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娟,魏亦军,卢肖永
(淮南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校企合作就是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学校与企业在各自不同利益的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一种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讲,学校在师资和系统的理论教学及管理方面,具备教书育人的环境;而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先进的制造工艺流程,在生产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上具有绝对优势,学校和企业结合可以互利互惠、形成优势互补,培养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抓好校企合作,对高等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淮南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的使命,在多年的传统教育模式下,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从学校走出去的毕业生缺乏职业技能素质的训练,使得培养出的学生有一部分与实际需求脱节。学生熟练的技能和相关职业素质的获得,必须依赖于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当学生真正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在应对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具体状况时,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无法将课堂上学到的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这样甚至会打击大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所以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瓶颈的必由之路。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淮南师范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立于2008年,至今为止已经历了整整十年,在这十年的教学与发展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一直走在不断探索和努力的道路上,只为能够使我们的专业越办越好,当我们的学生走出大学校门的时候,能拥有自己想要的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工作中得心应手,依然热爱自己的专业。
在这十年的艰苦努力中,学院一直秉承"认真严谨、团结一致、上好每一节课,服务好每一位学生的"的宗旨。在前后两位院长的带领下,化工学院的学风、学生的考研率一直位居全校前列。在学校的年底综合考评中多次获得优秀等级,这样的进步和成绩离不开化工学院每一位领导、老师和学生的努力付出。
化工专业作为一门基础性工科专业,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基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我所讲的《化工工艺学》和《化学反应工程》这两门课程,里面涉及到很多有关反应器和工艺流程方面的知识。而我们的学生对于化工厂里面的设备和流程都是陌生的,尤其是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工程问题,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感觉,像这样的问题必须在企业实践中才能真正解决。让学生真正的处在企业的大环境和气氛下去学习,去理解、去观察。这样必然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效率。所以化工专业更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方面的建设力度。尽可能更大更多的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场所。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研究院和高校之间开展合作交流,联合建设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鼓励高等学校与企业聘请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加大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工科在校学生要到企业去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不少于6个月。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邀请企业专家兼课,派教师到企业学习。很多实例证明,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一种推动高校发展和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好策略。
1.3.1 教师在企业中的工作经验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目前,高校教师大多都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去学校任教,没有机会在企业中进行长期正规的实践及培训。无法满足大三、大四工科专业学生的需求。纯粹的理论教学容易产生枯燥的感觉,如果教师能将在企业中的工作经历及相关经验讲解给学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同时,学生也可以了解到很多课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比如化工企业中的温度、压力、换热器和反应器等设备的操作原理。还有在企业中遇到紧急情况时应该如何去应对。既能将降低损耗、同时也能保护好自己。让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充满期待感,将是一件师生双方共同受益的事情。
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工作经验的重要性,每当我在课堂上提及到之前在企业的工作细节及场景时,学生都会保持很高的激情认真倾听。在这样的时刻我也会越讲越起劲,无形当中就会将我的课堂气氛带入一个全新的境界。而且我始终认为,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激情比学到的知识更重要。所以我也一直在努力践行这样的原则。比如我们在课堂上讲到的各种化工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浆态床反应器等)、或者各种仪表(热电偶、压力表、液位计等)、或者我们讲到的各种工艺流程(合成氨工艺、合成甲醇工艺、煤气化及煤液化工艺等),每次讲到某一个细节时,我都会联系到自己在企业工作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诉学生工作中具体操作经验,每次学生都会对我的工作经历产生浓厚的兴趣,经常提建议让老师多讲一些工作中的具体实例。对提高我的课堂教学效果起到很大的作用。
1.3.2 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大学课堂教学不同于中小学教学,大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新人,身上肩负着实现理想和改变社会的责任,他们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充满了憧憬,同时,他们代表着朝气蓬勃的一代人。急切的希望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去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大学生来说,企业中的每一个设备、每一根管道和每一个小的阀门仪表都是那么新鲜、那么值得去探索和学习。所以将工科学生的一些专业课直接设置在企业内部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高校也可以聘请企业中的工程师为学生授课。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丰富全面,恰恰可以补充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工程方面的知识。真正的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本论文主要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从校企合作的发展、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校企合作对提高高校课堂教学效果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以上的研究和阐述中,将本论文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1)中国的校企合作及产学研合作模式发展相对较晚,尤其是普通高等学校及高职院校更需要这样的合作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国家的校企合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2)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
(3)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曾经在化工企业和化工研究院分别工作过几年,深知这些工作经历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每次看到学生对我讲到的工作经历听得津津有味,我从内心深处庆幸自己曾经的那些经历,让我在教师这个岗位上走的更充实。从而也让我更坚信校企合作对学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