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峥
(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 太原 030000)
以民歌为内容,电视媒体作为宣传手段,实现了民歌在电视媒体的早期传播。民歌更多时候是作为节目内容的一种元素参与进来,例如在早年春晚中演出的民歌节目。随着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艺术与技术的逐渐成熟,以“民歌”为专题的电视节目产生了。1999年由北京电视台出品的电视系列音乐纪录片《民歌魂》,就是一部利用电视声画合一的现代技术手段,完整地记录和介绍中国各民族、各地域传统与现代民歌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对中国各民族和各地域民歌文化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真实记录的电视系列音乐纪录片。此后,内蒙古电台的《音乐部落》、央视音乐频道的《民歌中国》、山西卫视的《歌从黄河来》等一系列以“民歌”为专题的电视节目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民歌与电视媒体的结合,可以使民歌的传播和传承在更大范围和更短时间内得以实现。电视媒体在民歌传播和传承过程中的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的民歌传播和传承模式主要是口口相传、代代相承,这种传播模式较为单一,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隐患,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出现丢失、遗漏、错误的现象,非常不利于民歌艺术的长远发展。对于民歌而言,电视媒体是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通过有线天线、光缆、卫星等一系列高科技手段进行传送,人们通过电视机这个终端来选择和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电视媒体的传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适应性,同时普及程度非常高,其触角可以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地方,从而构成一个多层次和多网络的结构网。依托于这个庞大的结构网的传播,更多的人可以很轻松地欣赏到民歌艺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其传播效率和效果。
电视媒体可以使用更多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民歌、传播民歌。传统的民歌的表现形式就是劳动人民直接演唱,最多再加上配乐,这种简单的艺术手段也不利于民歌的传播和传承。电视媒体则不同,电视媒体可以综合运用光影、声音、色彩、文字、风景、事物和人物等元素,在电视荧屏上展现出时空变幻、声色综合的视听艺术。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彼此融合构成了电视媒体的整个脉络,人们不仅可以听见民歌的歌声,而且可以看见演唱者的演唱,了解他的感情和内心在歌声中的表达,欣赏民歌所代表的风情和文化,这都是传统的传播媒介所不能实现的。
电视媒体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具体、形象、直观。多种多样的传播符号使得观众花费最少的精力,接受最多的电视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根据传播学研究显示,人们通过阅读可以记住10%的信息,依靠听觉可以记住20%的信息,观看图像可以记住30%的信息,听觉和视觉同时作用可以记住50%的信息。电视媒体则可以同时观看、收听和阅读,通过多渠道的综合感知,可以使受众在最大程度上接受传播的信息。民歌艺术通过电视媒体进行传播,其传播效果是传统的传播方式难以望其项背的。所以说,电视媒体可以为民歌的传播和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使民歌艺术可以更好地生存、传播和发展。
2013年,湖南卫视《我是歌手》、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江苏卫视《全能星战》等节目可以说是流行音乐选秀中关注度、收视率、节目质量都相对较高的节目,这些节目依托于强势媒体平台,实现了大众化传播,但同时也在挤压着弱势媒体的生存空间,使其很难在同类型的节目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因此同样属于音乐选秀,但又具有相对差异性的“民歌”类节目成为弱势媒体的选择。
2013年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2012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都是收视率破5的“现象级”的优质电视节目,甚至引发全民的参与讨论,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民歌类的选秀节目在收视率和影响力上与流行音乐选秀节目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笔者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平台问题。由于各卫视差异化竞争的需求,强势媒体选取了适合大众化传播的流行音乐,民歌类的选秀集中在相对弱势的媒体平台,因此节目在播出环节上就很难取得较高的收视;其次是节目内容自身的限制。流行音乐节目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其适合大众化的传播。“民歌”本身就是产生于特定地区的音乐文化,地理的阻隔也使其地域色彩愈加浓厚,对于民歌的欣赏,不同地区的观众往往有着不同的看法,因此一档“民歌”类的节目想要像流行音乐一样大众化、普及化,其自身特点就有着不小的限制。
民歌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其文化价值很高,民歌的传承往往依靠口头传播,地域的限制和人们价值观的转变让很多的民歌濒临灭绝,电视媒体对于民歌的传承和保护的责任是义不容辞的,民歌节目想要在当前的生态下生存发展,需要主流媒体尤其是强势媒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使之从边缘走向中心,同时相对弱势的媒体在节目制作和传播上应更加用心,只有这样才能对民歌的传承起到更好地传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