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态园可持续发展之探索与创新
——中德专家访谈

2018-03-28 04:48本刊编辑部EditedbyECGBEditorialDepartment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德生态园园区

文_本刊编辑部 / Edited by ECGB Editorial Department

ERKUNDUNG UND INNOVATION DER NACHHALTIGEN ENTWICKLUNG INOPARKS WELTWEIT

INTERVIEWS MIT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EXPERTEN

THE EXPLORATION & INNOV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CO-PARK:AN INTERVIEW WITH SINO-GERMAN EXPERTS

生态园区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形势下国际生态园区的建设不再是传统中基于新型工业发展的合作模式,而是迈向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位于中国青岛西海岸的中德生态园,吸引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借集中报道中德生态园之际,本刊邀请了贝恩特 · 达勒曼博士(Dr.Bernd Dallmann)、诺伯特·艾格博士(Dr. Norbert Egger)、奥托 · 威斯豪耶博士(Dr. Otto Wiesheu)、前驻德国大使卢秋田先生以及沈清基教授就中德生态园的可持续创新发展探索进行了访谈。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以下简称ECGB):中德生态园给您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在您看来,什么样的园区是可持续的?

艾格博士:2010年7月16日,在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见证下,中国商务部和德国经济与技术部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共同支持建立中德生态园的谅解备忘录》,确定在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共建中德生态园。2011年12月6日,在经历相对短暂的规划阶段后,中德生态园顺利完成奠基。创园伊始,我就有机会参与其中并见证了中德生态园由想法到现实的蜕变。中德生态园彰显了与众不同的魅力和特性,并且始终如一地展示了园区可信赖、执行力强、快速高效的工作作风,既立足传统,又独一无二。我被中德生态园迄今为止取得的成就深深打动。我想说的是,中德生态园的发展给中德两国间合作设定了高标准。在这里,中国人的速度和德国的精度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典范,也为中德两国各级政府、企业和大学之间在生态、可持续和资源节约型发展等领域进行高质量、高水平合作打造了良好的平台。

威斯豪耶博士:我对青岛中德生态园以下几个方面印象深刻。首先是支撑中德生态园发展的明确战略。在生态园中,不仅要创造就业机会,还要按照生态规定建设工厂。这些规定适用于能源消耗、水和废水处理以及大规模遏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污染物。其次,中德生态园是集生产、住房、休闲、体育、教育、文化等元素于一身的产业园区。第三,中德生态园的管理者在践行他们的理念过程中,迅速而又清晰地实施了生态园的既定战略。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园贯穿始终的生态途径,融入了整个园区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旨在为中国其他地方实施同样的策略提供成功范例。

达勒曼博士:青岛中德生态园作为首个可持续发展区域之一,为其他许多有诸如推动可持续居住发展及典范性基础设施建设等类似发展目标的生态园区树立了榜样。位于青岛的中德生态园首先是因为其规模、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定位更高生活质量的工作、居住、教育、文化和体育的整体概念规划,令人印象深刻。

卢秋田先生:作为中德生态园的策划者、参与者以及见证者之一,我对中德生态园可谓感情深厚。首先,从我对“生态”的理解谈起。20多年前学德文的时候,我接触到了“生态觉悟”这个词汇,感受到了德国对生态的重视。德国人的生态觉悟归功于德国无处不在、全面有效的环境教育——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推进生态意识内化为公民的环境道德素养,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环境保护变成了一种全民自觉行动。例如,二战结束后,德国经过深刻反思,重新审视生态农业的战略地位,采取建立国家森林公园、农业自然保护区及杂草保护区等措施,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实施环境保护补贴政策,使得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第二,是青岛情结。青岛与德国历史渊源悠久,不可否认的是德国为青岛留下了很多正面的事物,包括异国风情的城市风貌,相对先进和优秀的基础设施,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也是中德生态园落户青岛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山东的人文环境。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深层动源之一,文化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与精神,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式。山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所形成的齐鲁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山东社会的发展。齐鲁文化中豁达淳朴、崇礼尚义、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的优良传统,着力培育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某些程度上,与德国人严谨务实的精神不谋而合。

从2011年中德生态园破土动工至今,我目睹了生态园从昔日的“三无”情况,即无配套设施、无道路、无任何企业参与,到目前取得了“全国首批低碳城试点”“全国首家综合标准化示范园区”“国家绿色制造国际创新园”“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低碳生态试点城镇)”“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园区”“中国人居环境奖”7项成果。这些成就与园区领导建设团队秉承德国人的实干精神,坚持“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不动摇的努力是不可分割的。同时,与其他园区不同,中德生态园对进园企业的审批,严格地执行了“三不要”原则,即“达不到生态指标体系的企业不要、不是绿色产业的企业不要、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要”,致力于引进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定价权的引领性产业。

ECGB:目前中国已有中新生态城、中法生态城、中意生态城等多个国际合作的生态城区。您认为,国际间合作模式的生态园,在园区建设方面的核心优势和特色有哪些?国际合作如何与中国国情结合?

威斯豪耶博士: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实现了与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国际间合作建设,来实施生态园区不同的生态途径的国家,例如来自新加坡、法国或意大利的生态园区建设方式,这是其他国家做不到的。

中国从这些实践中得出了自己的经验,从自己国家的案例中学习到了什么是最具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方式,通过哪些方式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优方案。我认为其他国家可以从中国的例子中学习,从中国得出的结论中学习。

艾格博士:中德生态园在与合作伙伴的国际合作中,随时进行了补充和学习。从过去的历史来看,也证明了国际间的合作一直是有价值的,也实现了互利共赢。

达勒曼博士:中国有许多独具特色且形式多样的生态园区。没有其他国家像中国那样如此认真的对待生态环境挑战。通过与有着极具经验的不同国家合作,中国在生态发展领域也积累了丰富的国际经验。这些可持续领域的不同经验使中国成为了生态发展的先驱者,这也与中国成为可持续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先驱者这一需求保持一致。

生态园区的网络化极为重要,这可将全球各地的不同经验和技术进行收集和评估,以便于最新最优的理念能得到贯彻实施。

ECGB:中德生态园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哪些创新点?

威斯豪耶博士:我认为,中德生态园的生态建设和节能建筑应该属于国际最前沿的创新。第二个重大创新是在中德生态园实施的合理的能源生产和使用方案。如上所述,生活、工作、休闲、体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联系也是不容忽视需要有机整合的要素,也正是通过这种整合,中德生态园建立了一个完整高效的系统,系统中每一领域的目标都能够快速实现。对于世界不同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特大型城市而言,如何安排好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便能够满足最多样化的需求,这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

艾格博士:开工建设5年之后,中德生态园已经为面向未来的不同行业制定了标准。例如,生物制药行业中的华大基因成功入驻中德生态园,在生态园建立了遗传研究和基因数据库作为整个华北地区总部。2017年,国际海洋基因组联盟成立,生态园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生物基因数据库。正大是中国领先的钙化剂供应商,总投资1.3亿美元的大宗药物试点项目已投产运营。在工业4.0领域,西门子通过青岛研发创新中心进行智能研究,另一家世界级电气工程公司青岛海尔投资80亿人民币(约为10亿欧元)在园区内大力开发家用电器示范基地。海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数字磁悬浮生产线用于生产空调设备,这也是第一个应用磁悬浮技术的研究中心。海尔新款洗衣机的特点是能耗减半、效率提高30%、免维护、使用寿命更长,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76%。

达勒曼博士:青岛中德生态园的特殊创新性是将生活、居住、工作、学习、文化和体育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进行规划,从而得到了在孤立视角下所无法实现的解决方案。

沈清基教授:中德生态园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创新点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个人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态园的发展理念、发展愿景、发展目标具有高度的可持续性,是重要的创新亮点之一:在发展理念方面,秉持“生态、智慧改善生活,开放、融合提升品质”;在发展愿景方面,提出“田园环境、绿色发展、美好生活”;在发展目标方面,致力于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着力建设生态型、智能型、开放型的中德两国利益共同体。第二,青岛中德生态园在发展方式与园区定位方面具有较高的可持续性——明确提出“生态园是中德两国政府共同打造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示范意义的生态园区”。第三,中德生态园的国际认证体系对其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中德生态园坚持可持续的国际认证体系,如与世界上最严格的可持续建筑认证体系之一德国DGNB标准建立了合作关系,使园区的重要物质构成要素具有了保证其可持续性的坚实的技术体系的支撑。第四,生态园秉承了“德国元素”引领可持续发展,注重“德国理念、德国标准、德国技术、德资比重”,树立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标杆。最后,青岛中德生态园建立了具有可持续性的生态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了可量化的40项生态指标,其中6项为中德生态园首次提出,并作为统领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控制碳排放的主题主线,贯穿于各项规划与建设工作。该指标体系获得德国三大认证机构之一的TÜV NORD公司认证,相关工作经验及指标更是被纳入了商务部制定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合作生态园工作参考指南》。

卢秋田先生:除了技术方面,中德生态园的创新点还体现在理念上的创新和管理合作方式的创新。在管理合作方面,国际顾问委员会邀请了中德两国极具影响力的权威专家担任高级顾问,为园区发展建设提供了专业化的政策咨询和实践指导。

ECGB:作为全国首批8个创建新能源示范产业园之一和山东省首个获批的新能源示范产业园,中德生态园在绿色能源方面的有哪些举措?如何让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园区的建筑中得到有效的应用?

艾格博士:中德生态园通过建筑面积2.5km2的试点项目“被动房小区”实现了从房屋建造到关键部件监督生产再到认证的完整产业链。该试验住宅小区中的被动房技术中心被评为中国节能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在可再生能源和高端制造领域,德国汽车轮胎公司大陆集团为其新建立的亚太基地投资了7600万美元,美国奥德隆公司投入161万美元投资设厂,占有全球石油挖泥船缓速器最大份额。

达勒曼博士: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是青岛中德生态园提高可持续性的首批可见且有效的措施之一。尤其是对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的生产和使用是这一战略的核心。对此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提高能源效率也就尤为重要。建筑的保温隔热,多样化能源的智能试用,网络传输的智能链接,现代化存储技术的使用都须支持可持续能源的生产,并促使其成为最佳的集成化智能能源技术。这些措施需满足在中德生态园内不仅能建设被动式建筑,而且也能建设自身能产能的建筑,并通过智能科技延伸出正能量房屋,如弗莱堡的沃邦或者是弗莱堡新建的经济促进署(FWTM)行政大楼,其正是利用附近工业厂房、商业园、展馆和足球场产生的废热进行供热。

沈清基教授:2014年2月26日,青岛中德生态园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复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在资源节约、生态保护和低碳发展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可再生能源使用率不低于15%、绿色建筑比例不低于 80%、公共建筑节能率超过65%、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65%等,以上与能源相关的指标对青岛中德生态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能源优化和生态化利用方面,采用了3大措施,一是建立高效泛能网,二是实现微网智能化,三是广泛利用“废弃”能源。智能化控制和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风能、太阳能、地源热能等可再生资源在园区中的有效应用。多维度、多系统的方式建立的绿色能源体系,为中德生态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ECGB:“莱茵模式”(Rhineland Capitalism)对平衡当地居民利益(回迁安置、就业等方面)与生态园区建设关系有什么借鉴价值?

达勒曼博士:“莱茵模式”意味着在经济和政治体系中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因此,生态要素也必须考虑兼顾企业经济利益与员工社会利益,实现两者间的平衡,因为青岛中德生态园为企业与人群提供了聚落区,因此也应该注重实现经济、员工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利益均衡。沈清基教授:“莱茵模式”是由法国经济学家、曾任法国保险公司总裁的米歇尔·阿尔贝尔(Michel Albert)提出来的。他在著名的《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著作中,将莱茵流域的西欧国家,主要是德国(还有瑞士、挪威、瑞典等国)所奉行的市场经济模式称为“莱茵模式”。与英美模式相比,莱茵模式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它所包含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和谐平等的内涵对中德生态园社会人文环境的建设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具体而言,莱茵模式有如下主要属性或特征:(1)以社会公平、和谐发展的理念为基础,关注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关注长期利益以及社会和环境责任;(2)强调商业机构在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有责任维护历史、文化和传统,履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3)强调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利用税收和福利政策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公正。

莱茵模式在平衡青岛中德生态园当地居民利益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一,经济利益应让位于社会和谐,因为通过社会和谐可以长期有效地促进经济利益及其提升;其二,短期利益让位于长期利益,当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发生冲突时,以短期利益服从长期利益为宗旨;其三,社会和环境责任并重,两者都是构建可持续人居环境的重要的基础因素之一,其四,基于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的基本目的,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

对于中德生态园的建设来说,首先,物质建设与社会建设需要构建平衡关系。在物质建设的同时,要大力进行社会建设。通过物质建设提供社会建设的基础,通过社会建设巩固物质建设的成果,并推进生态环境的建设和质量提升。第二,商业机构与企业具有不可推卸的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责任。同时,两者也是维护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主力军。要建立科学的机制,充分发挥商业机构与企业的积极性,使其投身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事业中,并在此过程中也让他们得到合理合法的收入,达到共赢的结果。最后,要秉持具有实际价值的理念、方法和路线,吸引当地居民的参与,通过有效的公众参与,发挥全社会的积极性,使得生态园的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ECGB:生态园区作为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您认为,生态园区应如何实现“产城一体化、职住平衡”或者是“产城融合”的发展?

艾格博士:希望中德生态园能够给予员工在园区购买廉价住房的机会,以便员工能够在此永久定居,从而更好地对外推介生态园的良好形象。

达勒曼博士:决定区域经济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提供充足的高素质的工人。因此工作和生活条件的优化是青岛中德生态园最重要的关切点。缩短工作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时间放在家庭、文化以及健康上,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清新的空气与洁净的环境也能满足工作与生活间的平衡。

此外,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生活需求保障也可提高员工们的满意度。这是公司,尤其是员工集聚的原因。终身学习的机会,良好的生活条件以及体育与文化方面的优越保障可实现工作和生活之间的更好平衡,从而实现生态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沈清基教授:关于产城融合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具体来说,产城一体化的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1)功能复合,避免过度的功能分区。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植入与园区发展相配套的各类生产类服务业,如商务办公、科技研发、现代物流等,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动力。同时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和住房供应体系,实现园区内产业、居住、休憩、商业等功能的有机融合。(2)空间整合,即在产城融合及一体化的背景下,居住、产业、休憩、商业等各类功能在空间上改变原来相互隔离的布局形式,强化产业园区功能分区与用地的兼容性,明确片区功能,引导大分区、小聚集及适度混合的空间的有机生长,形成多元复合的有机空间体系,营造方便、舒适、宜人的园区生活环境。(3)结构匹配,指的是居住和就业的融合,亦即居住人群和就业人群结构的匹配。产业结构决定城市的就业结构,而就业结构与城市的居住供给状况相呼应与相契合,城市的居住人群与当地的就业需求相匹配,是形成产城融合发展的关键。(4)生产性和生活性交通的协调优化。综合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交通联系,实现生产性交通与生活性交通相互协调。对于生活性交通,一方面要着力实施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交通政策,加密公交线网密度,合理布设公交站点;另一方面要形成多层次、步行优先、尺度宜人的慢行交通体系,改善非机动车及步行出行的交通环境,鼓励绿色低碳的交通出行方式。对于生产性交通,一方面需要秉持安全、高效的原则,使园区内部生产性道路系统与生活性道路系统分离;另一方面要着重关注园区对外交通的构建,园区内部道路体系与周边的快速路、高速公路等高等级道路有便捷的联系,建立产城空间一体的交通路网,促进产城空间便捷快速沟通。

ECGB:1994年的《中国21世纪议程》做出承诺,在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发展中国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0多年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不断被创新和丰富。对于生态城/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或者价值,您是如何评价的?

沈清基教授:生态园的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途径。从本质上是在各个方面产生高质量且持续的“正向演进”。具体而言,生态园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价值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相对于传统工业社会的粗放式生产而言的。生态园区必须实行集约式生产,既要追求生产的快速发展,也要注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工作。这就要求一方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企业要实施清洁生产方式,建立及完善清洁生产组织体系、生产管理制度、确立清洁生产方案、建立清洁生产制度、遵循与国际相接轨的各类相关系列标准。同时,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还应加大对“人力资本”质量提升的投入,通过人力资本水平的改善,促使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推力。

第二,科技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科技对生产力诸要素都能产生巨大影响,且科技对产业园区的生态环保、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生态园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走科技可持续发展之路,把园区企业的局部利益和产业园区的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科技的可持续发展还应体现在将科技成果实际地、普遍性地应用于生态园区的建设、社会、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应用以及与时俱进才能达成。最后,是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性发展首先包括不断提高产业园区人口质量和生活质量,改变园区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完善园区医疗、社会保险等。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既满足产业园区居住者的基本需要,同时也满足其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需求,如安全、平等、自由、教育、就业、娱乐等。其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应体现在生态园的整体空间氛围的“温馨感”、“对人的关怀”等各个方面,通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质性地增加生态园居民的“获得感”,并因而使生态园产生持续的“洼地效应”,吸引天下英才为我所用。

第三,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具体的指标表征。联合国将“居住区标准以提高人的寿命为原则”作为生态城市的标准之一,说明了人的健康与人的寿命已经成为生态城发展状态的重要指针之一,实际上也体现了其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卢秋田先生: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化社会、信息社会、生态文明社会。我们面对新时代、新社会,生态建设变得非常重要。习近平主席在浙江曾经提过“金山银山不如青山绿水”、“生态兴、文明兴”的科学论断。“生态”不仅仅对中国,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2008年,我曾参与了江苏徐州煤矿塌陷矿区生态治理恢复的项目,在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先生积极倡导下,成立了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简称“中德中心”),具体合作项目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煤矿塌陷区的治理,恢复生态环境;二是打造东方鲁尔工业园。2017年12月,习主席深入徐州视察指导工作,强调塌陷区要坚持走符合国情的转型发展之路,打造绿水青山,并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我认为,中德生态园以“生态为主线”将生态、质量、环境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未来将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ECGB: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科技创新高速发展的当下,您认为生态园区的国际间合作有什么意义或价值?

威斯豪耶博士:以生态创新为特色的中德生态园非常适合推进中国在高科技领域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为了成功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有必要坚持在这一合作中适用的国际规则。这需要通过与各国公司的自愿合作,实现资本以及数据的自由流动,保护知识产权和扩大中国公司的竞争力。在这方面,中国有必要纠正和消除国际上的成见。否则,尽管全球化和高科技迅猛发展,国际合作的发展将受到影响。

艾格博士:中德生态园在与合作伙伴的国际合作中随时补充和学习。中国历史尤其证明了外国人与中国人的合作一直是有价值的,一般是为了互利共赢。

在可再生能源和高端制造领域,德国汽车轮胎公司大陆集团为其新建立的亚太基地投资了7600万美元,美国奥德隆公司投入161万美元投资设厂,占据了全球石油挖泥船缓速器最大份额。

卢秋田先生:“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在中德生态园的融合,是生态园区国际间合作的示范代表。中德生态园的领导团队高瞻远瞩,紧跟“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园区注重引进德国的先进标准、技术和人才,打造了“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对话窗口。

达勒曼博士:除此之外,得益于世界范围内中国生态园区的国际示范网络,中国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先驱。特别是在欠发达国家的眼中,这种做法将使中国成为生态环境政策中日益重要的先驱者。因此,它不仅适用于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生态园区模式可能成为可以向世界欠发达国家成功出口的模式。生态园区的国际化以及与其相关的密切合作和思想交流会导致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而优化全球生态发展进程。

沈清基教授:生态园区的国际合作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技术意义或价值。以国际间合作为背景的生态园区,有利于更方便地获取外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弥补本地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薄弱环节,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使其技术更新换代,后来居上,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二是,产业结构与升级意义或价值。以国际间合作为背景的生态园区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有利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趋势,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以顺应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三是,产业创新意义或价值。在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下,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是实现国际产能对接、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四是综合化功能提升意义或价值。在国际合作和开发区发展新形势下,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能契合多方共同的需求。在产业园区逐渐向更高形态和业态升级的过程中,以国际间合作为背景的生态园区的综合功能不断得到提升。

值得指出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科技创新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生态园区的国际间合作既要广泛、深入学习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方法,又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科学进行有机衔接,从而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性、生态性,又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理念、模式与方法,为世界的生态文明宏伟进程贡献中华文明的独特与创新成果。这是生态园区的国际间合作的本质意义所在。

ECGB:中德生态园最值得借鉴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是什么?您对中德生态园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期望?

威斯豪耶博士:建议中德生态园加强与德国经济及工商协会的合作,以便更好地寻找合作机遇,同时也可以找到自身想要签约落户的商户和行业。对于中德生态园的未来,我期待着中德生态园孕育新的经济合作方式、为对住房和就业综合发展提供新见解、就核心和前瞻主题与各方进行政策意见交流、为在此生活和工作的人们提供新机会。

中德生态园目前的做法非常适合推动可持续发展。如果有必要,中德生态园可以吸取其他国家其他方面的经验,从而更好地完成德中生态园的整体战略。

达勒曼博士:除了青岛中德生态园众多的前瞻性措施外,另一个先进的想法还应被重视,那就是教育、职业培训以及可持续领域的培育。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只有在人们不仅了解生态目标,而且生活在其中并且后代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成功。因此父母也需要学校或者高校的支持。在此方面,德国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方法。正因为青岛中德生态园是一个集生活、工作、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园,所以特别适合这样的措施。

中德生态园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功还需要加强以下领域的研究合作:在产品和生态生产过程方面进行更多的应用导向型研究。不仅提高园区的住宿质量,而且也要提高园区工业企业的入驻质量。在生态化生产,高效能源利用、工业废热废水利用等领域同其他企业开展合作,共同节省原材料的使用,倡导发起跨企业间联合培训,跨企业间托儿服务。很多平日间的小进步将逐步推演为常规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生态技术进步领域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旗舰项目;通过积极沟通和邀请国际生态精英,如国际环保大会奖获得者等,来推动生态成果的实现;邀请国际知名的环保奖获得者来青岛中德生态园;等等。

卢秋田先生:中德生态园目前已成为中德经济、科技合作的有效平台,民间交往和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应加强中德在人文方面的交流,德国的精神与其教育有关,包括工匠精神、严谨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既要重视生态园的硬件建设,也要重视生态园的软件建设。

期望中德生态园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引进高端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新旧格局转换时期,引进高端技术和人才应并重发展;同时,加强人文方面的内涵建设。生态是人类共同的主题,它超越了民族、国籍;生态是永恒的主题,生态是事业,也是事业。生态作为产业是国家的战略和未来。生态从空间来说是全球的,从时间上来说是永恒的,应该用做事业的情怀来做生态的产业。艾格博士:希望生态园可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猜你喜欢
中德生态园园区
当周生态园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鼓乐活动中德艺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中德生态园的“活力”示范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发扬中德传统友好 推动两国关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写在中德建交45 周年之际
阿尔乡沙漠生态园
西安航天城文化生态园揽月阁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