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波,王新忠
(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 东营 257342)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法律体系日趋完善。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从世界经济层面看,经济秩序大格局发生多极化转变,局部地区区域化趋势在增强;中国经济由快到慢,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进入一个很艰巨的阶段。同时,中国已经从短缺的市场变成了相对过剩的市场,但是生产体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国内生产满足不了部分人的市场需求。劳动成本快速上升,高污染的产业须调整,环境的压力增大;粗放的模式走难以维系,企业负债率高涨,中国企业的竞争环境也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国内竞争国际化、全面竞争立体化、规模竞争垄断化、无情竞争两极化"的复杂而激烈的态势。中国企业竞争已经发展到人才、企业文化以及以品牌为核心的全面竞争。作为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化工企业成为了市场竞争的重要主体,早已成熟地“与狼共舞”着,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化企参与市场,不但要与国内市场同行进行低端价格竞争,遵守国内的法律法规,而且还要国外市场垄断大鳄同行进行殊死搏斗,也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和世界贸易法则,就会面临发展战略、市场竞争、生产运营、财务管理、法律等各种风险。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加深蔓延对实体经济严重冲击的形势下,化工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日益突出,因风险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风险防范的要求越来越高,防范措施也越来越大。正确认识企业生产运营中法律风险,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是保证化工企业持续、绿色、健康发展的必然之路。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也不断变化,这既可能为公司带来丰厚的竞争利润,同样,也可能为公司带来更多的风险。随着中国公司的不断国际化,面临的法律风险还将增加,国内大多数企业的法律风险防御能力很弱,因法律风险而遭受损失的风险更高。
化工企业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特有的法律体系,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有一定的法律风险意识,但对企业法律风险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不够深刻,对法律风险的防范还处于一种初级被动应付状态,对法律风险的识别和判断还有很大的欠缺,导致部分化工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法律漏洞和法律风险。
“企业法律风险”概念是《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第一次明确提出的,并给出了相应的定义。2012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并实施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GB/T 27914-2011),该指南明确了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3.1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基于法律规定、监管要求或者合同约定,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及其变化,或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作为或不作为,对企业目标产生的影响。"简言之,企业法律风险是指由于行为主体作为或不作为与法律规范的规定存在差异,从而导致行为主体因此承担不利后果的可能性。法律风险一旦发生,往往带来相当严重的后果。
目前,企业法律风险的主要表现为日常经营运作法律风险,企业管理法律风险、资金运用法律风险三类风险形式。日常经营运作法律风险可细分为合同风险、经营风险、坏帐损失风险或有诉讼风险;企业管理法律风险可细分为公司治理结构缺陷带来的决策风险,员工劳动人事纠纷、工伤或者意外伤害风险,员工管理风险,公司印章管理不严带来的债务风险;资金运用法律风险可细分为投资合作风险、分支机构风险、借贷风险、担保风险等等[1]。
企业内部管理的缺位是产生企业法律风险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人的法律风险意识滞后于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决策时对法律风险的存在事实往往忽视或轻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重大决策不规范、不透明,存在暗箱操作,违反决策程序;企业内部责任不清,未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建立了内部法律服务机构,但不能有效发挥法律服务机构的作用,造成各项经济活动缺少法律审查环节,埋下许多法律风险或法律隐患;企业专职法律顾问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能发挥好"源头把关"的作用;企业在法律风险防范上的投入与防范措施不足、不到位,难以保证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的全面开展等。企业内部因素可导致合同风险、不规范经营风险、坏账风险或有诉讼、债务风险、担保风险等,给企业的生产运营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甚至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企业外部因素主要表现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企业很难及时掌握其变化,可能导致企业产生税收政策、知识产权、安全环保、质量等方面的法律风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但是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安全环保风险、质量风险,甚至竞争对手的误导也会造成企业重大决策失误法律风险。企业外部因素同样可导致企业产生日常经营运作法律风险,企业管理法律风险、资金运用法律风险等,以致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严重困难和危机。
(1)企业法律风险一直伴随着企业的成长始终,企业的决策者应当有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并给予持续的关注。因企业法律风险发生原因的法定性(或约定性)、发生结果的强制性、发生领城的广泛性,发生后果的可预见性,故企业的决策者可以发现、识别,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成为可能,同时也是企业经营的必然的选择。
(2)企业法律风险的识别,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重要业务流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然后对查找出的法律风险进行描述、分类,对其原因、影响范围、潜在的后果等进行分析归纳,最终生成企业的法律风险清单,从而将企业发生法律风险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3)企业法律风险的识别, 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重要业务流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然后对查找出的法律风险进行描述、分类,对其原因、影响范围、潜在的后果等进行分析归纳,最终生成企业的法律风险清单。法律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全面、系统和准确地描述企业法律风险的状况,为法律风险分析明确对象和范围。
(4)系统地评估识别企业的法律风险,既是企业亡羊补牢的前提,也是企业法务的新业务领域。企业法律风险的识别是控制企业法律风险的基础环节和支持性工作,在此阶段,调查人员可通过访谈、问卷及分析各类文本,包括企业已颁布或约定俗成的制度、流程。进行详细、全面的尽职调查活动了解企业中与法律风险有关的原始资料。通过逻辑上的概念划分和流程分析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识别、分析、评价,判断企业行为与法律规定、合同约定是否存有冲突,从而确定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如何系统地识别各类法律风险,这既有工作经验、知识面的问题也有技术方法的问题。
近年来,国资委通过连续实施央企法制工作三年目标,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和队伍建设都要取得了根本性改善,但仍有部分企业还存在管理上的短板,许多企业已经在根据《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的要求应用研究法律风险管理模式。企业可结合《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GB/T 27914-2011)中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执行标准,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法律风险防范工作。
提高管理者法律意识、提高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切断法律风险发生根源是化工企业依法治企、依法经营、降低风险的基础。提高全体员工的法律意识进一步熟悉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法律知识,把藏在企业内部的法律风险及时发掘出来,事先通过防范或预防机制规避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风险是十分必要。法律风险关联化工企业每个岗位,化工企业要加强领导、干部和员工的法律知识培训,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的培训,将企业全体员工的法律风险意识从“救火”意识转到“防火”意识,为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最大可能减少和避免发生潜在的法律风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完善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加快提高运用法律手段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显得日趋重要是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重要内容。首先,企业要根据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外部环境,对涉及法律风险的重要事项,积极推进重大经营法律意见书制度,以公司规章制度的形式作出明确规定,从程序上建立了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制度,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法律保障。第二,企业在对外投资、产权交易、企业改制、融资担保等重大决策上建立企业法律风险分析评估、控制管理制度。定期对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进行调查分析,注重信息化管理,积极运用法律风险控制系统,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形成一套可行完备的法律论证制度,避免重大决策失误。第三,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理顺企业内部关系,明确责任,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劳动关系管理模式,劳动关系得以理顺,清理不规范用工行为,加强控制薪酬、加班、休假、解聘等方面存在的各种劳动法律关系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劳动纠纷的产生。最后,企业规章制度还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根据法律法规的更新和企业发展要求及竞争生存周围环境的变化适时进行修改和完善,保证企业规章制度合法性、实用性、规范性和协调性。切实做好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
项目建设是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投资的重要方面。法律风险存在于工程项目的方方面面。企业要切实加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和制定预防措施的管理,有效减少项目建设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首先,项目投资决策要遵循法定程序和正当途径,实行严密的投资决策机制,确保投资决策民主、科学,减少盲目投资行为。其次是严格程序,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重大项目立项前要研究和熟悉宏观调控政策与产业导向、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行政许可、环保、消防安全等法律法规,规范招投标、合同、融资等行为,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了相应法律风险的产生。最后,要切实抓好项目招标活动及合同签订环节的控制,杜绝不合乎法律法规活动的产生,减少坏账损失和合同履行风险。
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无形财产,保护知识产权一方面要自我保护,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特别注意保障本企业的知识产权和相关商业秘密始终处于被告保护状态,不被非法披露、使用、转让,企业强化守法意识培养,自觉遵守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还应预防企业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企业重视对企业无形资产的开发、经营和保护,建立商业秘密保护制度。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不但能够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无形财产积累,而且有效防止泄漏不利于公司的经营和技术信息,完善企业知识产权侵权防范,避免了侵权事件的发生,减少了经济效益的损失,维护企业经营管理的正常秩序[2]。
建立企业自己专门的法律(务)部门,加强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队伍建设,是确保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
第一,广泛吸收优秀法律人才。化企可外聘专业律师担任公司常年法律顾问,根据企业发展要求,参与处理企业法律事务,利用外部优秀法律人才与智力,为企业制定和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培养内部法务人员队伍,参与重大经营决策、规范企业改组改制,促进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帮助企业健全规章制度、处理诉讼非诉讼事务、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等,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二,建立专职法律工作机构。化企通过配备专职的高素质法务工作人员,不断培训和更新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加强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建设,推动法律事务工作队伍壮大,对企业内部法律顾问人员培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培训效果,为法律事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人力和必要的物质支持,同时企业还可以鼓励内部人员愿意从事法律顾问人员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参加全国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给予适当政策,择优选用。
第三,加强同行交流,经常性开展各种专题学习活动。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学习企业管理,专门技术普及、企业生产等,另外也可以组织法律顾问人员到其他同行兄弟企业、甚至到国外企业去参观学习,进行相关专题的交流,增长他们的能力与见识,增强他们为企业法律服务的本领。
第四,提高企业法律顾问的综合素质。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法律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企业要采取开放的全方位视角进行法律顾问培养,不仅仅要组织法律知识的培训,还要加强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各种知识的培训,促进行企业法律顾问在结合企业实际的前提下,掌握各种管理知识,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在公司法律事务中随时预防法律风险的产生,将纠纷的诱因消灭在初始阶段[3];同时也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与技能,为更好地开展法律顾问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以上措施,企业能够对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法律风险进行客观地识别、分析、评价和应对,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纳入决策过程,对照并识别各业务单元、重要经营活动、重要业务流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采取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相适应的措施,建立健全保障企业内部法律管理制度体系和机制,确保程序严密、高效运行,将法律管理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切实增强法律管控能力,并在生产经营中审慎管理、全员参与、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