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网络化”的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文化探索

2018-03-28 09:33:45沈文明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网络化公寓宿舍

沈文明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1 “去网络化”与公寓文化育人功能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网络生活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对网络媒体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出现“手机控”“微信控”“微博控”等现象,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1]。本文所指的“去网络化”是基于学生在宿舍占用大量闲暇时间和精力去支配网络活动而提出的,“去网络化”并不是真正的“去掉”网络,隔离学生与网络的接触,而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以思想教育为指引,以活动为载体,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网络生活,减少或弱化网络对学生的影响。

公寓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二课堂,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2],也就是说,大学生公寓除了基本的住宿功能外,同时也兼具文化育人的功能,在“全程育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两个功能要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不失偏颇。

2 网络化环境下高职学生公寓现状分析

1) 学生沉湎于虚拟网络,容易产生隐性问题。研究显示,高职学生闲暇时间较充裕,网络使用占据其大量闲暇时间,对网络媒体依赖性强[3]。不同于现实世界,虚拟网络可以暂时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独立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在给学生带来海量信息、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的同时,也会充斥着诸多不确定、隐性的价值观和舆论导向。由于学生甄别事物、判断方向的能力还不够,会基于自身的理解和个人意志来认知网络世界。一旦沉迷于虚拟网络,脱离现实交往,其价值观就容易出现偏差,甚至极端化。当信任感建立在一种难于评估的机制上,没有得到有效的确认及强化之时,网络资源可能就会演变为潜在的“风险”,因为个体的网络活动抽象为虚拟、看不见的社交,不必受表情、感受、责任的约束,学生网络行为的随意性和倾向性就会无限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把闲暇时间和感情转向了网络,忽视现实中师生关系的互动,搁置人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将自己独立于整个学生共同体之外,从而导致“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延迟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推迟跨入成人状态,并产生很大的心理健康问题[4]。

2) 公寓管理以安全为重心,思想教育引导未深入。不可否认,公寓的住宿功能是首位,然后才论及育人功能。没有一个安全、和谐、稳定的公寓环境,也就很难有实际的育人效果。当前,高职教育已经从规模化扩张迈向了内涵式发展,学校硬件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公寓管理也推进了社会化的后勤模式,物业部门与院系共同管理的二元结构业已形成。在实际的公寓管理过程中,安全工作是永恒的主题,是公寓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公寓开展的所有工作和活动都必须基于安全这个前提而设计,可以说,安全工作是评判公寓建设合格与否的首要标准。不管是物业的管理员,还是院系的领导、辅导员都视安全为不可触及的红线,“安全第一”也是在组织结构与实际行动中必须遵行的原则。正是在这种情境下,公寓所涉及的学生工作都围绕安全工作而展开,从新生的入学到毕业生的离校,学校做了大量细致深入且具有预防性和前瞻性的工作,而将公寓内部的宿舍文化与学生思想教育置于次要地位,对学生的日常思想和网络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事实上,这恰恰是公寓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有被关注和重视的需求,不应总是处于被管理的角色,公寓中需要建立平等、开放、畅通的互动机制。视安全为统领的管理理念有其合理性和现实的需要,但不能等同于公寓工作的全部,更不能将安全工作与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区别对待、隔离开来。

3) 学业内容及其安排具有单一性,自我驱动力较弱。从课程安排的结构和时间上来说,宏观层面的校间差异并不大,课堂外的闲暇时间也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学生对时间规划和分配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将过多的时间浪费在网络上,并不是本身的闲暇时间较多,而是课堂之余学业压力不足以让学生“忙”起来,学生学业压力低,缺乏主动学习热情,学习目标缺失[5],学生缺少自律,内在驱动力不足。当预期的目标在现阶段通过努力不可能达到相应的目标,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和自卑的心态,降低对自己的发展要求。相对本科院校,高职生的专业发展缺乏直接的上升通道,因此,高职学生在毕业后主要是直接就业进入社会,虽然有少量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攻读本科学历,但大多数的高职生在进校时,对自我的职业发展去向有比较明确的了解。正是这些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职学生对自我效能评价低,内驱力缺乏动力。因此,从某种意义说,学生过多的网络文化活动,折射出的是一种学业观和择业观,更是一种自我驱动能力的强弱。

3 “去网络化”的路径探索

1) 理性对待网络,由灌输到转移注意力。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发挥的作用是正面还是负面,其实不在于“剑”本身,而在于掌握“剑”的人[6]。学生接触和使用网络,尤其是过于“网络化”的问题,应理性看待。网络文化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不会带来所谓的正负影响,只有在与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条件下,才会引起相关的效应,其中人起根本的能动作用。“去网络化”的思维要从学生的理性态度和价值取向着手,从网络支配时间的长短、沉迷的程度、投入的关注点等多个维度来深入了解公寓内学生的基本现状。立足学生的现状,为有针对性的思想引导提供素材;从现实出发,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及所思所想,才能为“网络化”的宿舍生活提供优化策略。因此,面对个性张扬的“90后”大学生,需要转变教育管理理念,革新工作方法,坚持思想引导和实践行动双管齐下,进公寓、入宿舍,聊生活、谈学习,与学生建立起亲密信任的师生关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学生过于“网络化”生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学生、网络、教师三者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使学生与网络的二元状态得到改变。利用师生互动带来的新变化,将有力促进学生网络观念的转变,以及网络化行为的改善,从而逐渐转移学生对网络的注意力和依赖性。

2) 安全与文化并重,加强公寓整体环境的营造。安全工作是公寓管理的首要任务,也是公寓其他功能发挥的基础和前提。但是也应看到,在网络文化如此普及和发展的当前,公寓管理的结构、特点、模式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如今,各种网络信息的融入、新时代学生的特质等方面都对公寓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做好公寓文化建设工作,力求充分展现公寓多种功能,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安全工作与文化建设协调推进。要从公寓整个宏观环境着手,立足网络文化的现实背景,在强调公寓安全工作的同时,重点了解宿舍的文化氛围和学习环境,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避免过于“网络化”倾向。以项目为载体,以活动为中心,建设一批“示范”宿舍,创建“优良学风型”“高雅文化型”“公益文明型”“党员先锋型”宿舍,发挥不同“示范”宿舍的引领作用,让学生融入各种类型的活动中,适当走出网络、走出宿舍,加强人际互动,参与公益活动,减少对网络的过多关注,把更多的闲暇时间有效利用起来,丰富宿舍的文化内涵。另外,要吸收“书院制”公寓管理模式的精神,主动走近学生,调动学生参与公寓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实行学工主导、队伍协同,把促进师生交往、优化成长环境、拓展学习空间、强化学业指导、加强服务保障作为公寓管理的核心任务,努力做到“同住、关心、知情、引导”[7]。

3)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讲好身边故事。学生沉湎于网络,将过多的时间消费在网络上,侧面反映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学生自我追求、自我信念的缺失。反思学生“网络化”倾向的影响,需要从思想上提升学生的理想信念认同,加大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为是思想的实践,要从关注学生问题向推进学生思想变化转变[8]。高职院校管理者要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与网络信息传播特点,积极掌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精神,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构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网络模式[9]。同时,要通过身边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讲优秀学生的故事,使学生逐渐消除成瘾的负面“网络化”现象。一方面让能合理安排闲暇时间并在专业学习上有所特长的学生,以“朋辈”的身份融入学生群体中,拉近沟通的距离,体现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同代感,能被学生所接受、认可,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借鉴性;另一方面邀请优秀校友举办多种形式的网络专题活动或讲座,发挥校友“过来人”的资源优势。校友的成长成才经历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站在社会与学校两个视角来阐释“网络化”问题和大学学习,可以触动学生的心灵、价值认同,有利于沉迷于网络的学生进行自我意识觉醒以及网络不合理行为的调适。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学生宿舍中过于“网络化”的生活,需要教育管理者从思想上重视,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化行为,从现象的根本原因入手,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合理引导。

猜你喜欢
网络化公寓宿舍
热得快炸了
前滩禧悦公寓
现代装饰(2020年8期)2020-08-24 08:24:00
共享公寓
现代装饰(2020年4期)2020-05-20 08:56:12
末日公寓
学校到底是谁的
作品四
丝路艺术(2018年8期)2018-09-27 09:24:40
数字公寓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一个都跑不掉
基于OPC的网络化群梯管理系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