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翊歆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持续地给传统新闻业带来挑战和新的发展机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新闻生产和消费模式不断迭代而生。内容通过文字、视频、音频所构成的传播链,进入到产品时代,形成可交互的页面、数据新闻报道专题等。而现在,线上线下对接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变革,信息构成场景化,由视听感官延伸到使用的体验。
国内外主流媒体都先后进行了虚拟新闻的尝试,《纽约时报》推出了虚拟现实新闻纪录片《流离失所》,BBC记者基于一手报道素材制作了新闻游戏《叙利亚之旅》。在2016年两会报道上,国内的人民日报推出“中央厨房”,新浪新闻、腾讯新闻也推出相关的新闻游戏化产品。
技术正在改变传统新闻媒体讲述新闻故事的方式,新闻游戏化势不可挡,因而,在此背景下,对于现有新闻游戏化产品的梳理以及对于这种趋势的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亦是本文立意所在。
2003年,Gonzalo Frasca创办新闻游戏网站时,首次提出“新闻游戏”。新闻游戏是旨在利用新闻学原则开发游戏的媒体功能,游戏背景基于真实事件,让玩家在体验虚拟游戏的同时,对新闻内容有更好的理解。Bogost等人在《新闻游戏:游戏中的新闻学》中则将新闻游戏定义为短小精悍、传达新闻信息以及观点的游戏作品,并将新闻游戏分为三类:社论类游戏、八卦类游戏以及报道类游戏。本文在此分述不同类型的新闻游戏。
Bogost等人认为,社论类新闻游戏的宗旨是说明某一论点或者为了说服玩家接受某种观点。在2016年国际数字媒体创新大赛总决赛上,中国财新网团队的新闻作品《像市长一样思考》获得了第三名,财新的作品反映了中国环境污染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社论类新闻游戏的功能与报纸专栏非常相似,都是作者基于某一社会新闻热点,表达观点。游戏设计者需要对呈现内容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并通过游戏环节来体现新闻的价值取向。
Bogost等人定义的八卦类新闻游戏是基于名人、体育明星或政客八卦等软新闻设计的游戏。2006年德国世界杯总决赛中,齐达内用头顶撞对手被罚下场,几个小时内,一位意大利球迷就设计了一款名为“鲁莽的齐达内”的游戏。玩家可以控制“齐达内”,用头去袭击对手——意大利球员马特拉齐。随后这款游戏并公开了游戏代码,欢迎参与者创造自己的游戏版本。这体现了八卦类游戏的一个特点,新闻点比较肤浅,游戏制作周期短。
报道类新闻游戏是对于事实的还原,常常基于既有的报纸或电视新闻改编而来。典型的例子是BBC在2015年发表的新闻游戏《叙利亚之旅》,可以选择你自己的流亡路线,游戏是基于有关叙利亚难民新闻素材设计出来的。玩家流亡的旅程起点从离开自己位于大马士革的家开始,深入新闻游戏,玩家将亲身见证流亡难民所面临的苦难。
以上提到的几种新闻游戏都是基于电脑或者移动客户端为载体进行设计的。然而近两年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的发展,使得新闻的游戏化有了另一种呈现形式。
《纽约时报》在2015年11月5日正式发布NYT VR APP。用户通过订阅即可观看APP上的虚拟现实视频,得到一种增强现实的新闻阅读体验。其中非常有名的视频是《流离失所》,该视频通过展现三个因为战争而失去家园的孩子的生活以及300万孩子所处类似的困境。
沉浸式新闻体验是指用户通过感官体验,进入某种活动状态。在新闻游戏中,玩家由于场景、内容、情节的改变,将个人情绪带入游戏角色中,更好的理解新闻内容本身。由于新闻游戏增加了用户体验,吸引了年轻一代受众,增加用户的黏度。因此,新闻平台将新闻包装成游戏,就是一种为了增加“沉浸式新闻”的体验的行为。
Bogost等人认为,传统新闻记者在撰写新闻报道时就力求从不同角度去阐述这一新闻事件,但事实上,许多故事难以概括成1500字的线性印刷报道或3分钟的简短视频,而新闻的游戏化产品的叙事模式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新闻游戏化的产品为用户提供以超链接方式组织起来的关于新闻事件的更为复杂、多维的新闻背景,能提供多角度的新闻事件解读,供感兴趣的用户选择阅读。
这是一种新型的新闻叙事模式,事件不再是孤立地呈现,而是将新闻置于更为丰富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中,置于更为广阔的关联议题中,不同媒体形式内容在此互为补充,同时它们之间可以达到无缝融合的程度。
受众在理解传统新闻产品时,主要通过思维解码的方式,通过使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解读新闻符号。而在新闻游戏中,受众通过操作游戏来体现对新闻内容的理解。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叙利亚1000天》。在游戏中,玩家可以看到1000天内的叙利亚化学武器储备拆除过程以及叙利亚的一切。最重要的是,当玩家浏览了近三年的冲突的时间,会被要求根据政治、感情和经济等情况做出决定,在游戏中玩家在自己对叙利亚的理解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感受到真实的叙利亚。
从传播价值的角度来看,新闻游戏化产品的性价比不高,因此产业链一直未形成。若要形成产业链,需要开发出新闻游戏的规模性生产模式,降低制作成本。目前,国外也只有大型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BBC等正在尝试建立团队自主研发新闻游戏化产品。
学界对于新闻游戏化趋势最大的担忧是,游戏化的产品可能模糊新闻学边界。其表现形式有三:
(1)游戏双重媒介化损害新闻客观性。新闻游戏在使用“游戏”来阐述内容时,在原有媒介化的基础上被二次媒介化,这种重组和再改造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原有新闻内容进行提炼之后实现的。
(2)移情表面化减弱新闻议题严肃性。游戏通常会产生移情机制,因为参与者是以第一人称参与体验游戏的。虽然移情感让受众更真实地体验到事件中人物的经历,但这种移情往往是浅显的,损害新闻议题的严肃性。
(3)新闻选题受到“游戏化”思维限制。游戏因素的介入会对新闻策划的过程产生影响。由于在选择新闻游戏产品议题时,既要求新闻类型符合游戏制作模式,又要考虑到受众需求,这会给新闻创作的自主性带来限制。
新闻游戏化产品的未来发展还面临着诸多伦理上的挑战。比如,在虚拟世界中什么是现实,如何保证新闻游戏中观点的客观性?传统的新闻伦理是否完全适用于新闻游戏化产品,新闻游戏化产品的伦理标准是什么?如何处理新闻游戏中的暴力和血腥场面?这些问题都亟须解决,正因为虚拟现实新闻对观众感知具有潜在的强大影响力,其伦理规范更为重要。虚拟技术并不是新闻业的救星,而是通过新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新闻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新闻游戏化的应用正变得越来越广泛,但新闻游戏化的未来之路要怎么走,还需要看它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