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腊梅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高职商科类专业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现代商务服务人才的摇篮,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商务综合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需要大量的实践和实习才能习得这些职业技能。然而,现有的企业实习不可能让学生深度接触核心岗位,无法实现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如何解决学校与企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始终是高职商科专业面临的痛点和难点。我校商学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在打造商科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式,在校内建立商务服务准实体,为培养商科专业应用型人才提供了真实的市场环境,并从理论与机制上探索政、行、企、校四方协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商科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途径。
高职商科类专业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这些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交流沟通、市场洞察、信息收集与处理、商务谈判等商务人士必备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这些技能必须通过真实的市场环境才能培养出来,而企业基于商业秘密和重要岗位的复杂性,不可能让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其深度实践。目前商科专业学生的企业实习一般是劳务性质的,学生很少接触到企业的核心岗位、核心流程;不能参与基层管理工作,无法培养学生在商业领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商务服务准实体,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边学边做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式,商科专业可以引进企业项目、资金、实体运营模式,建立校中实体零售店、O TO O体验店、商务服务工作室等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将企业的全套运行体系和管理制度移植到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使之成为一个准商务服务实体,提一个真实的商务环境,让学生从感性方面认识商业和商务服务,培养现代商务人的商业意识;通过在校内实践平台的工作实习,了解商务流程,体会商务核心岗位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培养现代商务人的综合职业素养。
长期以来学生在校学习的教学进程与企业实习存在空间与时间上的矛盾,往往出现课程学习需要循序渐进,而企业实习集中在某个阶段,课程学习需要多个教师交叉轮流实施,而企业实习分散在不同地域。无法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同时兼顾,总是处于顾此失彼的尴尬境地。建设校内准实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就可以边学边做,学习与实践并行,还可以针对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开发理实一体的课程模块,将教室与实体平台一体,理论学习与工作实习一体,老师教课与指导实践一体,制定学分互换制度,即参与平台工作的学生按实践课程成绩记学分,可以与理论课程学分互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平台工作学习。
校内实践平台作为一个准实体,其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必须符合商业组织运作要求。学生在实践平台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在校学生,又是平台上具体工作岗位的员工。他们管理一个准实体,可以在真实的商务环境中,自主经营决策、自主管理、自负盈亏。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校内实践平台开展创新性的商务活动,组织专业竞赛,开展平台与平台之间的各种协作和竞争,培养现代商务人士竞争意识,为学生创业奠定基础。
高职院校商科专业建设校内真实商务平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般高职院校的规模少则7-8千人,多则1-2万人,学生吃、喝、玩、乐等日常消费在这里产生,存在巨大商机。许多商家已经瞄准了高校这一目标市场群体,希望能够进入学校赚钱,而学校是非盈利组织,因此,目前校企体制的差异,使得合作还不是很顺畅。如果通过政府出台支持政策、行业协调、企业和学校协同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式准商业实体是完全可行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高校已经成为商家看好的新的市场机会。许多企业都希望进入校园市场,不仅可以盈利,还能够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培育潜在消费者。企业投资在校内零售实体店、电子商务体验店、物流工作室、国际贸易跨境电商平台都是可行的,而且这些平台能够为商科专业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
企业有资金、货源、系统的管理体系,学校有专业教师、优秀学生的人才资源和专业技术。资金、人才、技术是商业实体运营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将这种平台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可以在同类院校中复制,连锁经营,企业赢得校园市场,学校和专业获得优质的实践商务环境。
商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大多使用的是模拟项目,电子沙盘软件平台、模拟项目许多情况下过程缺乏真实数据、结果缺乏真实效益,无论多么有创意的商业方案、无论多么严格的管理和执行计划,如果看不到实施效果,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学生对学习没有成就感、难以自始至终保持实践学习的热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将企业真实的业务引进到校内实践平台,按照准实体进行经营,这对专业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师生的参与热情极大提高,让专业师生有成就感。
尽管学校是个具有潜力的大市场,吸引了许多企业的投资和合作,但校内实践平台的功能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只是一种准实体的商业模式,而且校园内的实践平台面对的是学生消费群体,其消费能力的局限性,加上学生是边学边做,企业投资仍然存在许多风险,如果没有建立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至专业层面的合作机制,许多企业仍然在校企合作上处于观望或浅层次,短期行为较多。因此,必须从政、行、企、校四个层面、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难度来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商科专业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途径。
宏观层面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必须进行充分挖掘,找出有利于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政策红利。回顾2010年至今国家出台的有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的标志性文件:2010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12号)明确提出:“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各地方政府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也出台了许多支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和制度。这些都是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依据和政策支持。
政府除了已经出台的宏观政策,还应该迅速出台具体实施细则和可操作的制度。例如,校企合作项目优先投资、校企合作建设的实践教学平台免经营税,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允许采取混合所有制,设立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奖励、名誉机制。
中观层面主要包括企业行业和教育主管机构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信息、服务,搭建校企合作桥梁。目前这一方面国内做得较好的是浙江省、江苏省,海外地区做得较好的有台湾、香港。以台湾地区为例,建立了全台行业协会,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了全台公开学校信息平台,通过这种方式,企业与学校、岗位与专业、工作与实习就能很好对接,企业与学校就可以进行广泛接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能顺利开展。
目前国内这方面还有很大空间,我省的行业协会就不是很发达,教育主管部门的公共信息平台的信息也不对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资源难找。
微观层面主要包括企业和学校以及具体专业,他们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的主体和具体实施方。从学校来看,首先要树立产教育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学校领导必须意识到,高职教育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学校要制定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为企业进入学校提供场地、人才、技术支持,为专业在校内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做好顶层设计,改革实践教学管理办法,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修改学分制管理办法,实施实践学分与理论学分互补或互换的学分制管理办法。从企业来看,可以利用宏观政策及学校资源吸引行业里的一批优质企业合作。通过行业协会推荐、教育主管部门牵线搭桥,让企业意识到与学校合作,是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不以短期盈利为目的,而是建立企业的公共品牌形象,同时实实在在地获得优质的人力资源。校企合作建立的实践教学平台是一种准实体。因此,就必须有特定的合作模式,只有明确双方合作关系及相关责任和利益,准实体才能正常运转,才能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从专业来看,高职院校的师生必须树立“教、学、做”一体的理念,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借助企业资源才能真正培养应用型人才,只有与企业合作才能真正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一定职业技能,彻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国家制定的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战略,工科类学院和工学类专业已经走在前面,而商科类专业的合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商科类专业校企合作可以校园市场为依托,以互联网为平台,以建立商科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为突破口。
【参考文献】
[1]马树超.关注高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融合之惑如何破解[N].中国教育报,2014-04-18
[2]张夏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探析[J].职教通讯,2015,(8):18.
[3]吕昌峰.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践行“学做一体、真事真做、真岗真干”三阶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山东省信息,20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