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国清
紫砂艺术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艺术造型与艺术装饰沉淀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其中陶刻技艺的使用,使紫砂艺术作品增添了美学雅韵和人文气息。紫砂艺术能有如此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终归离不开文人的思想背景、生活追求和审美需要。文人对诗书画的喜好也在紫砂艺术作品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论从艺术精神出发,还是从其设计中体现的人文情怀出发,都不能仅以技艺或材质来确定价值,而应该深入考析其独特的艺术之美。
紫砂泥泥质特殊,具有双透气孔结构,因“色不艳、质不腻”的质感,令人心生喜感,又因茶水滋养过的紫砂制品,能表现出“外类紫玉,内如碧云”的状态,也使紫砂有了“紫玉金砂”的美誉。紫砂艺术富含东方文化内涵的精、气、神、韵。每件作品都体现了自然与典雅的结合。紫砂艺术作品的造型艺术与创作主题都有很大的包容性,紫砂艺术作品的造型与装饰,追求创作理念的感性形象与内在理性表达相互统一,营造一种寓意生动且内蕴丰富的艺术境界。其中陶刻装饰艺术,在紫砂艺术作品中的运用,更为精妙。
紫砂陶刻装饰将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金石篆刻、文学修养等内容融为一体。紫砂陶刻最早出现于元末蔡司瞮《霁园丛话》:“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中,内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以此得见,陶刻技艺在紫砂制品中的出现。紫砂陶刻艺术特性,与古代陶器刻纹技术出于同类,可追溯于更早时期的文化传承。陶刻的文化包容性得益于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紫砂艺术制品的广泛传播,紫砂陶刻也逐渐吸引了文人墨客、茶人雅士的参与,或是寄情赏析,或是托器言志,对紫砂陶刻艺术提供了广泛的取材,更起到了推动紫砂陶刻艺术发展的作用。尤其是清代书画大家陈曼生,参与紫砂艺术作品创作后,设计出著名的“曼生十八式”,遂成为紫砂陶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其紫砂艺术成就影响至今。
紫砂陶刻艺术技法是紫砂陶刻艺人用竹或铁制成的刻刀,在紫砂陶器成形后的坯体表面,刻画文字或图案等内容,是一种紫砂装饰技艺。运用各种刀法来表达线条的粗细感和力度的刚柔。巧妙地运用指力、腕力、肘力等力量去刻画内容,从而表达作品整体意念和思想情感。这是紫砂陶刻艺术所展现出来的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属性,它与紫砂造型艺术是相辅相成的。
“梅兰竹菊陶板”紫砂陶刻艺术作品,从传统艺术文化和金石篆刻中获得艺术美感,运用紫砂陶刻艺术,抒情达意,深刻表达陶刻艺术创作者内心的情感思想。可以说,紫砂陶刻艺术不仅仅注重形式、内容、手法上的技巧,还注重创作者的文学素养、书画功力以及气质内蕴,这也充分体现了紫砂陶刻艺术作品艺术造诣的坚实支撑。
“竹”在中华传统审美中象征着高洁、美好。“竹”的虚心、志向高远,广受人们喜爱,人们将“竹”的习性和人的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来弘扬“竹”所表达的君子象征。而紫砂制品带给人一种远离繁华尘世的品性,这恰恰和“竹”摆脱尘世纷杂的特性,似有相通,而这正是“梅兰竹菊陶板”作品所表达的意韵。
紫砂是古典的,也是时尚的。当细细欣赏这款“梅兰竹菊陶板”时,会发现紫砂陶刻创作者,将古典与时尚融合在了一起。紫砂陶刻艺术,作为文化的表达,它的传承、发展乃至创新,也和时代进步有着密切的关联,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现代美学的表达。“梅兰竹菊陶板”形神兼备的美学审美取向,提高到了哲学与美学的角度,既做到了二者对立,又做到了融合统一。可以说,形是存在、是物质、是表象,而神是意识、是精神、是本质。将形与神相互融合,相互运用,以表现形与质的艺术表达。
紫砂陶刻创作者们要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积累过程中学以致用。紫砂陶刻艺术,赋予了紫砂艺术作品灵气生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具有深层文化价值和审美享受的紫砂陶刻艺术作品,也渐渐炙手可热。所以,紫砂陶刻艺术的创作,更要彰显本色,在平淡中体悟激情,在纷繁中学会平淡。保存精髓,传承意旨,从而创造出更好的紫砂陶刻艺术作品。