的翻译,不仅要关注用词的对应和语法的准确,还要关注会议主题及其涉及领域的前沿科技用词以及行业用词状况。这样的翻译才能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同时又满足会议的规格和层次要求。第三,国际会议的手册英译还要考量国际会议的惯例和常用表达。第四,国际会议手册的翻译不仅简单地体现文本所涵盖的信息和情感意义,更重要的是体现其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
此外,《2016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手册》的英译实践给MTI高校翻译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指引翻译教学应该关注具体翻译实践中以往有所忽略的地方,紧密结合行业需要,促进翻译实践与翻译教学之间的互补互进。翻译教学培养翻译人才,而翻译实践打造翻译人才。
[1]何刚强.“四重忧患”伴“三关失守”——我国翻译专业研究生教育何去何从?[J].上海翻译,2016(1):1-5.
[2]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贺显斌.欧盟的翻译对传统翻译观念的挑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4):28-31.
[责任编辑亦 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