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路径探析

2018-03-28 09:33:45董娟娟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董娟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三门峡 472000)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微媒体的蓬勃发展,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个时代各种微媒体引发的信息爆炸,给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迎合时代变化,结合当今大学生热衷于微媒体的特点,积极利用微媒体平台,创新教学,营造良好的“微教育”环境。

1 “微教育”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1.1 “微教育”的内涵

“微教育”因微媒体而产生,是微时代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微教育”是借助数字化信息技术、电脑和手机等设备,通过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媒介,以各种“微”网络载体展开的针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理想、信念、道德正确引导的碎片化、渗透式的教育[1]。

1.2 “微教育”的基本特征

1) 教育对象范围广,由点及面。得益于智能移动手机的普及,微信、微博等微平台在信息转发、分享、收藏、关注等方面的便利功能被人知晓并使用,以微平台开展的“微教育”在极短时间内产生链式反应成为常事,“微教育”内容通过朋友圈等被广泛扩散成为常态。

2) 教育主客体地位趋向平等,交流便利,互动增加。信息时代,通过微平台实施“微教育”能打破传统课堂上教师“一对多”的教育模式,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以网络为平台自由交流、畅所欲言、共同研讨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办法,地位趋向平等,互动频率大幅度增加,教育针对性增强。

3) 教育内容微言大义。“微教育”的内容微小简短,一句流行语、一个微视频都可成为其内容。篇幅短小,内容涉及社会热点、新闻动态、人们的学习与生活等,视角独特,意义非凡,深得人们青睐。

4) 教育时效性强,无时间、空间限制。微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常出乎人们想像,只要有网络,动动手指就可将教育内容通过电脑、手机等转发给学生,学生不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阅读。教师随时可以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获知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指导。

5) 教育效果润物细无声。“微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包括内化、外化及调整提升三个阶段,且这三个阶段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2]。“微教育”效果并不会立竿见影,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积累,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

2 微时代高校开启思想政治“微教育”的必要性

2.1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深受微时代诸多微媒体的冲击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课堂为主要场所,以思政教师的单向灌输说教为主。这种教育模式曾经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调查发现,50%以上的学生认为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进行“你是否愿意接受网络思政教育这一教学方式”的问题调查时,发现大约75%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接受。说明以微媒体为载体的网络思政教育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这显然给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微时代不但要求高校思政教师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更要求他们具备使用网络进行信息搜索和传递的能力。但实际生活中,高校思政教师由于日常事务繁多和自身的因素,缺少网络科技应用的能力。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导性受到微媒体的挑战

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导。近年来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各种微媒体的出现,大学生作为微媒体的使用主体,畅所欲言、彰显个性,在很大程度上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失去了主导地位。以微媒体为平台的网络信息具有趣味性、娱乐性,比思政教育教师传统说教的方式更容易令学生接受。如对 “你会经常使用网络话语吗”这一问题进行调查时,发现有52%的大学生选“偶尔使用”,26%的大学生选“经常使用”。受教育者借助微媒体有更多的选择方式进行学习。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无形之中多了很多媒体竞争对手,不同素质、不同目的教育者借助网络传播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媒体复杂,难免会有消极、负面的信息,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削弱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稳定性受到微媒体的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稳定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微媒体平台的不断涌现,大学生的眼界不断被拓宽的同时,一些资本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通过网络、借助微媒体传播到大学生的生活当中。长此以往,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必然让大学生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从而影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价值的稳定发挥,阻碍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2.4 “微教育”是高校应对微时代挑战创新思政教育方式的必然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复杂而琐碎,是一个涵盖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庞大工程。“微教育”充分且有效地利用各种微媒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时间用一些微小故事、微小活动、微小信息等“微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观念。这不仅促进了高校思政工作者及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迎合了微时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迎接微媒体挑战,才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3 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之路径

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应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如一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只有牢牢地把握这一前提和基础,才能利用微媒体的优势,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良好的育人功能。

3.1 合理利用微媒体,打造良好“微教育”平台

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工具本身不具有教育大学生的功能。大学生在使用这些微媒体的过程中,会受到普通传媒、身边朋友和微媒体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微媒体进行合理利用,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微教育”平台,发挥正向引导功能。①发挥媒体自身特点,合理利用微媒体。如高校的公告通知、新闻、诸多资讯等可以借助微博这一平台发布。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创建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并以学生乐意接受的语言、图片等形式,及时更新、维护微平台,提升与学生的互动频率与质量,及时通过平台了解大学生思想的真实状况,并给予合理有效的引导。③加大信息平台投入,建设高质量的“微教育”平台。高校要充分认识微信息、微语录、微阅读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加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让网络微平台在思政教育中大放异彩。④推出政治素养高,文化底蕴深,专业技能强的教授微博或微信公众号,拉近大学生与名师的距离,搭好双方自由交流沟通的桥梁,进行正面渗透式教育。⑤重视大学生自身力量,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平台建设。

3.2 建设政治素养高、信息技术强的“微教育”队伍,扩大“微教育”影响力

“微教育”是以微媒体为载体而实施,若高校思政教育者不能熟练地掌握微媒体的使用方法和日常维护技能,“微教育”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因此,高校要建设一支政治素养高、网络信息技术强的“微教育”师资队伍。① 鼓励广大思政教育者在微时代背景下不断完善对“微教育”载体的认识,理性选择、适应微时代环境下的新媒体。② 加强学校网络软硬件建设的技术上,对广大教师进行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③ 加强对思想政治“微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监督和行为考核,保障“微教育”实施者传播内容的健康、向上,坚决抵制偏离主流价值观的思政教育内容,跟随时代潮流对内容加以筛选,剔除消极的负面信息,传递正能量,注重对大学生思想上的引领。④ 壮大思想政治“微教育”工作队伍,高校在建设思政教育教师队伍的同时,还要引进思想觉悟高、网络信息技术熟练、了解大学生需求的高素质学生队伍,让他们加入“微教育”的队伍。⑤ 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工作者要立德树人、从严治学。“微教育”平台上发布信息要准确可靠,要提高自身在微媒体中的影响力,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影响,帮助大学生正确辨别真、伪、美、丑,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

3.3 创新教学,开发微课堂,鼓励微学习

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曾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生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途径发生了变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尤其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大学生广泛使用微博、微信等微媒体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发表见解、信息共享已成普遍现象,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新的教育形式和条件鼓励广大学生“微学习”。一方面,整合网络资源,利用微媒体平台,将筛选、整理好的健康资源在平台上分享,供大学生学习。另一方面,高校思政工作者自身要积极建设“微课堂”,录制高质量的微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微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积极与大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与思想交流,及时回答学生在微平台提出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去伪存真,认识事物本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懂得与时俱进,将微时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之中,用心钻研和思考开发符合微时代学生乐于接受的“微课堂”,让学生吸取知识的同时,身心得以感染并内化为行为,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

3.4 多方努力形成合力,营造良好“微教育”环境

环境虽然不是影响人发展的绝对因素,但环境在塑造人格方面发挥的作用却极为重要。环境对人的影响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产生。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的环境主要是指高校师生的微博、微信等微媒体所创造的,并影响其生活方式或行为的环境。要想营造良好的微环境,仅靠高校一方努力是不够的,政府、高校、大学生自身都需要为之努力。首先,政府要加强制度建设,增强网络舆论监管力度,让“微教育”的平台在相对完善的制度环境下健康发展,将那些传递负面信息、误导大学生的不良言行严格管制。其次,高校要给校园的微媒体提供健康成长的氛围,引导和规范微媒体的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融入环境,时刻不忘“微教育”,缩小高校官方微博与学生空间的距离,让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贴近学生生活,走近大学生的思想深处[3]。最后,大学生自身也要为营造良好的“微教育”环境承担重任。现在许多高校的网络自媒体平台多以学生运营为主,在校园网络话语权、舆情管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者和学生管理者要重视学生在塑造良好“微教育”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他们维护好“微教育”的环境。

4 结束语

微媒体的蓬勃发展,使以微信、微博等微媒体深受大学生喜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迎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利用微媒体,创新教学,开发微课堂资源,营造良好的“微教育”环境,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地做好。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