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介生态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媒体尤其是广电媒体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挤压,受众的媒体接触习惯和接触渠道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大变局下,传统广播媒体该如何坚守和革新,在困局中摸索出一条良性生存之路,是本文尝试探讨的重点。
一
喻国明指出,媒介融合是基于信息技术创新和社会话语重组的一场深刻变革,它打破了过去媒介实现信息传播、体现自身价值的边界。这样一种整合对于社会的影响日益复杂,这种价值链的传导机制也更加繁复。因此,在这种背景下,目前的广播媒体可以说是内外交困,以笔者从业的云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为例,外部大环境来说,媒介竞争的大背景已经影响到广播的生存市场越来越狭小,同时,媒介内部环境也使得广播没有更多的创新动力和自救渠道。
(一)创新意识不足,受众意识不强
长期的固化思维使一线记者和编辑缺乏创新思维,而没有创新,固守僵化,就必然会丢掉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新闻频率还承担着宣传任务,掣肘较多,也无法全力建立与受众的连接,迎合受众的喜好。
(二)技术支撑缺乏,人员培训不足
媒介融合时代的信息内容需要恰当的表现形式,这对传媒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考验,而固守着广播平台,已经习惯了传统新闻采集、播出方式的采编播人员,尚未培养建立起能同时供应多个平台信息的工作方式和技能,另外,新媒体主要依托“两微”的广播节目图文化,缺乏专门的运用新技术设计制作的新媒体作品。
(三)新媒体端用户分析欠缺,投放效果差强人意
《媒介融合导论》一书中指出,手机将成为报纸、广播、电视这三大传统媒介的统一平台。可以说,传统广播媒体从技术上已经具备了连接上手机的可能,但是却缺乏和新兴媒体的竞争力,最主要还是缺少对新用户的了解和分析,无法制作出真正迎合现在年轻受众的好产品。
二
要更好地与新媒体融合必须找到一条既符合自己媒体特性,又顺应新媒体发展规律的路子,广播媒体人必须适时提升自己,认清形势、调整方向,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有并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一)内容依然为王,要在出精品上不断下功夫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数字化、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新传播技术的发展对广播电视的渠道优势提出了挑战,广播节目内容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内容的创意水平和内容生产能力成为争取受众、争夺话语权、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二)革新势在必行,广播人信息采集模式、新闻表达方式必须尽快适应新媒体传播
传统媒体人要在这个媒体融合的时代找到自己的一条生存之路,必须革新。是仅仅在广播媒体播放,还是需要投放到手机端的,是以图文形式呈现更好,还是短小音频,或者是视频呈现,所有这些都必须成为未来广播人的工作方式。
从记者到编辑、到主播,信息采集、新闻表达都必须进行方式和头脑革新,明白自己的生产的产品并非像以前一样只是广播媒体的单通道传播,而是文字、音频、图片、视频的整合传播。掌握多元化信息得采集、编辑可以实现在广播、电视、智能手机、PC、平板电脑等多种渠道的发布。
(三)多终端发布同时要善于借力成熟新媒体平台
融媒体时代,广播媒体必须善于借力,运用好成熟新媒体平台,实现传播效益最大化。作为一个省级广播新闻频率来说,云南新闻广播可以多考虑对自己生产的新闻、信息产品进行其他新媒体平台的投放,从而达到更大的传播效益。
尤其是做得很好的一些品牌节目,完全可以在新媒体上推广出新的知名度。比如《云广早新闻》、《金色热线》、《天天3.15》、《天天健康》、还有近几年口碑较好的节目《悦听昆明》、《全程热搜榜》,应多做新媒体渠道推广,比如借助网易客户端、掌上春城等已经较成熟的新媒体平台,实现这些品牌节目的多渠道传播,产生复合传播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广播已有的优质节目可以“一次生产 多次包装、反复传播”,从而达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实现多维、立体的全方位资讯发布。
(四)加快并拓展已有人员技能培训,使采编播人员人人具备多平台信息发布的能力
目前新闻广播的新媒体平台依赖4-5个专人进行内容发布和受众互动,每天播出的很多优质声音产品出现堆积,无法在手机端通过个性化方式呈现给用户。
如果主持人掌握新媒体推送技能,可在第一时间对已播出音频内容进行二次编辑、适当提炼剪辑、制作出主题鲜明的标题,并推送到新媒体平台。记者、编辑也同样,可以直接面向新媒体端的受众,和受众互动,而更能制作出符合受众口味的产品。新闻广播已经有很多的优质人才,调动已有人员的积极性,加快人员的技能培训才是最便利之路。
[1]段鹏.挑战、变革与提升: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杨溟主编.媒介融合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黄楚新主编.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